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2 细胞工程 (全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2 细胞工程 (全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2-20 14:42:10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人教版 高中生物 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二 细胞工程 2.1 植物细胞工程
实验高中 戴普云
专题2 细胞工程
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克隆羊多利诞生于英国, 标志着一种新的生物技术---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面世, 也揭开细胞工程更深层次发展的序幕!
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 或细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什么叫细胞工程?
按操作对象分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研究水平
细胞水平
原理方法
研究目的
科技探索之路
1902年,哈伯兰特提出了 的理论。
1937年,怀特用烟草茎段形成层作材料,在试管中培养出了烟草植株。
1958年,斯图尔德利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再次证明了
1965年,沃索在一定培养基上由烟草的单细胞得到再 生植株 。
1970年,斯图尔德 用悬浮的单个细胞也培养出了可育的新植株,进一步证明了 。
20世纪70年代以植物细胞克隆为代表的细胞工程诞生。
细胞全能性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的全能性
自学学案
1970年,哈里森用一滴淋巴液成功培养了蝌蚪的神经元,证明了动物组织体外培养的可行性,并首创了
20世纪60年代初,童第周开展鱼类的 工作,他还通过把黑斑蛙红细胞的核转移到同种生物的去核卵中,得到发育正常的蝌蚪。
1975年,米尔斯和科勒用产生抗体的单个细胞与肿瘤细胞杂交,创立了 。
1996年7月,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莉在英国诞生。
2001年11月3日,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在山东莱阳农学院动物胚胎工程中心试验场降生。
科技探索之路
动物体外组织培养法
细胞核移植
单克隆抗体技术
自学学案
一、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
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的这种特性叫细胞的全能性。
2、基础(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生物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 分裂形的,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需的 。
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有丝
全部基因
3、全能性的程度:
4、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的原因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1) 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3)
(4)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
一、细胞的全能性(重点 理解):
受精卵
生殖细胞
体细胞


(2)
5、条件:
(1)离体状态
(2)完全营养物质、激素
(3)其他外界条件
一、细胞的全能性:
怎样才能由一块组织通过培养得到一株完整植株, 应该如何操作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重点 理解 ):
植物组织培养
实验 胡萝卜的组织培养技术
原理:
植物根、茎、叶一般都具有全能性,在一定的营养和激素等条件下,可以 形成 ,
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含有不同激素成分的培养基上,就可以诱导其 生成胚状体或丛芽,进而发育成完整的小植株。
证明:分化的植物细胞,人具有形成完整植株所需要的 。
愈伤组织
再分化
全部基因
脱分化
(1)在组织培养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所用器械的灭菌和实验人员的无菌操作?
防止杂菌污染,因为杂菌生长快,会和培养物争夺营养。杂菌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的物质,导致培养物迅速死亡。
(2)在本实验中,切取胡萝卜块根时强调要切取含有形成层部分,原因是这部分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胡萝卜的其他部分(如茎、叶、花),是否也能培养成小植株?
能。可以培养再生形成小植株,只是诱导愈伤组织比较困难。
1、概念:
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2、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原理)
3、过程:
外植体 愈伤组织 根、芽 植物体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重点 理解):
再分化
脱分化
也叫:外植体
如:茎尖、根尖
适宜的温度、PH值、
养料、激素、充足氧气
条件
4、愈伤组织:由离体 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一段时间以后,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一群薄壁细胞。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有丝分裂
特点:具分裂、分化能力
既具全能性(主要)
无定形状态
高度液泡化
排列疏松、无规则
无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
5、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又称去分化。
条件:①适宜温度、避光、 pH和无菌环境。
②无机物、有机物和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
6、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重新分化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需光)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具分裂、分化能力
结果
无细胞分裂、
分化能力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重点 理解
不能
存在生殖隔离
尝试用这两种植物的体细胞进行杂交
这幅番茄—马铃薯图利用传统有性杂交方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1.你认为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完成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壁方法呢?
