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2
上海市奉贤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寓山注》序
(明)祁彪佳
①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①。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②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囊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③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④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②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⑤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注】①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②慊(qiè):满意。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且
?B.遂
?C.盖
?D.然
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对客的建议漠视,到园林徘徊后心中更加反感。
B.?“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创新。
C.?“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有时甚至是另辟蹊径的探索。
D.?“我”因园林构建耗钱财、多次生病却依旧执著坚持。
2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3分)
24.全文围绕“卜筑之兴”展开,思路连贯,请加以分析。(5分)
20.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人才,促进教育发展;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1.
B(1分)
22.
A(2分)
23.答案示例:将园林虚实相生、聚散结合的布置比作良医治病、良将率兵,写出园林虚实互为补充的特点;比作名手绘画、名家作文,凸显其笔笔灵动,富有情韵;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园林构建的匠心独运(奇特)。(一点1分,给满3分为止)?
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灵璧张氏园亭记
苏轼
①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中之百物,无已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④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⑤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则
B.因C.而
D.以
2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23.分析本文第③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24.第④段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分析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4分)
(五)(11分)
21.(1分)D
22.(3分)(1)交待园亭的具体位置和漫长行程:从开封向东,先坐船再走陆路,经过使人厌倦的黄土平原,行程共八百里。(2)开篇四言句,整齐且对仗工稳,浊流、黄尘、陂田突出景色单调,令人厌倦,为张氏园亭美好景色铺垫。
23.(3分
)答案示例:第三段作者表达由灵璧张氏园亭引发的议论。首先作者由“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指出“仕”“不仕”要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的观点。然后指出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的君臣节义,赞扬张氏先君用心良苦,深谋远虑,为后代修建了这样一个出可仕、退可隐的好园亭,泽被子孙。议论、评价主要表达作者对张氏园亭及建造者的颂扬,曲折流露作者自己“仕”“不仕”的矛盾心情。
24.(4分)文末作者表达了想在徐州买田置园以养老,与张氏庄园南北相望,且时与张氏子孙往来游乐的愿望。置园设想表达从张氏园亭受到启发,对张氏园亭的羡慕;含蓄流露作者趋归隐逸的心志;以此结尾,回应上文对张氏园亭美景、选址以及筑园深远用心的赞美,是“出可仕、退可隐”的人生观的具体表达。
上海市崇明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送许郢州①序
(唐)韩愈
①愈尝以书自通于于公②,累数百言。其大要言:先达之士,得人而托之,则道德彰而名问流;后进之士,得人而托之,则事业显而爵位通。下有矜乎能,上有矜乎位,虽恒相求而喜不相遇。于公不以其言为不可,复书曰:“足下之言是也。”于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是非忠乎君而乐乎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者¨?愈虽不敢私其大恩,抑不可不谓之知己,恒矜而诵之。情已至而事不从,小人之所不为也;故于使君③之行,道刺史之事,以为于公赠。
②凡天下之事成于自同而败于自异。为刺史者,恒私于其民,不以实应乎府;为观察使者,恒急于其赋,不以情信乎州。繇是刺史不安其官,观察使不得其政④,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已穷而赋愈急,其不去为盗也亦幸矣。诚使刺史不私于其民,观察使不急于其赋,刺史曰:吾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惠不可以独厚;观察使亦曰:某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敛不可以独急:如是而政不均、令不行者,未之有也。其前之言者,于公既已信而行之矣;今之言者,其有不信乎?县之于州,犹州之于府也。有以事乎上,有以临乎下,同则成,异则败者,皆然也。非使君之贤,其谁能信之?
