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马 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了解作家、作品、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读懂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二、读懂内容
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千里马的遭遇——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食马者愚昧狂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三、挖掘内涵
深入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联系作者经历,思考千里马、食马者以及伯乐比喻什么?
2.“用千里马难遇伯乐而被埋没”反映哪些社会问题?
3.作者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1)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2)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为了表明这一主题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托物寓意
1.(1)千里马——人才
(2)伯
乐——赏识人才的明君
(3)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2.用“千里马难于伯乐而被埋没”反映:
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3.课文每一段都用“也”字结尾,这些段末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吟读课文的方式来细细地品悟一下。
方法提示:
吟读,就是按照诗文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师生吟读品悟,交流展示)
预设
课文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情形,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以“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以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里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以感叹句“真不知马也!”作结,由一个“也”字收住,既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情,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
4.当今社会,面对人才问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现重用人才?(可从伯乐与自身的角度)
伯乐:
(1)主动寻找人才(2)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给人才展示的机会(3)允许人才流动,鼓励合作共赢
自身:
(1)主动寻找机会(2)抓住时机展示最美自己(3)毛遂自荐
五、课堂小结
《马说》是经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51字,言简意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气足”之作。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记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参考译文: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唐太宗责问他,他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唐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这个朝代的人呢?”德彝惭愧地退下。
看法示例:
阅读短文与课文后,我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主要有:
一是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马说》中的食马者、短文中的封德彝都没有善于发现人才的能力,这是导致人才被埋没、不受重用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应该像慧眼如炬的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的才能那样,要相信团队中不缺乏人才,要善于发现团队中杰出的人才。短文中的“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人身上的长处,取其长处而用之,这就要求领导者还要善于发现每个成员身上的独特才能,并让他们在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情发挥这种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是人才的自我成长。多元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具有独特才能的“千里马”。我们既要努力让自己拥有过硬的本领与才华,又要积极创造机会,努力展示自己,万不可因为被忽略被埋没而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七、课后作业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马
说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在了解作家、作品、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目标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四读,读懂结构
精读品析
马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精读品析
方法
1、审清题目与要求。
2、全点勾画加批注。
3、读中思,想中悟。
五读,读懂内容
精读品析
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找出文中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
2、思考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思考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找出第三段中充分表现食马者愚昧狂妄的句子?
精读品析
1.千里马的遭遇——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精读品析
2.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食马者愚昧狂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精读品析
方法
1、结合链接。
2、深入思考探究。
六读,挖掘内涵
精读品析
深入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联系作者经历,思考千里马、食马者以及伯乐比喻什么?
2.“用千里马难遇伯乐而被埋没”反映哪些社会问题?
3.作者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品析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但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后来又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他看到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背景链接
精读品析
1.(1)千里马——
(2)伯
乐——
(3)食马者——
2.用“千里马难于伯乐而被埋没”反映:
3.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读品析
1.(1)千里马——人才
(2)伯
乐——赏识人才的明君
(3)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2.用“千里马难于伯乐而被埋没”反映:
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3.作者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精读品析
1.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为了表明这一主题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课文每一段都用“也”字结尾,这些段末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吟读课文的方式来细细地品悟一下。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1)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2)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为了表明这一主题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写法:托物寓意
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主旨概括
合作探究
3.课文每一段都用“也”字结尾,这些段末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吟读课文的方式来细细地品悟一下。
合作探究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一个“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这里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由一个“也”字收住,既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情,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
4.当今社会,面对人才问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现重用人才?(可从伯乐与自身的角度)
伯乐:
(1)主动寻找人才(2)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给人才展示的机会(3)允许人才流动,鼓励合作共赢
自身:
(1)主动寻找机会(2)抓住时机展示最美自己(3)毛遂自荐
合作探究
象征(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
乐
寓指识才的人。
“食马者”
寓指封建守旧者。
课堂小结
第1段
马
说
第2段
第3段
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人才常有识才者常无
怀才不遇
满腔悲愤
卒章显志
英雄无用武之地
食马不知马马被埋没
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意在谴责识马者无知
食马者不懂怎样用马
残酷方式对待千里马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
课堂小结
《马说》是经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51字,言简意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气足”之作。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堂小结
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记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拓展延伸
参考译文: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唐太宗责问他,他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唐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这个朝代的人呢?”德彝惭愧地退下。
拓展延伸
看法示例:
阅读短文与课文后,我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主要有:
一是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马说》中的食马者、短文中的封德彝都没有善于发现人才的能力,这是导致人才被埋没、不受重用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应该像慧眼如炬的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的才能那样,要相信团队中不缺乏人才,要善于发现团队中杰出的人才。短文中的“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人身上的长处,取其长处而用之,这就要求领导者还要善于发现每个成员身上的独特才能,并让他们在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情发挥这种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拓展延伸
二是人才的自我成长。多元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具有独特才能的“千里马”。我们既要努力让自己拥有过硬的本领与才华,又要积极创造机会,努力展示自己,万不可因为被忽略被埋没而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拓展延伸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课后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