请思考:
去细胞壁
酶解法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重点 理解):
原生质体
番茄细胞
原生质体融合
再生出细胞壁
杂种细胞
脱分化
愈伤组织
杂种植株
再分化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重点 理解):
1、过程:
马铃薯细胞
标志:成功融合
人工诱导
去壁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融合
(1)、去壁的常用方法:
酶解法(纤维素酶、果胶酶等)
(2)、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等
化学法:聚乙二醇(PEG)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重点 理解):
1、过程:
利用电激发将野生马铃薯与栽培马铃薯进行细胞融合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重点 理解):
2、概念:
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
4、优势:(与有性杂交方法比较)
克服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主要:原生质体融合
结果
3、原理: 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全能性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重点 理解):
如 马、驴之间
白菜
甘蓝
白菜-甘蓝
“白菜-甘蓝”同普通白菜相比,具有生长期短、耐热性强和易于贮藏等优点。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重点 理解):
为什么“番茄—马铃薯”超级杂种植株没有如科学家所想像的那样,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
原因:生物基因的表达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调控、相互影响的,马铃薯—番茄杂交植株的细胞中虽然具备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但这些遗传物质的表达受到相互干扰,不能再像马铃薯或番茄植株中的遗传物质一样有序表达。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重点 理解):
5、未解决问题:
比较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所属范畴
原理
步骤
意义
联系
无性繁殖
细胞全能性
①脱分化
②再分化
保持优良性状 繁殖速度快
大规模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杂交技术应用了组织培养
克服不同种生物远缘
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①去除细胞壁
②融合形成杂种细胞
③组织培养
膜流动性
细胞全能性
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1、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
A.产生新的细胞壁 B.细胞膜发生融合
C.细胞质发生融合 D.细胞核发生融合
A
2、用不同种植物的两个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该过程是指
A.不同植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
B.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的融合
C.完整的两个体细胞的融合
D.植物花粉细胞的两两融合
B
巩固练习
3、右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步骤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2)步骤②一般常用的化学试剂是
________
目的是_____________。
3)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成为杂种
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
是___________ ,其中步骤④相
当于_____,步骤⑤相当于_____。
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
酶解法
聚乙二醇(PEG)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脱分化
再分化
植物组织培养
活力的原生质体(共18张PPT)
2.2 动物细胞工程
2.2.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
概念: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培养过程:
一、动物细胞培养
1、过程:
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
细胞悬浮液
胰蛋白酶
10代细胞
原代培养
50代细胞
传代培养
细胞株
无限传代
细胞系
单个细胞
加培养液
遗传物质未改变
遗传物质已改变
动物组织细胞间隙中含有一定量的弹性纤维等蛋白质,将细胞网络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的组织和器官。
(分解弹性纤维)
思考:
2、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1、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3、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4、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1、液体培养基 2、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
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多细胞动物和人体的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根据你所学的内
环境的知识,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讨论1
1.体外培养细胞时需要提供哪些物质
2.体外培养的细胞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充足的营养供给、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和气体环境
无菌、无毒的环境。
动物组织培养的条件
无菌、无毒的环境
营养:合成培养基
温度和pH
气体环境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应用
a、生产生物制品
b、与基因工程相结合
c、有毒物质的检测
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比较:
植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
比较项目
原 理
培养基
结 果
培养目的
细胞的
全能性
细胞的增殖
固体;营养
物质;激素
液体;营养
物质动物血清
培养成植株
培养成细胞
系或细胞株
快速繁殖,培养
无病毒植株等
获得细胞的
产物或细胞等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动物细胞核移植:
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
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为一个新的
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克隆动物)
分类:
胚胎细胞核移植:
体细胞核移植:
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全能性容易
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全能性困难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1997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奶牛场有一头名叫卢辛达
(Lucinda)的奶牛,年产奶量为30.8 t,创造了世界奶牛产
奶量最高新纪录。目前世界各国高产奶牛场奶牛,年平均产
奶量一般为十几吨,而我国奶牛产奶量年平均水平仅为3~4 t。
(1)能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高产奶牛卢辛达吗?请说明理由
(2)如果将克隆高产奶牛卢辛达的任务交给你,你将如何对它进
行克隆?
