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课时素养检测(原卷板+解析版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课时素养检测(原卷板+解析版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1 21:16:04

文档简介

课时素养检测十八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30分)
1.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解析】选B。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选B。
2.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  )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解析】选B。依据材料“确保相互摧毁”“核时代的和平机制”可知,B正确;A、C、D说法错误。
3.“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一极自行坍塌”指的是
(  )
A.华约解散
B.苏联解体
C.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东欧剧变
【解析】选B。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瓦解。B正确。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根据材料,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采取冷战“攻势”的主要表现。(15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内容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缘由。第二问,结合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回答。
答案:缘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10分,共20分)
5.(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解析】选B。1947-1948年正是美苏冷战时期,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体现了意识形态对美国政府政策的影响,故B正确。A、C、D材料均未体现,故A、C、D错误。
6.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  )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解析】选D。斯宾格勒在他的书中回答了西方文明的前途和命运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人关心的现实问题;汤因比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出于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无限希望才写出了《历史研究》;在1989-1991年间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席卷全球似乎要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下,福山写出《历史的终结》,上述三位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看法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选D;上述材料只是三位学者的个人观点,排除A;美国学者福山对西方社会保持乐观情绪,排除B;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没有突破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可以任选一个观点,选“美国应该负主要责任”可以从美国发动冷战的具体史实说明。选“苏联应该负主要责任”可以从苏联对西方冷战的反应措施来回答。
答案:第一种观点:美国应该负主要责任。理由: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实行对苏冷战政策。
依据: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1948年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分裂德国、建立北约军事集团,使冷战恶性发展。
第二种观点:苏联应该负主要责任。理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东欧强推社会主义,引发西方国家发起冷战,而苏联对西方政策又做出强烈反应,推行扩张主义政策。
依据: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扶持成立民主德国,导致德国事实上的分裂;同年成立经互会,抗衡马歇尔计划;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1962年在古巴引发导弹危机。
【备选习题】
1.下图漫画中,马歇尔计划成为扶助欧洲成长的“夹板”,反映了这一计划在复兴欧洲经济的同时
(  )
A.控制了西欧各国
B.冲击了西欧民主
C.促进了欧洲联合
D.摧残了欧洲文明
【解析】选A。依据图片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控制西欧各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它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助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A符合题意;B、C、D说法不符合史实。
【拓展延伸】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1)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手段各具特色。
(2)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2.从1948
年到1950年,美国向欧洲16个国家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
B.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C.经济上遏制了苏联
D.美苏冷战正式展开
【解析】选D。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美国此举”是指马歇尔计划。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经济上遏制了苏联。而美苏冷战正式展开的时间是在1947年3月,标志是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因此,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D,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PAGE课时素养检测十八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30分)
1.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  )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3.“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一极自行坍塌”指的是
(  )
A.华约解散
B.苏联解体
C.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东欧剧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根据材料,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采取冷战“攻势”的主要表现。(15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10分,共20分)
5.(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6.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  )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备选习题】
1.下图漫画中,马歇尔计划成为扶助欧洲成长的“夹板”,反映了这一计划在复兴欧洲经济的同时
(  )
A.控制了西欧各国
B.冲击了西欧民主
C.促进了欧洲联合
D.摧残了欧洲文明
2.从1948
年到1950年,美国向欧洲16个国家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
B.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C.经济上遏制了苏联
D.美苏冷战正式展开
PAGE课时素养检测十九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0分,共30分)
1.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  )
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选A。根据材料“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宏观调控);“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反映出加强国际协调,故选A。
【深化点拨】凯恩斯主义
(1)也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其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行,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正确。
3.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  )
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解析】选A。材料中“蓝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变化说明随着科技革命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分工不断变化,故A正确;工人阶级分工变化,并不能说明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B错误;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材料中工人阶级分工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错误;社会流动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错误。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其根本目的是
(  )
A.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B.缓和矛盾以稳定社会秩序
C.提高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
D.减轻广大民众的纳税负担
【解析】选B。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矛盾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B属于根本目的。
5.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一再表明反对越战的立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冻结核武器运动是由两个分支汇合而成,一个分支来自和平组织,另一个则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环保组织。材料表明,战后美国反战运动
(  )
A.多种运动交织
B.以反核为核心
C.超越意识形态
D.呈现全球化趋势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反战运动除了有民间运动,还有和平组织和环保组织的运动,体现了多种运动交织的特点,故A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38—199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趋势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10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注意两个时间段1938—1973年和1973—1999年,第二问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回答。
答案:趋势:1938—197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1973—1999年略有下降。原因:1938—1973年逐年上升趋势与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有关,扩大政府开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1973—1999年的下降是因为1973年以后,英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开始调整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开支也有所削减。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7.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
