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诗词鉴赏(超超级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14)古诗词鉴赏(超超级精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13 18: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0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
2010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
1.炼字品析 2.内容理解3.描绘画面 4.情感体味5.主旨领悟 6.形象感知7.景物描写 8.意境欣赏9.名句鉴赏 10.表达赏析11.典故溯源 12.综合评价
1.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一(2009·陕西)
湖 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2009·浙江台州)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闯关方略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一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一,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二,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例一(答案):“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了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例二(答案):“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
情态。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通关演练
1.品读诗词,完成其后题目。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说说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有何妙处。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下面这首诗第二句中“散”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内容理解
题型阐释
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江苏宿迁)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例二(2009·云南)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闯关方略
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理解,是赏析的前提和基础。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一,“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考场上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里“望”的义项,应该有四项:(1)向远处看,如眺望;(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望;(3)拜访,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
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上的细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如此我们就知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层含义。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例二,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倘“无车马喧”,门庭冷落,难免孤独与寂寞。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归隐田园,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为他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
初中阶段,是培养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学习古诗词,同学们不妨用点文言文学习的“笨”方法,从题目到正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进一步深层理解。
例一(答案):(1)满头白发,愁苦不堪。(2分,每点1分。)(2)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粹,春天的凄凉景象。(2分)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2分。意思对即可,只抄写诗句不得分。)
例二(答案):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通关演练
1.下面这首诗第三句中“风吹雨”一语,有哪两层意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品读下面这首古诗,请写出“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这两句诗的大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3.描绘画面
题型阐释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精题回放
例(2009·贵州铜仁)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闯关方略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诗歌。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你眼前的线条、色彩、动静是不是那么鲜明呢?
通关演练
渔 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①西岩宿,晓汲②清湘③燃楚竹④。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⑤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①傍:靠近。②汲:打水。③湘:湘水。④楚竹:即湘竹。这一句的“汲清湘”“燃楚竹”有超凡绝俗之感,象征诗中人孤高品格。⑤欸(ǎi)乃: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
第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情感体味
题型阐释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台州)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二(2009·浙江温州)
除夜[ 注]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闯关方略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
情感体味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答案: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凄然”,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通读全诗,一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鬓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通关演练
1.下面两首诗都是写秋天,试比较其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 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品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其二)①
(宋)苏轼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②遣巫阳③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④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⑤。
【注释】①元符三年五月,作者遇赦北还,被命移廉州安置,离海南过澄迈时作诗二首,这首诗即其二。澄迈驿:设在澄迈县(在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通潮阁:在澄迈西,是驿站上的建筑。②帝:天帝。③巫阳:女巫名。④鹘:鹘鸟。⑤一发:犹言“一线”。此句说中原仅在距隐隐青山一线之处。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主旨领悟
题型阐释
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北恩施)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例二(2009·江苏镇江)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闯关方略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了整首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但如果你深入一层——意识到作者的眼光穿越历史的“烟雨”,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原题答案: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如虞世南的《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可谓物我互释。这就告诉我们,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通关演练
1.读下面一首诗,说说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蕴涵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品读下面这首古诗,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获得的启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6.形象感知