卵母细胞去核
体细胞取核
电刺激使
两细胞融合
重组细胞
重组胚胎
新个体
核移植技术
克隆羊培育过程
黑面绵羊去核卵细胞
白面绵羊乳腺细胞核
细胞核移植
重组细胞
电脉冲刺激
早期胚胎
胚胎移植
另一头绵羊的子宫
妊娠、出生
克隆羊多利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
1、在畜牧业中可以加速家畜遗传改良的进程
2、保护濒危物种
3、医药卫生领域生产医用蛋白质及组织器官的移植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面,克隆动物基因组重新编程的机制尚不清楚,
克隆技术效率低,克隆动物畸形率高、死亡率高、易出
现早衰等问题。这些问题尚在研究中。在应用上,生产
克隆动物费用昂贵,距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共34张PPT)
2.1.2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1.回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思考利用这项技术能做哪些工作?
(一)植物繁殖新途径:属于无性繁殖
实际问题:经济苗木、名贵花卉、珍稀植物等自然繁殖速度缓慢,繁殖效率低下或优良性状不易保持……
概念:是快速高效实现种苗繁植培育优良植物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讨论:该技术与传统繁殖技术相比,有何特点?
——愈伤组织可以传代培养,获得大量愈伤组织,所以繁殖快速;(繁殖速度快)
——全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涉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以保持亲本优良特性;(高保真-无性繁殖)
——在室内生产,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
① 繁殖速度快;
②“高保真”(因为是无性繁殖);
③ 不受自然生长季节的限制(因为在具有一定人工设施的室内生产)。
正文中讨论题
1.人们利用植物的微型繁殖技术来进行工厂化育苗生产,这是利用了该项技术的哪些特点?
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具有高效性和可以保持种苗的优良遗传特性的优势。工厂化大规模育苗生产正是利用了植物“微型”繁殖技术的这两方面优势。利用植物“微型”繁殖技术我们可以在短时间中获得大量的优质种苗。
生姜是药食两用的经济作物,具有栽培容易、产量高、价格高等特点,近年在各地发展很快。但是生姜在生产上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容易感染多种病毒病,使生姜品质变差,叶子皱缩,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50%。
病毒容易沿植物体的维管组织传播,而分生组织区中缺乏维管系统,因此不含病毒。用做组织培养的植物材料可以是植物体任何类型的组织细胞。怎样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解决?
2 作物脱毒
作物脱毒的原因:
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的作物,易积累感染的病毒,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而植物的分生区一般不会感染病毒,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就能得到大量的脱毒苗。
作物脱毒材料:分生区的细胞
作物脱毒方法:进行组织培养
结果:脱毒苗
甘薯种植多年后易积累病毒而导致品种退化。目前生产上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种苗,以保证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水平。这种通过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
A.有丝分裂 B.分化
C.减数分裂 D.全能性
实际问题:但是微型繁殖试管苗的大量贮藏和运输也是相当困难的。天然种子由于在遗传上具有因减数分裂引起的重组现象,因而会造成某些遗传性状的改变;天然种子在生产上受季节等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一般每年只繁殖1~2次,有些甚至十几年才繁殖一次。能否找到天然种子的替代品?
种 子 的 结 构
自然种子

种皮
胚乳
常规种子植物生产的不足
不少植物需要生长数年才能结出种子
优良杂种的后代因发生性状分离而丧失其优良特性
种子的生产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
制种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3、人工种子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材料外面包被着人工薄膜,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芽成幼苗的种子。
技术:组织培养。
特性: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萌发长成幼苗。
优点
后代无性状分离,保持优良特性
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
易于储藏和运输
人工种子的结构
产生途径:
(1)由已脱分化的外植体直接产生;
(2)由愈伤组织产生;
外植体
愈伤组织
长芽
生根
幼苗/胚状体
去分化
再分化
激活潜在的全能性
下图为一人工种子。下列与人工种子培育过程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人工种子一般是用离体的植物细胞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
B.胚状体是由愈伤组织分化而成,离体细胞只有形成愈伤组织才能表现出全能性
C.同一批次人工种子可以保证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D.胚状体是由未分化的,具有分裂能力细胞构成
人工种皮是保证包裹在其中的胚状体顺利生长成小植株的关键部分,请探讨人工种皮中应该具有的有效成分是什么?为了促进胚状体的生长发育,我们还可以向人工种皮中加入哪些物质?