③愈于使君,非燕游一朝之好也,故其赠行,不以颂而以规。
[注]①许郢州:名仲與,时为郢州刺史。郢州属山南东道。②于公:即于頔,当时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此指许仲與。④政:征税。
2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
A.矣????B.乎??????????C.也??????????D.焉
2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往昔相知作为下文进言的前提。
B.阐明上下相托而忠君为政的观点。
C.字里行间寄寓作者感激敬佩之情。
D.直接点明了本篇赠序的写作意图。
23.下列属于文末“不以颂而以规”中“规”的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后进之士,得人而托之,则事业显而爵位通。
B.情已至而事不从,小人之所不为也。
C.诚使刺史不私于其民,观察使不急于其赋。
D.今之言者,其有不信乎。
24.本文题为“送许郢州序”,实则以讽谏于頔为主,请结合第(四)篇文章相关内容以及本文第②段内容做简要分析。(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21.B
22.A
23.C
24.从第(四)题文本中我们可以得知于頔为贪酷之吏,横征暴敛(1点),本文中所谓“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已穷而赋愈急”其实正是其执政的真实写照(1点)。韩愈此文借赠序而寄托讽喻之意,展示出高超的表达艺术(1点)。第②段承接上文“道刺史之事”,围绕“凡天下之事成于自同而败于自异”的观点展开论述(1点),告诫刺史不私其民,观察使不急其赋,上下相同则政均令行(1点)。表面上是以刺史之事规劝许郢州,实则委婉劝谏观察使于頔(1点)。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上海市松江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养晦堂记
①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②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①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②污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③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④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事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
【注】①首阳饿莩:指伯夷、叔齐??②污行贾竖: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
21.第①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
A.矣???B.耶???C.者????D.乎
22.分析第②段举“齐景公”这一例子在说理上的作用。(3分)
23.根据第①段内容将第④段“故为书戒人以□□□□。”补充完整。(2分)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5分)
21.(1分)C
22.(3分)答案示例:用齐景公权位高且富有却不能与伯夷叔齐的贤名相提并论为例,阐明财富地位以及靠功业文学留名者,都将如众人一般寂寂无名,真正名垂青史的是贤德的品格。(1分)讥讽了当今之日处高位而获浮名自认为高明却不知“养晦”的人。(1分)用《论语》中涉及的名人事例,典型充分,具有说服力。(1分)
23.(2分)暗默自藏
24.(5分)答案示例:作者对刘孟容用“养晦”给自己的居所命名表示赞赏,(1分),夸奖他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的品质(1分),并告诫人们应隐晦、沉默,藏起锋芒(1分),提出一时之荣不若永恒(贤德)之名的主张(1分)。勉励刘孟容志向坚定;也希望后世的君子也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1分),
上海市南汇区高级中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阶段性语文试题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
5分)
《郁离于》序
吴从善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暇言以自见哉?①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作以传道,况其下乎!然则必假夫文以自见者,盖君子不得已焉耳矣!君子以为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于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知而好者,或推以行,是亦吾泽所及,其志岂不为可尚矣夫?然自秦汉而降,能言之士何限?非不欲如前所云也。②率多淫于异端,失于伪巧,诡而不正,驳而不纯,弗畔夫道固鲜。人苟用之以求致治,殆犹适燕而南其辕乎!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喻焉而当,辩焉而彰,简而严,博而切,反覆以尽乎古今,恳到以中乎要会,不袭履陈腐,而于圣贤之道若合符节,无一不可宜于行,近世以来未有如《郁离子》之善者也。
夫郁郁,文也;明两①,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旧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呜呼,此宁虚语□?从善少尝受读,叹其义趣幽赜,岐绪浩穰,或引而不发,或指近而归远,惜乎莫测其所以然,逮阅之之久,触类而求,然后稍得窥夫涯浚。③窃譬诸医师之笼,一二药必治一病,玉石、草木、禽兽之属皆可以已疾延年,无长物也。此其为书所以深得古君子立言之旨,使其得君而措于用,④其文明之治益天下后世为不薄,讵止度越诸子而已耶!