题型阐释
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对诗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江苏盐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例二(2009·江苏宿迁)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闯关方略
诗歌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考查的一般是人物形象,例一、例二里考查的都是作者自我形象。
解答形象感知题,应先“建模”,在头脑里储存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
然后,结合诗词内容,结合作者生平,结合其创作诗歌的背景与心境,进行具体分析。
如例一,从整首词对太守“狂”态的描写,尤其是从下阕引用冯唐的典故和画线句的描写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位英雄形象,他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内心则壮怀激烈,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北宋仁宗、神宗时期,国力不振,国势衰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有为之士义愤难平,苏轼即是如此。他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重新信任、重用自己。答案: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再如例二,尾联是一个细节描写,写诗人为国事、家事而愁,头发因为频繁的抓挠而越来越少,以至于簪子都插不上去了。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忧愁焦虑、憔悴不堪的形象。答案:满头白发,愁苦不堪。
形象感知题,解答的关键,有时不在诗内,而在诗外。我们要对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譬如知道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而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对一些重点诗人的生平、心迹也要有个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诗中多是忧国忧民的形象,李煜后期词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
通关演练
1.下面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勾勒了怎样的边塞健儿形象?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品读下面诗歌,说说其三、四两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这里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参考答案:
1炼字品析
1."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氛围。 2."散"是飘散、飞散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像春天的花瓣?像春天的细雨?像春天的柳絮?……一个"散"字,使得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空飘荡,洛城之中,无所不在。
2内容理解
1."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喻指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境地。 2.成双成对的燕子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湖水高涨,使岸上低垂的桃花好像蘸着水在盛开。
3描绘画面
示例:日出东方,烟消雾散,湘水上一片安静。渔翁欸乃一声撑船出发,声音在山水之间回荡,唤醒了万物。山有了灵气,水有了精神。山显得更为葱绿,水显得更为碧蓝。
4情感体味
1.前一首悲秋,世事艰辛,家愁国难,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后一首赞秋,洋溢着一种激越向上的豪迈之情。2.作者登高望远,北眺中原,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5主旨领悟
1.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接触,最熟悉它,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2.示例:追求任一目标的过程,总是一个障碍接着一个障碍,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所以当取得一些成功后,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应该鼓足勇气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6形象感知
1.勾勒了豪放开朗、视死如归的边塞健儿形象。 2.刻画了诗人金榜题名后潇洒得意、神采飞扬、心花怒放的书生形象。
7.景物描写
题型阐释
景物描写,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要求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加以概括。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湖州)
春 日
(宋)晁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释】① 阴阴:草木阴阴(谓草木繁盛——编者注)。②趁:追逐。
这首诗通过描绘 、细雨翻萍、 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例二(2009·山东德州)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
例三(2009·浙江杭州)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注 ]。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闯关方略
古人说“景乃诗之媒”,古诗十之七八都离不开写景,对景物描写的考查,自然也较为常见。一般而言,景语也是情语,但景物描写题,大多忽略写景中的情感因素,而是就写景谈写景,就描写谈描写。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譬如例一《春日》,从题目与首句的“溪曲”,可知是写春日溪边景色;例二《春日偶成》,从题目与第二句“傍花随柳过前川”,可知是写春日乡间景色。
接着检索所写景象。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譬如例一,这首诗就是通过描绘小溪阴阴、细雨翻萍、鹅鸭戏水等三种景象,勾勒出一幅春日溪水图,营造出优美而完整的画面。而例二,第一、二句写景,依次写到了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舞动(傍花随柳)等景象,描绘了一帧风和日丽的美好图景。
有时,题目还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局部景象,要求概括出景象的特点。如例三,整首诗写暮春时节花谢草长的景象,但问题聚焦于一个景象: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从第一句“水满堤”可见雨量之大,从第二句“乱山高下路东西”(雨从乱山高处落下,分东西两路倾泻而下)可见雨势急,所以,一、二两句写出了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如果题目提高一点能力层级,会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那就需要从动静、虚实、远近、声色等角度作答。如果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风”“霜”“雨”“月”“笛声”“杨柳”“长烟”“落日”等,这些景物多是表达离愁别绪之苦、戍边征战之难或是被贬谪之愁等内涵。
通关演练
1.品读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楼①晚眺
(唐)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②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③,题诗④寄与水曹郎⑤。
【注释】①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②蜃:大蛤蜊。海面、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 称海市蜃楼。③著:用。图画取:临摹下来。取:助词。④题诗:画上题诗。⑤水曹郎: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
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读下面一首诗,说说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怎样的特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8.意境欣赏
题型阐释
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诗句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绍兴)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例二(2009·福建厦门)
下列诗句与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闯关方略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理解“意境”一词,要把“意境”拆开来,再组装。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
解答意境题,需要梳理组成意境的零件——意象。“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譬如例一,诗的一、二两句,写山村,依次出现了“雨”“鸡鸣”“人家”“竹林”“小溪”“村路”“板桥”等众多意象,再将这些意象连缀起来,分析其体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先看第一句,我们知道一个关于“鸡鸣”的生活常识,一只鸡打鸣常常会引来群鸡合唱,而这里只有“一两家”,说明小山村人家很少。再看第二句,在霏霏细雨中,沿着小溪走,听着雨滴敲打竹叶之声,不觉来到一座板桥前。把一、二句合起来,这个小山村的自然环境,是多么宁静幽深啊。而作者雨中经过山村,心情又是多么“惬意自然”啊。把客观的环境和作者主观的心境结合起来,例一的答案就出来了: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宁静幽深、自然惬意的特点。当然,从题目的要求看,似乎更侧重自然环境的氛围,作者的主观情思,可以忽略不写。