问题
针对植物种类和土壤等条件,在人工种子的包裹剂中还可以加入适量的养分、无机盐、有机碳源以及农药、抗生素、有益菌等。为了促进胚状体的生长发育,还可以向人工种皮中加入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作物的新品种培育
复习:
1传统方法
(杂 交)
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优良的基因自由组合。
结果:
通过基因重组,把两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同一后代中
缺点:要不断进行(多年)纯化和选择,才得到一种符合理想要求的新品种
1.单倍体育种
复习
1 单倍体的概念:
是指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
单倍体的例子:
蜜蜂中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来的单倍体 .
多数植物都可通过花药或花粉来获得单倍体
(花药离体培养) 过程:
1、单倍体育种
选择
亲本
有性
杂交
F1代
花粉离
体培养
单倍体
植 株
诱 变
染色体加倍
可 育
纯合子
选择所
需类型
过程
优点
后代都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2.突变体的利用
(1)突变体的产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培养的细胞一直处于不断的分生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突变。
产生的突变属于什么?
为什么不断分生的细胞容易突变?
(2)利用:筛选对人们有利突变体,进而培育新品种
比较:
单倍体育种:
突变体的利用:
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
优点:
育种原理:
优点:
育种原理:
优点:
育种原理: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染色体变异
能够产生新性状
基因突变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染色体变异
3.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种类: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等.
(2)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
高效抗癌的药物紫杉醇,虽然能造福人类,但却为濒危的红豆杉带来一场灭顶之灾。以“我们能否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生产紫杉醇,从而拯救红豆杉”为题,与同学展开讨论,说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
提示: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大量生产紫杉醇。现在国内外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来大量培育红豆杉细胞,希望利用这种方法来大量生产紫杉醇。国内外许多实验室开展了用组织培养法生产紫杉醇的研究,红豆杉属的11种植物现都在进行组织培养。ESC Agenetics公司宣布他们用细胞培养法所得紫杉醇的含量是树皮的2~5倍。国内外在分化细胞株系和培养条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摸索了外植体、光照、培养基组成等因素对细胞培养及紫杉醇生成的影响。现在工艺条件已基本摸清,正研究反应的放大技术等,有望实现通过细胞培养进行工业化生产紫杉醇的目标。
(一) 思考与探究
1.通过查阅资料,请你再列举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另外一些应用。
提示:a. 拯救濒危植物;
b. 提供食品制作的原料;
c. 利用愈伤组织进行转基因操作。
提示:诱导植物愈伤组织
      ↓
   体细胞胚的诱导
      ↓
   体细胞胚的成熟
      ↓
   体细胞胚的机械化包裹
      ↓
    贮藏或种植
2.请查阅植物人工种子制备技术的详细过程,设计出制备技术的主要流程图。
3.请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一种植物花药组织培养和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流程。
花药 花粉细胞培养 愈伤组
织 正分化出小植物 单倍体
植株   正常植株(共24张PPT)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动物细胞融合
比较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
比较项目 植物体细胞杂交 动物细胞融合
原 理
融合前处理
诱 导 方 法
用 途
细胞膜的流动性、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膜的流动性
用纤维素酶、
果胶酶去壁
用胰蛋白酶
使细胞分散
物理法、化学方法
物理法、化学法、
灭活的病毒
获得部分
或完整植株
主要用于制备
单克隆抗体
1、二者的区别?
原理不同 诱导融合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2、打破物种界限的生物工程技术手段有:
基因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核移植和动物细胞融合
3、动物细胞融合最重要的用途?
制备单克隆抗体
回 顾
1、抗体的化学本质?
2、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
3、抗体的作用特点?
4、抗体的分布?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抗体的传统生产方法
再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抗体
产量低、纯度低,且抗体的特异性差、灵敏度低。
某抗原注入某种生物体内
2、缺点
单克隆抗体
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体
小鼠骨髓瘤细胞
B淋巴细胞
经免疫的小鼠
提取
杂交瘤细胞
第一次筛选
第二次筛选
体外培养
注射到小鼠腹腔
提取单克隆抗体
动物细胞融合
杂交细胞
能产生特定抗体杂交瘤细胞群
动物细胞培养
1、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用到的技术
手段有几种?