是书为诚意伯刘先生所著。先生尝自任以天下之重,于经纶之道,开物成务之学,素所蓄有。曾以其慨,划当今之运,辅大明之业,昭昭矣存诸方册者。故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已刊置乡塾,然未盛行于世。先生之子仲景与其兄之子荐谋重刻以传。嗟呼,兹岂一家得而私之者哉!僭为叙其大略,俾贻方来云尔。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诸生吴从善序。
【注】①明两:《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后以“明两”指太阳。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B
)。(1分)
A.耳
B.哉
C.耶
D.乎
22.文章开篇就写古之君子的作用是_和后世的君子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刘基及其《郁离子》的高度评价。_。(3分)
23.第①段画曲线的句子围绕《郁离子》的__内容___、_语言风格__、__地位_对此书进行了评价。(3分)
24.对文中四句画直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3分)
A.第①句意在表明孔子“述作传道”,比不上古之君子。
B.第②句意在表明后世大多数著作不能起到“致治”的功用。
C.第③句意在赞美《郁离子》的每篇文章部有疗救社会的作用。
D.第④句意在评价《郁离子》不仅传承诸子思想,更有益于现实,泽被后世。
25.本文是一篇书序,意在评价《郁离子》,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通过古之君子和后世君子的对比,对《郁离子》做了高度评价。(1分)同时赞扬刘基是学、道俱足,通天地、古今、人事;有济世之心或责任感:善于写作,有治世之能的君子和国之栋梁。(3分)并希望以此来垂范后人(1分)。
上海市建平高级中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送武进龚明之官序
南唐
徐铉
①古人有言,士君子志竟既立,名誉不闻,盖朋友之过也。呜呼!予於龚生有之。始予居献纳之地,生已为赤县尉。尝窃议谓生宜参谏垣宪府之任,而未果拔茅之志,遽为赋鵩之行。生不旋踵亦左授天长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军于其所,使为将者治之,习兵与儒,其志不通也。处长与佐,其势不钧也。军市之征,日困於民。王泽之流,不被于俗。及生之至,官联始举。删烦革弊,丕变旧风。逾年告归,举邑之民,相率遮道不听去。乃潜匿佛庙室中,耆耋辈索而获焉,扶之上车,拥之而还,竟不得已中夜而遁。异哉!遗爱之风若此,考功之吏弗闻。丙寅岁,予避兵于池阳,遇生侍亲郡中,勉之东下。是时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诏。予谓生必自致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悬。而出入三年,始为武进宰。噫!非朋友之过乎?
②尝试论之曰: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可矣。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後世者,不犹愈乎?行矣龚生,苟有良田,何忧晚岁。赠言之要,其过此乎?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乎
B.耶
C.焉
D.矣
22.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个人立下远大志向,但是声名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扬,大概是因为在交朋友上有过失。
B.
龚明任期满了之后,按照惯例归去,但是当地百姓不舍得他离开,最后他选择留任。
C.
作者认为龚明以实干恩泽百姓,比“扬孟之徒”
更有意义价值,不必在意声名显赫。
D.
作为一篇赠序,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自信,认为没有其它的赠序能够超越它了。
23.从句式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4分)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21.D
22.C
23.整散结合(反问句式)(1分),强调只要自己有才华,追求自身品德的高洁,不必在意那些功名富贵,只要是对百姓有益的,不必在意官位有多大多高,实干比空言好,表达了作者对龚明的赞赏和前往任职的美好祝福与鼓励。(2分)读来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朗朗上口。(1分)
24.表达对龚明为官才能和政绩的肯定与赞赏;对龚明远行任职的祝福与鼓励;对自己未能尽到朋友之力的遗憾与自责;对真正有才能和高尚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的不满与愤慨。
上海市2021届高三第二学期3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彭州圆觉禅院记
北宋?苏洵
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
②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②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哉?
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刘邦以为,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④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⑤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注】“食”、“服”:食,指俸禄;服,指官服。②畀:给予。“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以
??B.之
??C.则
??D.乃
22.对第①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总领全篇内容。
B.提出不可自欺欺天的观点,领起下文内容。
C.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张本。
D.提出乐就应该留下来的观点,引出下文的深入阐述。
23.?对第④段“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穿布衣,吃素食,以此来为徒弟们作表率。????
B.布施衣服和食物,以此来给徒弟们作表率。??
A.穿布衣,吃素食,认为他的徒弟堪为表率。
D.?布施衣服和食物,为此白白作徒弟的表率。
24.苏洵愿意为保聪写“记”的根本原因是(
???)。(3分)
?
A.保聪在京师就殷勤地求与苏洵相识,苏洵被他的诚恳感动。
B.保聪求与苏洵相识相知而没有背叛其师,且光大其师事业。
C.士大夫们从唐开始就排斥僧道,苏洵要表示与他们的不同。
?
D.已不像唐朝那样排斥僧道,而且保聪又为圆觉院命名。
25.从叙议角度分析第③段与第④段的关系。(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21.(1分)A??22.(2分)C
??23.??(2分)A
??24(3分)B
25.(5分)第③段主要议论,以古人去与留选择的史实,阐述忠诚可贵,不可轻易
欺师叛祖的观点,(2)第4段记叙本文写作缘起和意图,赞美保聪不欺师叛祖讨好“我”
的可贵品性(2分),与第3段议论相互呼应,一议一叙,叙议紧密结合(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