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上海市奉贤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①
(北宋)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②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出使辽国前。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是王安石好友。②末路尘沙:王安石曾以判官(相当于郎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
12.
某同学想收录此作,可以编录此作的一书是(????)。(1分)
A.《介甫古体诗》
???B.《半山格律诗选》C.《临川长短句》
???D.《王荆公辞赋选》
1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联运用夸张手法,景象阔大悠远。
B.第一联写景点面结合,立体而有层次。
C.第二联写港口热闹非凡,富有生活气息。
D.第二联写海外物产入市,叹民生之艰辛。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12.
B(1分)
13.
D(2分)
14.答案示例: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江阴的自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1分),表达作者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1分);颈联虚实结合(对比),“高亭笑语”回忆了与昌叔一家相聚的欢乐(1分),“末路尘沙非少年”写出对年老了还要风尘万里出使辽国的忧伤(1分);尾联“强乞一官终未得”,抒发诗人想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1分);结句“只君同病肯相怜”,直抒胸臆,流露出只有昌叔能懂自己,知音稀少的哀伤(或:流露作者与昌叔的深厚情谊)(1分)。(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
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秋怀(其二)
孟郊
〔唐代〕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
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
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3.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
沉郁峭拔
B清新流畅
C
深沉刚劲
D含蓄委婉
14.“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
12.(1分)答案:C
13.(2分)A
14.(5分)
答案示例: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上海市崇明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促织①二首
(宋)洪咨夔
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②未了纬车③鸣。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注]①促织:蟋蟀的别名,其声如急织。②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③纬车:纺车。
12.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两首诗内容相关,完整统一。
B.两首诗体裁相同,属于古体。
C.“一点光分草际萤”句,侧面衬托促织鸣声之晚。
D.“水碧衫裙透骨鲜”句,直接刻画促织形象之美。
13.以下评价适用两首诗歌的一项是(????)。(2分)
A.雄浑豪放B.幽冷峭拔C.蕴藉有致D.华美绚丽
14.两首诗歌借“促织”之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独具匠心,请加以赏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B
13.C
14.两首诗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写蟋蟀(1点),第一首写蟋蟀仿佛知道要提前准备租税,于是在织机旁,忍冻挨饥地催促纺织到天明(1点),明写蟋蟀,暗喻织妇,表现其劳作之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1点);第二首刻画促织形象以及在织机旁鸣叫促织,并以夸张笔法刻画促织担心因鸣声似织机而被人报道官府来勒索租税的心理(1点),实则暗喻织妇不堪重赋之忧心忡忡(1点)。两首诗整体上表现作者对官府盘剥制度辛辣的嘲讽与批判,揭露深刻又曲折委婉(1点)。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上海市松江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
12.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1分)
A.踏莎行????????????????????
B.念奴娇??
C.沁园春????????????????????
D.渔家傲
13.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2分)
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
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
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
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
14.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5分)
12.(1分)D
13.(2分)B
14.?(5分)答案示例:“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评分标准:1点2分,给满5分为止)
上海市南汇区高级中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阶段性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12--14题。(8分)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2.以下对诗歌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1分)
A.清新峻朗
B.含蓄蕴藉
C.雄浑激昂
D.哀怨凄婉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非想象之境,而是真实的写照。
14.诗歌的尾联传递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做简要评价。(5分)
【答案提示】(1)表达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
。(2)表达了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3)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等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4)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诗句内容+评价分析)
上海市建平高级中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苏轼
(?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3b99a16ff2dd.aspx?)
彭城夜宿燕子楼①,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②三鼓,铮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③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建封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②紞如:击鼓声。③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
(?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3b99a16ff2dd.aspx?)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建造。
12.本词的词牌为(
)(2分)
A.雨霖铃
B.永遇乐
C.水龙吟
D.扬州慢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雄奇瑰丽
B.平淡自然
C.含蓄委婉
D.旷达超脱
14.后人评价本词“以理化(化解)情,不为物役”,请结合画线句对此进行赏析。(4分)
12.B
13.D
14.在画线句中,作者将燕子楼遍寻“佳人”不遇、“天涯倦客”怀乡之思所生发的悲凉、人生无常的情感,用理来化解,将这种悲凉无助的情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1分)。虽然世间万物瞬息生灭,本是无常,但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作者由今日的自己在燕子楼上思盼盼,想象日后的别人也会在黄楼上凭吊自己,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此,自怨自艾。(2分)至此,将自身的感慨推向无穷无尽的人生宇宙,摆脱了一时的悲凉伤感,获得心灵的超越与超脱。(1分)
上海市2021届高三第二学期3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释: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越高亢???B.轻快自然?C.平易俗白???????D.清婉秀丽
14.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描写出秋夜听雨打梧桐,表现了失眠愁闷的心情;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作简要的比较赏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1分)律诗
13.(3分)B
14.(4分)李清照的声声慢写于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在这样的凄凉背景下,“雨打梧桐”主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婉孤单的景况(1分);而本诗把五更时听到的雨打梧桐声说成最好的声音,一改前人借雨打梧桐抒发愁闷的惯例(1分)哪怕自身处在一个凉雨打湿衣襟,“屋漏床湿”的现实境地(1分),只因为作者联想到是溪流满注,进而千里稻田因喜雨欣欣向荣,这一切源于作者将己心比农人之心,表达了与民同喜同乐,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由此拓展了诗境(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