例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作者即景抒情,看着眼前汹涌奔腾的大江之水,联想到千古以来的历史风流人物。这一句时越古今,地跨万里,眼前所见是辽阔的,心中所思又是深远的,所有这一切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磅礴恢宏。其他四句,哪一句能将壮阔的江山景象跟辽远的历史沉思结合起来呢?只有B句,也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也是千古兴亡事,整句话呈现的也是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意境也是博大而深远。别的句子,或苍凉悲伤,或哀怨缠绵,或渺远迷离,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呈现的意境氛围差异都很大。
为了准确地表达,我们应熟悉一些概括意境的词语,如“宁静、清冷、清幽、凄冷、辽阔、雄奇”等。
通关演练
1.品读诗歌,说说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美好意境。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2.意境体味。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9.名句欣赏
题型阐释
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方面为人称道之处品评分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南衡阳)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例二(2009·山东滨州)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
闯关方略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宝库的瑰宝,名句则是这瑰宝中的精华。有些古诗词并未广为人知,但其中的名句却一直脍炙人口,可见名句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名句赏析,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细致的涵泳品味能力,培养感受美、咀嚼美、表达美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理清一个问题——名句因何而名?它较之于平句、拙句高妙在哪里?是景致优美,让人心怡;还是情真意浓,格调高亢;抑或蕴涵哲理,启人心智;再或者修辞精妙,一语传神?
也就是说,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如果是言理名句,则从它理和趣的融合,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以例一为例,这是一个写景名句,写的是宁静清幽的夏夜,“明月”“别枝”勾勒了和谐美好的氛围。这一句的精妙,在“惊鹊”的加入,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会引起“别枝”摇曳。写“惊鹊”,是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把“明月”映照下的月夜美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例二则是抒情名句,这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从抒情的角度看,可能第一种解释更符合作者心境:春天来了,到处鸟语花香,本来春光明媚足以让人心情愉悦,但作者感时伤怀,花反而使他泪水飞溅,鸟反而使他忧恨惊心。这里以乐景写悲情,将作者的痛苦写得更深沉、婉曲。当然,如果认同第二种解释,言之成理也可。
通关演练
1.品读诗歌,赏析名句。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简析它的妙处。
2.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是作者晏殊自己也颇得意的佳句,因此他将这一联写入诗中,又写入词《浣溪沙》中,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细细品读,说说晏殊得意处在哪里。
示张寺丞王校勘
(宋)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10.表达赏析
题型阐释
表达赏析,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表达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言表达的赏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近几年,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比较阅读题型。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江苏扬州)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
例二(2009·四川成都)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闯关方略
表达赏析题,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式向古诗词阅读的延伸。
解答这类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如果题目是就修辞方法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应该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方式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在直抒胸臆、叙议结 合、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手法提问,你的答案一般就在对比、抑扬、动静、点面、虚实、衬托等里面;如果题目提问的角度是语言特点,你一般得回答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慷慨等。
譬如例一,提问角度是修辞。头两句写绿树繁茂,野鸟啁啾,春风轻拂,杂花乱飞,一派醉人的春光。后面写到“明日酒醒春已归”,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宿醒来“春已归”(春就悄然离去)的,因此此处用的是“夸张”。接着分析拟人和夸张的表达效果,这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然后借助“运用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第三句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色的迷人、生机盎然;第四句用夸张,表达了作者感慨春景迷人、春日短暂的心绪,写出了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例二的提问角度比较宽泛,问“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既可以谈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也可以说表达手法上的特点,还可以写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譬如第一个角度,可以分析其寓抒情于写景之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第二个角度,可以分析其动与静的结合: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第三个角度,可以分析词语运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全用名词排列组合,中间没有一个动词连缀,名词意象的堆叠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通关演练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有“西子湖”的别称,即源于苏轼这首诗。人们提到西湖,常说到这首诗的后两句,这两句已成了西湖的定评。请从修辞角度,对这两句略作赏析。
11.典故溯源
题型阐释
典故溯源,就是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释,说明其来源,分析其作用。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句中某典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
精题回放
例(2009·江苏盐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闯关方略
古人写诗词,为了使语言更简洁含蓄,内容更富于表现力,常常运用典故来增强表达效果。
典故溯源,既能考查我们对文史知识的积累,也能考查我们对诗歌语言特点的了解,还能考查在课内诗词学习时有没有养成踏实认真的习惯,可谓一石多鸟。
解答这一类题目,了解所用典故的本意是基础。
譬如上述苏词,用了两个典故:“亲射虎,看孙郎”用的是三国时孙权狩猎射虎的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的是西汉时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云中太守魏尚的典故。
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典故二,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冯唐传》,其细节是: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杀敌人数六人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仅了解典故的本意,就诗论诗还不够,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遭遇,读懂其隐藏在典故里面的内心话,才是解题的关键。
从整首词可以看出,苏轼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但这时他外放密州,不被天子重用,他是多么渴望朝廷也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啊。但这层意思他不便明说,于是引用典故,以古人自比,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声。
