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词 曲 五 首
【六三制统编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目录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 五 从 军 征
1. 了解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诗歌。
2. 把握诗歌的内容,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文学常识】
冢
狗窦
雉
舂
羹
饴
zhǒng
dòu
zhì
chōng
gēng
yí
【读准字音】
解释下列红体字: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明确: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积累字词】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歌大意】
明确: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小组讨论: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品读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文学常识】
狐裘 锦衾 瀚海
阑干 羌笛 风掣
qiú
hàn
lán
qīn
qiānɡ
chè
【读准字音】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奇早
“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品读诗歌】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奇寒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着墨于感觉,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奇丽
新奇的比喻:
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昂扬乐观的精神: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承上启下
“瀚海阑干百丈冰”:
夸张,地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
“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描写天上万里愁云的景象。“愁”“惨”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
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抒发情感】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