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 黄伟艳 审题人 张大芳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工整地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
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
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全部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艺术
情感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
由变化到整齐难。
B. 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
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C.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理智则驱遣情感。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
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
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
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 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
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 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
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
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
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扩廓方燃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马,以十八骑走大同。豁鼻马降,得甲士四万,遂克太原。
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明史·常遇春列传》有删改)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 故事:旧事,成例
B、臣义不与共生 义:道义
C、太祖欲宥荣死 宥:宽恕
D、师还,次柳河川 次:驻扎
5.下列各组句子能够分别表现常遇春“勇敢”和“有谋略”的一项是( )(3分)
A、军民肃然,无敢犯 遇春以五翼军设伏
B、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 夜劫之可得志
C、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 臣义不与共生
D、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遇春外貌奇特魁伟,最初跟随刘聚为盗贼,但看到刘聚不会成事,就转而跟随明太祖。
B、邵荣和赵继祖密谋想发动兵变,事件败露后,太祖想宽恕邵荣,常遇春义正辞严,坚决反对,使太祖取消了宽恕邵荣的念头。
C、常遇春在攻克太原后,又率部队到柳河川作战,最后战死沙场,朱元璋闻讯,大为震惊,悲痛不已。遗体被运到龙江,元璋亲自出来祭奠。
D、常遇春深沉勇猛又果敢,善于安抚士兵,冲锋陷阵,他在军中听从管束,恭敬谨慎,成为当时的名将之一,被称为“常十万”。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5分)
(2) 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8.这首诗是在诗人心情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5分)
9.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①兄弟不知, 。静言思之, 。(《诗经·氓》)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屈原《离骚》)
③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中,品种也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贵,“绿荷”也极难培植,只少数大公园才有此品种,其珍其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数百品种中,老菊头最宝贵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花叶难辨,绿溢盆沿;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故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老菊头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对不起。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
于是,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愈发对那棵绿荷爱护备至。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之,但任是软的硬的,一概碰壁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记得他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
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呵,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声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跌坏绿荷,倒地时硬是护住了绿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检查下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顾菊花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虽然窜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照照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他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根芽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小说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绿荷”的茁壮美丽,直接表现出老菊头养菊技术高超,对“绿荷”呵护备至。
B.小说第三段对老菊头的介绍,突出了他爱菊之极,也为后文他摔伤后侄女照顾他和菊花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侄女”和其“男友”这两个人物的出现,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老菊头的性格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D.老菊头爱“绿荷”与它“出自清廷御花园”的身份有密切关系,所以这种爱完全是一种追慕名气的庸俗之爱。
E.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断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厚。
(2)小说第八段,用四个“必”,写出了老菊头怎样的心理 四个“必”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3)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4)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一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行为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⑤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⑥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⑦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
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
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C.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
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D.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
和愧疚之情。
E.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
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
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只要3G用户双方同时拥有足够的带宽,就可让远隔几千里的人实现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的梦想,真可谓咫尺天涯。
B.日本接连发生的大地震和核泄漏事件,正在考验着菅直人的政治能力,日本经济的现状也已如履薄冰,濒临崩溃的边缘。
C.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圆满落下帷幕,科林菲斯凭借在《国王的演讲》中的完美表演当仁不让地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
饮酒等健康风险因素增加的最新资料。
B. “‘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的十大任务中,第一个就是扩大内需战略,这里,
关键是启动消费。”有关专家认为,原来我们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C.各地教材大换血,鲁迅的多篇作品“被踢出去”,网友质疑道:“时代确实不同了,
但谁又能否认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鲁迅精神了呢?”