有时题目还会进一步追问引用某则典故的表达效果,这时先要区分这个典故的意义、情感指向,是客观的描述物态,还是主观的抒发情志?如果是前者,其作用是使物态描绘得更生动、逼真、奇异等,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一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这里引用神话典故,增添了内容的神奇色彩。如果是后者,其作用主要是使情感抒发得更婉曲、含蓄、深沉等,如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借汉文帝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与贾谊一样,没有遇到明主,一样的怀才不遇。此处引用典故,使作者的慨叹更深沉。
通关演练
1.下面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句引用“(破)楼兰”的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怀?
12.综合评价
题型阐释
综合评价,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这类题目的几个选支,将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形象感知,乃至意境欣赏、表达欣赏、名句欣赏等熔于一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选出下面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综合评价也有少量的主观题,常要求对诗词作品作整体的评价分析。
精题回放
例一(2009·天津)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这两句是议论,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节诗以“海峡”作为“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例二(2009·广西桂林)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闯关方略
综合评价题的特点就在综合二字上。客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信息量大上,需要综合辨析;主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语言组织上,要求对整首诗作评价分析。
例一是选择题,四个选项,指向四篇作品,既有诗,也有词,多是古诗词,还有一首现代诗。每个选项,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到内容理解、主旨领悟,至少有两三个考查点,四个选项加起来,就涉及十多个考查点,对能力的要求可想而知。
解答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有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或者“两项”。
其次,要整体扫描,大致锁定答案项。以例一为例,这几首诗词都出自课内,只要课堂学习认真、扎实,读题时一个信息点一个信息点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B、C、D三项都没问题,赏析理解不正确的是A项。A项前半句“这两句是议论”,对表达方式的判断没错;错在后半句,“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这一句与史实不符。赤壁之战,周瑜一方运用火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正是得东风之助。
知其然还不够,我们还应当知其所以然。杜牧这一句,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假设”从反面着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就要改写。但他又没有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国破家亡在此朝”,而是借东吴两个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来写天下大局,这样以描写来议论,显得含蓄蕴藉。
主观题,语言的组织尤其重要。首先是精准,扣住题目要求,务求向靶心打。其次是条理,展现一定的逻辑性。再次是集中,围绕题目谈,不能东拉西扯。
譬如例二,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此高的评价?这首词最高明之处何在?为什么能超越别的中秋词作?在格调!用《宋词鉴赏辞典》里面的话说,是“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作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放眼古今词人,谁有如此高格?当然,同学们组织语言,表达可以平浅一些,下面示例供参考:
这首词上阕问月,下阕怀人,作者把出世入世的追问、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悲欢离合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关演练
1.赏析诗歌,试作评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选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后人评价苏轼此诗是“醉中的神来之笔”,你认同这个评价吗?请略作赏析。
2.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颔联以形象的比喻,先后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抒写遭遇,流露出诗人对抗元大业失败的慨叹和无奈。
B.颈联用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来抒写兵败时的惶恐心情和被俘后的孤苦伶仃的处境,巧妙新奇。
C.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成为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整首诗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读来悲哀难抑,令人断肠。
参考答案:
7景物描写
1.风翻白浪如花,长空雁行成字。 2.宁静幽深。(意思对即可)
8意境欣赏
1.江村的宁静优美和钓者的悠闲惬意。 2.示例: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
9名句鉴赏
1.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同时,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中蕴涵自然理趣。 2.这一联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再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10表达赏析
诗人运用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施与西湖,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柔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容,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11典故溯源
1.运用了两则神话典故:"蓬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女主人公的居住之处;"青鸟"是传说住在瑶池的西王母的信使,女主人公既然住在仙山,自当有青鸟一样的信使为她传递音讯。诗人运用典故,寄托了自己绵绵不尽的情思。 2.表达了戍边将士立誓抵御外族入侵、平定边疆战乱的豪壮情怀。
12综合评价
1.认同。这首诗写夏雨骤来骤停的动态过程,一句一个场景,四句之间以急遽的节奏转换,灵动有趣,确实是"醉中的神来之笔"。 2.D("读来悲哀难抑,令人断肠",对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理解有误,整首诗应是"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2010年中考复习之古诗赏析课内22首古诗词测试题
  1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2 望岳(岱宗夫如何)
  3 春望(国破山河在)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5 饮酒(结庐在人境)
  6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9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12 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13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14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15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16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7 关雎(关关雎鸠)
  18 蒹葭(蒹葭苍苍)
  19 观沧海(东临碣石)
  20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21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22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训练题
  1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1、比喻、对偶
  2、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2 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巍峨(高大)
  2、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3 春望(国破山河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____;一个“深”字,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安史之乱
  4、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________________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1、安史之乱
