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素养检测二十二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10分,共30分)
1.有文章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划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均势因素主导”“共同利益主导”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反映的国际背景是
( )
A.美苏冷战对峙
B.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选D。冷战后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全球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际关系上处于共同利益主导时期,故D正确。
【补偿训练】
某西方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称霸世界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种观点
( )
A.错误,因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制约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B.错误,因为美国已经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正确,因为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D.正确,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失去了制约力量
【解析】选A。美国从没有放弃过称霸世界的野心,排除B;C、D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称霸世界的愿望不可能实现,故选A。
2.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
A.俄罗斯实力衰落
B.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挑战
【解析】选C。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实力的不断增强,多极化趋势加强,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起到了制约作用,故“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C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当前多极化趋势发展的特点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定势。
(2)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
(3)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4)多极化在全球各地区、各个领域都有发展。
3.《欧洲宪法条约草案》中规定:“欧洲联盟促进在尊重各成员国民族多元性、地区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他们的文化,并强调继承共同文化。”其主导思想是
( )
A.文化的多元性是欧盟存在的基础
B.欧洲联盟多元文化间应当相互融合
C.地域的多样性是欧盟成立的前提
D.建立基于多元文化之上的共同文化
【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充分发展他们的文化,并强调继承共同文化”可知,《欧洲宪法条约草案》的相关规定的主导思想是欧盟各国应在多元文化基础上建立共同文化,以促进欧盟的一体化,故D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最终落脚在建立共同文化上,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尊重文化多元,继承共同文化,不是融合,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不是地域的多样性,故C错误。
4.下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
( )
A.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
C.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D.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
【解析】选D。依据“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和而不同”“民族文化之林”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D正确。
【深化点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摘编自刘金源《全球化
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根据材料,指出反对全球化的角度和目的。(10分)
【解析】本题结合材料中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分析可知是从文化角度反对,根据“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可知目的。
答案:角度:宗教文化(文化角度)。目的: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或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支配)。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两极格局的结束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逐渐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选D。注意“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标志着两德统一,冷战格局即将结束,A、C表述错误;B表述不符合题意;弗格森称其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应是从全球经济环境的角度论述的,即一部分国家放弃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举措客观上有利于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D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是现今社会信息化的发生背景。近30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处理技术有了高度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自20世纪40年代末由申农创立信息论以来的重大发展,急剧增加了社会的信息需求量。据统计,文献信息的总和,从1950年起每十年翻一番,到1970年后每五年翻两番,这被人们描述为“信息爆炸”现象。
——《光明日报》
材料二 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在世界舞台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期望展示自己的文化个性魅力。但是,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却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于弱势文化采取“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结果文化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世界文化的发展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兴起的时代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原因。(8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新技术革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创立信息论”“增加了社会的信息需求量”等信息归纳;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期望展示自己的文化个性魅力”“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等信息归纳。
答案:(1)新技术革命兴起,信息论创立,社会信息需求量增加。
(2)威胁:“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原因:全球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备选习题】
2016年英国公投数据显示,51.9%的人同意“脱欧”,2017年全民公决,决定“脱欧”;美国宣布,从2018年6月起向欧盟钢产品加征25%的关税。上述材料表明
( )
A.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
D.全球化违背历史潮流
【解析】选C。题干中的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的“逆全球化”现象,故选C。
PAGE课时素养检测二十二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10分,共30分)
1.有文章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划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均势因素主导”“共同利益主导”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反映的国际背景是
( )
A.美苏冷战对峙
B.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补偿训练】
某西方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称霸世界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种观点
( )
A.错误,因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制约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B.错误,因为美国已经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正确,因为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D.正确,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失去了制约力量
2.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
A.俄罗斯实力衰落
B.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挑战
3.《欧洲宪法条约草案》中规定:“欧洲联盟促进在尊重各成员国民族多元性、地区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他们的文化,并强调继承共同文化。”其主导思想是
( )
A.文化的多元性是欧盟存在的基础
B.欧洲联盟多元文化间应当相互融合
C.地域的多样性是欧盟成立的前提
D.建立基于多元文化之上的共同文化
4.下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
( )
A.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
C.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D.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摘编自刘金源《全球化
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根据材料,指出反对全球化的角度和目的。(10分)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两极格局的结束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逐渐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是现今社会信息化的发生背景。近30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处理技术有了高度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自20世纪40年代末由申农创立信息论以来的重大发展,急剧增加了社会的信息需求量。据统计,文献信息的总和,从1950年起每十年翻一番,到1970年后每五年翻两番,这被人们描述为“信息爆炸”现象。
——《光明日报》
材料二 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在世界舞台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期望展示自己的文化个性魅力。但是,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却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于弱势文化采取“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结果文化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世界文化的发展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兴起的时代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原因。(8分)