时间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美苏冷战的破坏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选A。从表格中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下降、失业率上升可知,经济发展迟缓、停滞,从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变化可知,反映的是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故选A。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石油危机和经济运行方式问题,B错误;材料反映了经济“滞胀”问题,不是社会福利制度问题,C错误;此后西方国家开始减少对经济的干预,D错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据材料,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15分)
【解析】本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由此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的调整,结合“被英美等国用以……”“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等概括原因。
答案:调整:适度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原因:芝加哥学派的主张逐渐被英美等国采用;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使个人独创精神减弱,财富创造意识削弱。
PAGE课时素养检测十九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0分,共30分)
1.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  )
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深化点拨】凯恩斯主义
(1)也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其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行,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3.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  )
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其根本目的是
(  )
A.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B.缓和矛盾以稳定社会秩序
C.提高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
D.减轻广大民众的纳税负担
5.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一再表明反对越战的立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冻结核武器运动是由两个分支汇合而成,一个分支来自和平组织,另一个则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环保组织。材料表明,战后美国反战运动
(  )
A.多种运动交织
B.以反核为核心
C.超越意识形态
D.呈现全球化趋势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38—199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趋势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10分)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7.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
时间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美苏冷战的破坏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据材料,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15分)
PAGE课时素养检测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12分,共30分)
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虽仍是在苏联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但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故B符合题意。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C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表述不当。B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
A.都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又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改革,两者均从经济改革开始,故选A。B、C、D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符,故排除。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
材料二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与它保持一致……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
材料三 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扰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否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6分)
(2)结合上述材料看,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6分)
【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不能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因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受到影响,但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必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第(2)题,“教训”,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社会主义切忌照搬一种模式,而应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抵制外来不利因素,坚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答案:(1)不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受到影响,但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必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切忌照搬一种模式,而应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抵制外来不利因素,坚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非选择题20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1987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1978年
1984年
1987年
农业
粮食(百万吨)
304.77
407.31
420.41
棉花(百万吨)
2.16
4.19
6.25
油料作物(百万吨)
5.21
11.91
15.25
甘蔗(百万吨)
21.11
39.51
46.85
工业
煤(亿吨)
6.18
7.89
9.20
原油(百万吨)
104.05
114.61
134.00
电力(十亿千瓦)
256.60
377.00
496.00
钢(百万吨)
31.78
43.47
56.02
——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
表格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多种信息,提取至少两条信息并以史实说明。(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运用史实恰当,史论结合)(20分)
【解析】材料中所展现的是,1978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数据。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取有关信息,分析表格中农业部分,不难发现从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方面的各种农作物产量逐年攀升,提取信息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粮棉等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回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进行说明;分析表格中工业部分,可以得出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工业方面的数据迅速上升,提取信息2:1984年以后,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结合所学回答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进行说明;前两条信息是微观视角,另可从整体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提取信息3:1978年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取得巨大成就,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信息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粮棉等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说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信息2:1984年以后,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说明:农村改革成功推动城市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促进了工业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信息3:1978年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取得巨大成就。
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历史性转折;党和国家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改革开放促进国力迅速提升。(任答其中2点即可)
【备选习题】
1.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苏联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解析】选A。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以极低价格从集体农庄收购农产品的状况,加大农业投入,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说明赫鲁晓夫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故A正确;农产品价格提高,说明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不能说明B,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整体上并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不能说他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C错误;材料没有谈到收购数量增加,D错误。
2.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  )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解析】选C。题干信息表明东欧剧变对德国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帮助德国实现了统一,故C符合对材料观点的评价。
3.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我国非国有工业和商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年份
非国有工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
非国有商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
1978
20%
10%
1992
