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1 21: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她有雁落平沙之姿,倾国倾城之貌;她为汉匈的和亲,远嫁塞外;她使华夏民主为之哭泣,她让漠北黄沙里一座青冢屹立了千年……
而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他漂泊西南,羁旅半生,历经沧桑。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学习目标:
1.分析环境、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2.把握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读:读准字音字意、节奏
二读:读懂诗意
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
怨恨
历史上的昭君
1、你知道的昭君的故事?
2、从全诗看,王昭君“怨恨”什么?
“沉鱼”——西施
“落雁”——王昭君
“羞花”——杨贵妃
“闭月”——貂婵
诗眼:“怨恨”
①一去紫台连朔漠:远嫁异邦
②独留青冢向黄昏:远葬他乡
③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宫受冷落
④环佩空归夜月魂:思念故乡
问: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昭君的伤心,理由?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情是多么强烈啊!昭君无边的孤独和对故国强烈的思念,怎不叫人感动?怎不叫人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①魂灵归来的徒然,空落落。
②夜晚环境的空无,让人惶恐。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情是多么强烈啊!昭君无边的孤独和对故国强烈的思念,怎不叫人感动?怎不叫人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一去紫台连朔漠
画图省识春风面
怨恨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去与留
生与死
小与大
苍凉、悲壮
无情与有情
生有冤
死有怨
哀怨、凄凉
环境描写、人物形象
思考: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赴”,奔赴,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力量感),又有变幻之姿(奔涌感)。
钟灵毓秀(

):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首联“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唐宋诗醇》
清人吴瞻泰认为:
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思考:前人评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能看出诗人的感情与昭君的感情有什么相似点吗?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的感情:
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
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回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
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1、怀才不遇之情
2、思乡之情
借古咏怀
《王嫱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明妃曲二首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问:昭君远嫁匈奴,王安石有何看法?与杜甫的观点比,你更赞同谁的?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1、了解基本史实;
2、把握古迹特点和人物形象;
3、作者的身世、情感与古人古迹有何共同之处。
杜律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特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
艺术形式特点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怀古咏史诗
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的诗作。
怀古咏史诗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写作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诗词内容: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
统治者——昏庸腐朽,
骄奢淫逸
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艺术手法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语言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思想大多沉重,感情基调苍劲悲凉。
肩膀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高考高分作文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