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1 21:2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1949年10月1日)
(1945年9月2日)
(1948年9月9日)
(1959年1月1日)
(1975年12月2日)
课程导入
☆当地时间11月7日,莫斯科民众举行游行,纪念“十月革命”102周年。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工农国防委员会主席。


(1870——1924)
(1895年12月的列宁)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1、小农经济占优势;
2、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3、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1、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2、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月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7次
100万
国际条件:
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入困境。……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俄国人民多了一种选择,
世界人民多了一种选择
成熟的革命思想——列宁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布尔什维克党
阶级基础
产生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并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
领导下开展工人运动。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在列宁催促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回国后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坚持下,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870——1924)
宣传和组织准备:
列宁创办《火星报》,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革命理论
——列宁主义
政党领导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01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
级的前夜”
02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内获得胜利
03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
薄弱的一环”
04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列宁主义的内容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教材89页
依据材料论证“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方式与目标,结合国情提出帝国主义理论和“一国胜论”。
约翰.里德(美国)
美国记者约翰
·
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通过对十月革命的直接观察,他对布尔什维克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
—[美]约翰
·
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
基层百姓“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指什么?
和平、面包、土地
你如何看待作者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综合因素:政党先进、群众拥护、列宁主义指导、俄国国情......
请结合材料,思考归纳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是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经济基础: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政治基础: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矛盾
有利的革命环境
理论组织:列宁主义与布尔什维克
二月革命倒沙皇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现曙光
四月提纲指方向
期望和平转移
七月流血抛幻想
决定武装夺取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成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国内形势严峻
人民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苏维埃
不要战争!要面包!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但惨败
???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和平
转移
四月提纲指方向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间:
领导者:
政党:
地点:
结果: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1月7日大事记
从凌晨4时直到天亮,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总理)都待在彼得格勒的司令部里。他向哥萨克军、向彼得格勒市内以及周边的容克军校,发出一条条命令,但他们都回复说无法行动。彼得格勒卫戍司令科夫尼科夫上校,在司令部和冬宫之间跑个不停,显然是一筹莫展。
黄昏时分,两名士兵骑自行车来到总参谋部......总参谋部的人惊恐不已,开了两次会后就撤往冬宫,赤卫队于是占领总参谋部。
下午晚些时候,几辆布尔什维克装甲车在冬宫广场来回巡逻。苏维埃士兵试图与容克军校生谈判,但谈判无果而终。晚上7时左右轰炸冬宫开始,晚上10时,炮击从三个方向发起,大部分是空的,只有三枚榴霰弹击中了冬宫正面。
———[美]约翰
·
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
根据十月革命的过程记述,分析其主要特点。
主要在城市进行,和平谈判与武装斗争相结合,胜利过程较为顺利
材料与油画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十月革命建立的人类历史新时代“新”在哪里?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教材90页学习聚焦
旧时代:
①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一统天下,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奴役
②发展方式: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扩张...
新时代:
①世界格局: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鼓舞殖民地与半殖民地掀起解放
②发展方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请结合所学,思考十月革命的影响(对俄国、对世界)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对俄国:
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对世界: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
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书影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外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1、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阅读教材整理:比较战时共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政策
战时共义政策(1918)
新经济政策(1921)
背景
内容
评价
认识
内忧外患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余粮收集制、企业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
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自由买卖,按劳分配
保证前线、缓解饥荒、损害农民、导致危机
稳定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思考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
列宁1870—1924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苏联地图(1940年)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他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投资中有四分之三被用于燃料、金属、军事等重工业,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136页
斯大林模式
含义:
标志:1936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建成,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确立
内容:
措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义政治经济体制
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指令性计划;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请结合教材,归纳苏联模式的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生产资料公有制;2、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
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一种,或谈谈你的观点。
利: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弊: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苏联发展。
问题探究:请结合材料,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消极影响。
材料五:
粮食产量在1927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平均每年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轻工业产值虽然1940年比1913年增加3.6倍,但同期重工业却增长12.4倍。——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六: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七: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禾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农轻重发展不平衡,农、轻长期滞后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消费水平较低
企业缺乏自主性,体制僵化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主义的实践
背景
标志
内容
评价
条件
过程
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苏联建立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课后思考
课后思考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大道行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