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制统编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审题立意
第一课时
字字斟酌,认真审题
——作文审题训练
目录
学习目标
确定文体和写作的范围、角度、重点等
学会仔细辨认、审查、分析、研究题目
的意义和要求。
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激趣导入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01
(一)比较下面作文题目,说说每组作文题目之间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第一组题目:《我的好朋友》 《我的朋友》 《我最要好的朋友》
第二组题目:《一个刻苦学习的人》 《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一个爱护公物的人》
认真分析下面的一组题目,说说它们的写作对象都应该是谁。
《我和妈妈》
《我爱妈妈》
《我的妈妈》
《妈妈关心我》
探究活动
读下面的文题,哪些是“写人”的文题。
《同桌》
《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尊敬的一位长辈》
《我们的好老师》
《这件事真让人难忘》
《给市长伯伯的一封信》
探究活动
读下面的文题,你认为哪些文题是“写事”的文题后?
A、《我们村的好村长》 B.《我喜爱的一种动物》
C、《××说我长大了》 D.《记一次有趣的自学讨论》
E、《我和我的小伙伴》 F.《我的邻居》
探究活动
读下面的文题,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写作的要求。
《初中生活二三事》
《美丽的错误》《街头见闻》
探究活动
读下面的文题,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探究其中的含义。
《郊外踏青》《一件小事教育了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趣事》
学习与创新
学习与创新
阅读下面这份作文材料:
爸爸是体育教练,负责训练各区小学生中的田径尖子。一天下午,大雨倾盆而下,爸爸照样准时去体育场,一直到晚上八点多钟才回来,原来今天只来了一个学生,训练后,因路滑难走,爸爸把他送回了家。
要求:阅读后,结合材料的内容判断一下,下面的三个“中心思想”哪一个比较合适的?
A.表现“爸爸”守纪律,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B.“爸爸”关心运动员。
C. 表现了“爸爸”废寝忘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审题方法
看清范围和要求。
当文题含义比较深刻,要注意它除了本义之外,还包含着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等。
前拓后补的法,使题目范围变窄,题意更具体。
题目设计几个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审清题意。
学习与创新
力学笃行
阅读下面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三个写作的主题来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啊?”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的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你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提示: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2.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
3.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审
题
从
仔
细
开
始
第二课时
目录
学习目标
理解发散思维,学会发散思考
从发散思维中选择最佳立意进行创作。
培养发散思维。
激趣导入
探究与活动
阅读下面材料,同学们展开讨论,想想如何立意。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探究与活动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你是如何立意的呢?
1、材料中的叙述对象有几个?谁是主要的?
2、主要叙述对象的言行极其结果是怎样的?
立意切入点
探究与活动
巧思成文
巧思成文
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斜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提示:
1. “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2. 要注意把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中的含义。“山”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思考。
3. 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自己感受最深切,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