(共20张PPT)
长
干
曲
南朝民歌
学习目标:
1、阅读与民俗相关的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2、初步了解文中涉及的民俗现象。
3、探究讨论一些民俗活动。
长干曲
逆浪故相邀,
菱舟不怕摇。
妾家扬子住,
便弄广陵潮。
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长干”是南京城南的一条里巷名,早在晋人左思的《吴都赋》里便有“长干延属,飞薨舛互”之句,可见那是人口繁密的市井。《舆地纪胜》云:“长干是秣陵县东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金陵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名。”
由于长干里靠着秦淮河,北通长江,居民依水而居,故多以舟楫贩运为业者,上引古辞专咏荡舟,便是当地民间生活的反映,也成为后人拟作《长干曲》(亦称《长干行》)的一个传统。所谓长干曲,便是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民歌,内容多写江上渔家生活。
你还知道江南有哪些民俗活动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可见市民对弄潮儿像接待英雄一样欢迎他们。因为它的危险性,清代就明令禁止了。
钱塘弄潮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中国南方自古就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尤其盛行于吴、越、楚,或祭祀屈原,或祭祀伍子胥,或祭祀曹娥,或为去邪祟、攘灾异,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表达着人们内心的一种良好愿望。
但是,古代南方人赛龙舟并非喜欢龙,而是对龙的一种恐惧、排斥、贬损与征服。
龙在古代南方人心中,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怪物。《汉书·地理志》等记载的古越人“断发纹身,以避蛟龙”,说的就是古代越人在自己身上刺些龙纹,以便在水中作业时“人龙混杂”,使蛟龙误认为是同类,而不加伤害。《续齐谐记》则说,屈原投江后,楚人祭奠他的物品都为蛟龙所窃,楚人便改用蛟龙最害怕的五色丝及练树叶包成角粽祭奠屈原,于是,形成端午食粽之俗。可以说,南方人对龙的崇敬,是出于一种惧怕心理,因而,很少有南方人把龙当作吉祥物或视作至尊神灵加以崇拜。
在以凤鸟为图腾崇拜的古代南中国,龙的地位一直很低,它只能充当神使鸾凤的随从、座驾或奴仆。屈原的辞赋中,凤与龙各出现过二十四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如“驾八龙蜿蜒兮,载云旗之委蛇”,“驾者”是鸾凤,龙则是“马拉车”的角色。
吴地(江苏一带)龙舟竞渡纪念伍子胥,浙江一带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都离不开迎魂舟之古俗。
南方人对龙的这种恐惧、排斥、贬损与征服心理,使龙舟的原始“角色”定位,不过是人死后的“迎魂舟”或曰“归魂舟”,相当于今天殡仪馆的灵车,在鸾凤的指挥下运送亡灵升天。古时,南方水乡多以舟楫代步,人们相信人死后,其灵魂将会回到云水之间的“雁鹅村”,故需有迎魂之舟渡之。于是,便形成一种迎魂舟与迎魂鸟的葬俗,即鸾鸟祖母将在人死时,派鸾鸟使节—迎魂鸟,迎接人的灵魂,去“雁鹅村”,而那迎魂舟的角色就只好委屈龙去充当了。
相传,屈原投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大家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实际上,应该是人们按习俗用迎魂舟(龙舟)送其灵魂归葬。
于是妖童媛女,
荡舟心许;
鷁首徐回,
兼传羽杯;
棹将移而藻挂,
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
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
-梁元帝《采莲赋》
采莲习俗
民俗农历六月廿四日是荷花娘娘生日,定为“观莲节”,亦称荷花节,明清时期被列为吴中三大奇事之一。节日那天,人们倾城而出,一家男女老幼到荷花荡赏荷。江南有旧俗采莲、爱莲、赏莲,这里的“江南”在六朝或是更早远的时期指的是长江以南,尤其指“两湖”地区,后来在江浙之地也有此风俗。
在采莲季节,古人还有泛舟游赏的习俗。采莲时还会唱采莲歌,大都是以莲比兴的情歌。
至今在泉州晋江安海一代还有端午节采莲的习俗。午后,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
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
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
中国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习近平
拓展延伸:
1、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民俗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