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4-12 08:1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课题
10
极地地区
学科
地理
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
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难点
在两极地区的极地投影地图上判断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你知道巴西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有哪些吗?
2、请你列举巴西热带雨林退缩的原因。
3、请举例说明热带雨林能为人类提供的资源。
二、导入新课
对于极地的考察,各国都在进行中。由于缺乏共同标准,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只好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因此,科学家们在南极考察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啦",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南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极地地区。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图,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请归纳极地地区的位置、气候及居民、代表动物等。
(2)从南极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5)请列举南极大陆的自然景观。
教师总结: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
(6)南极洲的冰融化将会给沿海国家带来哪些危害?
(7)请简析寒极和风库情况。
教师总结: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5°C以下,极端气温达-88°C以下;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5mm以下,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mm;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风速17米/秒~18米
/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请归纳南北极地区的特征。
请分析两极地区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教师总结:
目标导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
2.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
请介绍科考站的建立情况。
结合教材填空:
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________
;东南极考察站__________
;南极内陆考察站_________我国北极考察站_______。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_______”。地下埋藏着_____,地上储存着___
,沿岸及海域栖息着___
。为科研提供了___。
请简介北极地区的资源情况。
北极地区资源丰富,考察和开采了__

___

___
、___
、等资源。目前人类对_____极的考察规模要比____极大些。
我国南极考察站建站时间选择2月的原因。
教师总结:因为2月是南极的暖季,南极地区又有极昼现象,24小时白天。
请分析极地科考的价值:
知识拓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极地的科学考察已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目前,已有28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科学考察站。从1985年起,中国先后在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2004年,中国建立了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目标导学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日本捕鲸船队浩浩荡荡地从南极归来,船队满载着440头被捕杀的鲸停靠在了日本的港口。日本政府每年都要组织捕鲸船队到南极捕鲸,而全然不顾国际社会禁止捕鲸的呼声!
辩论:
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
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请分析北极的人类活动的危害。
(3)冰川融化的原因及危害是什么?
教师总结:原因:
人口膨胀,工业污染,有毒有害排放增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植被减少,致使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造成两极冰川融化减少?
危害:
自然界能量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多、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知识拓展:
1959年12月1日,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
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核爆炸和处理放射性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4.学以致用:
假如组织两支科考队去两极考察,你认为什么时候到达合适?
(1)青岛—中山站;
(2)青岛—黄河站。
5.现实链接:
就你所知,两极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你对保护两极地区的环境有什么建议?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学生读图,与教师共同归纳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气候、居民和代表动物
学生举手回答:南极点的四周是北方;北极点的四周都是南方。
学生回答如:南极洲的冰如果全部融化,世界海平面将升高50~70米。
学生归纳:相同点如:纬度高,气候寒冷,冰天雪地;
不同点:海陆位置,代表动物,人类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尝试回答如: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站。很多国家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
学生回答如: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对北极的考察规模要比南极大些。
学生讨论分析如:通过对极地的考察可以了解整个地球的变化。
如:以南极冰雪融化程度,推测地球变暖情况。
极地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明确辩论的论点,自愿组成两个辩论小组,进行辩论。
学生列举危害如:北极的人类活动带来污染;2000年秋天,来自8个国家的12名学生参加清洁北极的活动,在挪威北部的北冰洋海岸清除石油污染
学生阅读并列举,如:在芬兰政府提议下,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国家于1991年正式签署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协议。
学生列举如:如:不烧垃圾,倡导农民不烧庄稼杆,多植树造林等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通过表格,具体展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海陆分布、气候、居民和代表动物等,使两极地区的自然情况一目了然,易于学习理解和识记。
通过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归纳科考站的建立情况,使重点知识得以突出。
通过知识拓展,拓展学生视野,即时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通过设置辩论问题,使学生自愿选择论题,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类活动对极地危害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知识拓展和学以致用两环节,使学生,使学生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巩固
1.下列关于两极地区认识正确的是(????)?
A.高纬度地区?????
B.非常寒冷的地区?
C.资源丰富的地区????
D.纬度大于66.5°的地区
2.1983年,我国签署对于南极考察的条约,该条约为(

A.《和平利用南极条约》??
B.?《共同开发条约》
C.《南极条约》???
D.《南极共同体条约》
3.在下列大洲中,淡水资源最丰富的是(
???)?
A.欧洲???
B.南美洲??
C.亚洲???
D.?南极洲
4.我国南极长城站地位置在(
?)?
A.东临大西洋、西临印度洋
B.?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
C.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D.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
5.欲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下列时间比较恰当的是??

?)?
A.12月—次年2月?
B.3月至5月
C.6月至8月?
D.9月至11月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
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极地地区,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情况,我们要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