D.除能够发出海啸预警外,这套新研制的天灾预警系统还可以对火山爆发和地震等极
端天气状况发出警报,通知民众迅速撤离。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春天到野外踏青,除了可以 外,还可以 。那娇艳欲滴的朵朵桃花, , 。 山间清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缭绕的雾气, ,一下子变得清晰明媚起来, 不由使人想到“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的诗句。
①看到自然秀美的景色 ②感觉桃花簇拥的美妙快感 ③在迷蒙的烟雾中亭亭玉立④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 ⑤点染胭脂的春桃⑥桃花的笑脸
A.①②④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③⑥⑤
16.根据下列新闻报道,拟一条一句话新闻。(5分)
2011海南省旅游行业创先争优活动评选第一阶段报名初选取得良好反响,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家旅游企业报名,覆盖旅行社、酒店、景区等8大旅游相关行业。
在8月30日下午的汇报交流会上,省文明办、省人劳厅、省文体厅等7个成员单位,以及南海网等承 办单位对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及问题进行了总结。海南省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再次强调,此次创先争优活动对海南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意义重大,要充分动员各相关行业的优质企业报名参与,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据了解,目前活动热度持续,在9月10日的复选开始前,所有符合条件的单位都可以参与报名。旅游企业可登陆南海网首页顶部创先争优活动广告栏了解详情。
17.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
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
风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只陌生的蜗牛在某个路口相遇了,它们彼此碰了碰触角,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向前爬去。但不幸的是它俩拥有了相同的想法: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许多宝贝我没发现。
这样想着,两只蜗牛便同时折转头,朝来路爬去。在同一个路口,两只蜗牛又相遇了,它们又彼此友好地碰了碰触角,各自继续往前爬去。忙碌了一辈子的蜗牛不知不觉中又爬回了起点。
其实失败和成功的最大区别是,做同一件事,有的人始终向着自己的目标从不怀疑地一路走下去,而有的人,却总是因为人生路口上的一些事情迷失了真的自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海南省洋浦中学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答题卷
命题人 黄伟艳 审题人 张大芳
甲 必考题
题号 1 2 3 4 5 6 13 14 15
选项
7. 文言翻译(10分)
(1)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是在诗人心情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5分)
9.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6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兄弟不知, 。静言思之, 。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
③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11( ) 12( )
(1).( ) ( ) (5分)
(2)(6分)
(3)(6分)
(4)(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 语言文字运用
16.根据下列新闻报道,拟一条一句话新闻。(5分)
17.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
说,希望是 , ,
。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
风是 , 。
海南省洋浦中学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答题卷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BD(A“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C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E“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2)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三个要点,每点2分)
(3)①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分)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3分)
(4)作用: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文题“缺憾人生”;深化了主题(升华了主题)
人生总有缺陷、不完满,才能够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 “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说,都说明了人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就需要去奋斗。这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在此之前,太祖所任用的将帅中最著名的,是平章邵荣、右丞徐达和常遇春三位。而邵荣尤其是位善战的老将,到这时傲慢不逊有了二心,和参政赵继祖密谋埋伏军队发动兵变。事情被发觉后,太祖想宽恕邵荣的死罪,常遇春径直上前进言说:“为人臣子犯了谋反罪,还有什么可以宽恕的,臣按道义不能和这种人共存。”太祖于是让邵荣饮酒,流着眼泪杀了他,太祖因此更喜爱器重常遇春。
太祖的军队包围了赣州,熊天瑞固守着未能攻下。太祖派使者告谕常遇春:“攻克城池之后不要多杀人。如果得到了土地,没有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常遇春掘深城壕,并竖起栅栏来围困他们。军队围攻了六个月,熊天瑞财力耗尽,于是投降,常遇春果然没有杀人。太祖非常高兴,赐信褒奖勉励。
常遇春和大将军一起攻打太原,扩廓帖木儿前来支援。常遇春对徐达说:“我们的骑兵虽然已经会集,可是步兵还没有到达,突然与他们作战,必定伤亡很大,夜间去偷袭,可以成功。”徐达说:“好。”恰逢扩廓帖木儿的部将豁鼻马来商谈投降,就请他做内应,于是挑选精锐骑兵,口中衔枚,夜间前去偷袭。扩廓帖木儿正点着蜡烛在研究军书,遇到来袭,仓促间竟不知从那里逃跑,光着一只脚,骑上一匹劣马,只带了十八个骑兵往大同方向逃去。豁鼻马归顺投降常遇春,得到了他的四万名全身披甲的兵士,于是攻下太原。
军队返回,驻扎在柳河川,常遇春突然得暴病去世,年仅四十岁。太祖听说了此事,大为震惊,悲痛不已。他的遗体运到龙江,太祖亲自出面祭奠,命令礼官们讨论天子为大臣举行哀悼的礼仪。礼官报上建议,照宋太宗哀悼韩王赵普的先例办事。太祖颁诏令说:“可以。”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