52%
70%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从1978年到1992年,非国有工业、商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有了大幅提升,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故选B。A错误,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已经完成,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从长远来看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D错误,中国加入WTO是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
4.(2019·全国卷Ⅱ)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苏联1970年的实际经济指标没有达到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目标,且农业领域的差距巨大。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后期增长速度放缓。说明苏联模式导致经济发展问题积重难返,故选A。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当政,他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B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重点是工业,C错误;苏联模式下,生活物资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低,急需生活物品,需求并未发生变化,D错误。
PAGE课时素养检测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12分,共30分)
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
A.都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
材料二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与它保持一致……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
材料三 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扰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否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6分)
(2)结合上述材料看,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6分)
(非选择题20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1987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1978年
1984年
1987年
农业
粮食(百万吨)
304.77
407.31
420.41
棉花(百万吨)
2.16
4.19
6.25
油料作物(百万吨)
5.21
11.91
15.25
甘蔗(百万吨)
21.11
39.51
46.85
工业
煤(亿吨)
6.18
7.89
9.20
原油(百万吨)
104.05
114.61
134.00
电力(十亿千瓦)
256.60
377.00
496.00
钢(百万吨)
31.78
43.47
56.02
——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
表格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多种信息,提取至少两条信息并以史实说明。(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运用史实恰当,史论结合)(20分)
【备选习题】
1.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苏联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2.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  )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3.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我国非国有工业和商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年份
非国有工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
非国有商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
1978
20%
10%
1992
52%
70%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2019·全国卷Ⅱ)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PAGE课时素养检测二十一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尼赫鲁——印度独立
C.卡斯特罗——古巴革命
D.曼德拉——阿尔及利亚独立
【解析】选D。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搭配不正确”,结合所学分析,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尼赫鲁为印度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印度首任总理;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曼德拉领导南非人民与南非种族主义进行了长期抗争,后来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故选D。
2.“这是一块诞生过人类早期文明的大陆,殖民主义统治下灾难深重的大陆,黑色人种聚居的大陆,至今尚不富裕的大陆。”这块大陆的大多数国家赢得独立是在(  )
A.20世纪初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D.18世纪中期
【解析】选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处应指非洲大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仅1960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也被称为“非洲年”。故选B。
【深化点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意义
(1)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胜利,不仅使遭受殖民奴役的非洲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非洲面貌,而且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2)它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中占有大约1/3的席位,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3.某同学正写一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阿尔及利亚、古巴等国的发展的小论文,请你为他挑选一个合适的主题
(  )
A.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D.战后掀起废除黑人奴隶制度高潮
【解析】选B。题目中的“印度、阿尔及利亚、古巴”并不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不属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故排除A、C;D与题干明显不符;题干关键信息“印度、阿尔及利亚、古巴”体现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故选B。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解析】选D。根据设问“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及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普遍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故D正确。
【深化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1)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3)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4)第三次科技革命。5.目前,发展中国家外债数额急剧膨胀,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在与发达国家的商品交换中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表明
(  )
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②世界各国需要努力建立有利于世界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发展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④经济不发达和科技落后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①②③是正确的表述;④错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实根源,经济不发达和科技落后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表现,而不是根源,故排除④,故选A。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  )
A.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B.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C.迥异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拉美很多国家实行国有化运动,将大量的外国企业收归国有,这就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故A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推动拉美国家迅速实现现代化,故B错误;材料中拉美国家的措施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有相似之处,故C错误;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不是以拉美国家实行国有化为标志的,故D错误。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下》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6分)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2)意义: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PAGE课时素养检测二十一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尼赫鲁——印度独立
C.卡斯特罗——古巴革命
D.曼德拉——阿尔及利亚独立
2.“这是一块诞生过人类早期文明的大陆,殖民主义统治下灾难深重的大陆,黑色人种聚居的大陆,至今尚不富裕的大陆。”这块大陆的大多数国家赢得独立是在(  )
A.20世纪初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D.18世纪中期
3.某同学正写一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阿尔及利亚、古巴等国的发展的小论文,请你为他挑选一个合适的主题
(  )
A.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D.战后掀起废除黑人奴隶制度高潮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5.目前,发展中国家外债数额急剧膨胀,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在与发达国家的商品交换中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表明
(  )
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②世界各国需要努力建立有利于世界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发展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④经济不发达和科技落后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  )
A.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B.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C.迥异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下》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6分)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