  2、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A
  5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句中“心远”指什么?诗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心远”指思想远离官场和世俗。“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6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
  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
  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1.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停 投 拔 顾;内心的苦闷、抑郁 
  2.比喻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3.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4.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1、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送别
  3、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4、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____________,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8、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9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周瑜们的胜利带有运气,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1.C(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11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训练题(一)
  (1)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________________。
  (2)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训练题(二)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 。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一)参考答案:(1)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二)参考答案:⑴儒家经典(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3)舍生取义
  12山坡羊①潼关②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③潼关路。望西都④,意踌躇(chú)⑤。伤心秦汉经行处⑥, 宫阙⑦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 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⑦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1分)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3分)
  山坡羊①潼关②怀古参考答案: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13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 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拿________________自况,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己亥杂诗参考答案: 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2.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3.落红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4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14渔家傲 秋思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C
  15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3分)
  江城子参考答案:(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16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参考答案1、D2、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3、9.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7 关雎(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3分)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关雎参考答案1.雎鸠 荇菜 2.窈窕淑女 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点拨:深入体会诗歌,不要写错别字。
  4、B(都是写清晨霜露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5、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1.雎鸠 荇菜 2.窈窕淑女 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点拨:深入体会诗歌,不要写错别字。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8 蒹葭(蒹葭苍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是一首典型的 (内容)诗。(2分)
  2.本诗以________________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蒹葭》参考答案《诗经 秦风》 爱情 2.蒹葭 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点拨: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考虑。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D
  2、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8 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头两句“( )”字统领全篇。三四句一个“何”,一个叠词“澹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观沧海参考答案1、观 惊讶、赞美 2、由实到虚的手法。绘画了海上波澜壮阔的景象 3、C
  1、“澹澹”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竦峙”是写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________________”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________________句是实写,后________________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________________,次写海面上的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天空中________________。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
  1、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B
  3、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0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2分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3、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5、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1、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2、A
3、A
  4、C
  5、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21钱塘湖春行(一)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2分)
  3.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钱塘湖春行(一)
  1.(2分)爱(最爱)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2.(2分)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
  3.(2分)D
  钱塘湖春行(二)
  白居易
  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 请作具体分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二)
  1.(1分)最爱(爱)
  2.(2分,描写的景物和表现出的春的特点各1分)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
  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22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1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A4、B5、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1 页 (共 3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