2、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有几次筛选?筛选的结果?
3、为什么要对小鼠注射抗原?
4、杂交瘤细胞有什么特征?原因?
5、两两融合形成的细胞有几种?
6、最后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大量获取抗体?
两次。筛选出融合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浆细胞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因为具有瘤细胞和浆细胞的特点
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
三种
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可用于作为诊断试剂:
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2、可用于疾病治疗
3、可用于运载药物
(作为运载对应疾病的药物的 “生物导弹”。)
“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药物
1、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疤细胞融合的是( )  
A.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B.没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C.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D.没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A
2..动物细胞融合的目的中最重要的是--( )
A.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 B. 制备单克隆抗体
C.培育新品种 D.生产杂种细胞
3.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诱导融合的方法完全相同 B.所用的技术手段基本相同
C. 所采用的原理完全相同 D. 都能形成杂种细胞
A
D
4.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培育的杂交细胞是------( )
A.由小鼠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融合
B.由小鼠一个B淋巴细胞诱导融合而成
C.由小鼠一个B淋巴细胞与肌瘤细胞诱导融合而成
D.由小鼠一个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而成
D
5.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
诱导融合后,要用特定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在这种培养基上不能存活增殖的细胞是 ( )
①淋巴细胞 ②小鼠骨髓瘤细胞 ③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④小鼠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⑤杂交瘤细胞
A.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
C
6.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融合决定于( ) A.细胞膜的流动性 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细胞质的流动性  D.细胞质酶的活性
A
3.“生物导弹”是指(  )
A.单克隆抗体   B.杂交瘤细胞
C.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D.在单克隆抗体上连接抗癌药物
D
4.只能使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诱导方法是()
A.PEG   B.灭活的病毒  
C.电刺激 D.离心
A
右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请据图回答:
⑴ 若A、B是植物细胞,在细胞融合之前已
用 处理,除去了 ;
A、B到细胞C的过程中,常用的物理方法
是 。
⑵ 若A、B是植物细胞,则形成的D细胞还要应
用 技术把 D 培养成植株。
⑶ 若A、B是动物细胞,一般取自 ,
然后用 ,使其分散开来,
A、B到 C 的过程中,常用的不同于植物细胞的手
段是 ,所形成的D称为 。
⑷ 若该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A为小鼠,那么,
在获得此细胞之前,小鼠已被注射了 。
注射后小鼠身体产生了相应的 。图中B为 。
⑸ 若该过程仍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在A、B到C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C
有 种,用来培养的D细胞应该是 。从中选择出它的方法是 培养。获得D后,常用的培养方法是 。
(1)在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时,
将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获得(多选) ( )
A.T淋巴细胞 B.效应B淋巴细胞
C.抗体 D.记忆细胞
(2)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多选) ( )
A.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一般需要灭活的仙台
病毒或聚乙二醇诱导
B.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单克
隆抗体
C.体外培养时,一个B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抗体,但不
能无限增殖
D.单克隆抗体与常规抗体相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优越性明显
BCD
ACD
已知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人淋巴细胞中有这两种DNA的合成途径,但一般不分裂增殖。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没有S途径,但能不断分裂增殖,将这两种细胞在试管中混合,加聚乙二醇促融,获得杂种细胞。请回答:
(1)试管中除融合的杂种细胞外,还有 种融合细胞。
(2)设计一方法(不考虑机械方法),从培养液中分离出
杂种细胞,并说原理。
方法: 。
原理: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嘌呤,收集增殖的细胞
加入氨基嘌呤后,使D合成的途径阻断,所以仅D合成途径的骨髓瘤细胞或彼此融合的细胞就不能增殖,但杂种细胞则可以利用淋巴细胞中的S途径合成DNA而增殖
右图是某同学根据杂交瘤技术的方法,
设计的生产破伤风杆菌抗体的实验方案。
据图回答:
(1)该方案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原因是什么? (2)图中②为什么过程?
(3)图中③进行细胞培养,目的是什么
(4)图中④的细胞培养目的是什么
(5)破伤风杆菌的抗体最终可从什么中提取
(6)该方案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