【备选习题】
2016年英国公投数据显示,51.9%的人同意“脱欧”,2017年全民公决,决定“脱欧”;美国宣布,从2018年6月起向欧盟钢产品加征25%的关税。上述材料表明
( )
A.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
D.全球化违背历史潮流
PAGE课时素养检测二十三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0分,共30分)
1.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中
( )
A.动荡不安的局势不再存在
B.发达国家主宰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C.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无发言权
【解析】选C。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界,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故C正确;当前世界动荡局势仍然存在,A错误;发达国家不能主宰一切事务,故B错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具有发言权,故D错误。
2.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 )
A.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消除贫富差距
C.走和平与发展之路
D.消灭霸权主义
【解析】选C。题目中四幅图片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和平与安全面临严峻的威胁。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故C正确。A、B只是关于发展问题,D只是关于和平问题,都不全面。
【深化点拨】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3.当前,恐怖主义猖獗,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打击恐怖活动。这表明恐怖主义
( )
A.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B.是世界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C.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D.是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解析】选D。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恐怖主义,A排除。恐怖主义猖獗与世界不公平无法构成因果关系,B排除。恐怖主义猖獗不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C排除。恐怖主义给世界各地带去了不安定的因素,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打击恐怖活动,故选D。
【拓展延伸】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
(1)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积极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消除战争隐患。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5)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
(6)努力解决南北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4.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 )
A.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文明趋于单调
B.结盟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多极化趋势避免了文明间的冲突
D.和谐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解析】选D。根据材料“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可知和谐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的稳定,故D正确;A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5.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
①各国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寻求共同利益
②国家之间要加强合作
③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要兼顾他国需求
④需要注重人类当前利益,可以不在乎人类长远利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注重人类当前利益,又要注重人类长远利益,④说法错误,排除④,其他组合项符合题意,故选C。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4分)
(2)分析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方式产生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欧洲:根据材料一“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得出推行种族优越论。中国:根据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2)题,欧洲:根据材料一“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及所学知识,分别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增强了欧洲列强经济实力和征服世界的能力,欧洲中心论的盛行等角度分析回答。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1)不同之处:欧洲:推行种族优越论(或推行霸权主义、实行强权政治)。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原因:欧洲: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欧洲列强经济实力;欧洲中心论的盛行。中国: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7.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 )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解析】选C。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A错误;据材料“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可知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B错误;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D错误。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材料二 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持久繁荣的宏伟愿景……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国理念赢得世界认同,中国智慧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中国谋,也为世界谋,奏响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汇聚起和平发展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应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1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为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贡献了什么新理念。(2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回答目的,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及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依据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国理念赢得世界认同”分析作答。
答案:(1)目的: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
措施: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坚持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等。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PAGE课时素养检测二十三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0分,共30分)
1.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中
( )
A.动荡不安的局势不再存在
B.发达国家主宰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C.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无发言权
2.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 )
A.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消除贫富差距
C.走和平与发展之路
D.消灭霸权主义
3.当前,恐怖主义猖獗,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打击恐怖活动。这表明恐怖主义
( )
A.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B.是世界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C.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D.是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4.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 )
A.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文明趋于单调
B.结盟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多极化趋势避免了文明间的冲突
D.和谐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5.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
①各国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寻求共同利益
②国家之间要加强合作
③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要兼顾他国需求
④需要注重人类当前利益,可以不在乎人类长远利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4分)
(2)分析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方式产生的原因。(6分)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7.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 )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材料二 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持久繁荣的宏伟愿景……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国理念赢得世界认同,中国智慧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中国谋,也为世界谋,奏响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汇聚起和平发展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应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1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为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贡献了什么新理念。(2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