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导入新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
2.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眷恋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展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作品风格粗犷宏大,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群”
字词积累
炽( )痛 嗥( )鸣 斑斓( )
谰( )语 怪诞( ) 亘( )古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蚱蜢( )
chì
háo
lán
lán
dàn
gèn
qì
lǒng
huì
zhà měng
字词积累
怪诞
默契
田垄
污秽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田埂。
奇怪,古怪。
肮脏的东西。
带着任务读
1.文章中作者对故乡回忆和描绘的画面有哪些?试举例分析。
2.文章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3. “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4.品味“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句话的含义。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5.“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埋葬”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愤的心绪。
6.“为了她,我愿付出 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
分析语句,提炼方法
1.作者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在刚刚的景物描写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炽热情感,这种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属于什么抒情方式?
分析语句,提炼方法
1.作者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在刚刚的景物描写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炽热情感,这种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属于什么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
分析语句,提炼方法
齐读上面句子,思考:这句誓言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在铁蹄下的故乡炽热的情感,观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效果呢?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用了比喻、拟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
人称发生了变化,由“她”变成了“你”,便于直接倾诉。
直接抒情三种方式
首先,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手段,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
其次,人称变化,便于直接倾诉,多用第二人称“你”。
第三,多种修辞,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运用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直接倾诉自己的情感,表达情感更加炽热直接。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让文章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力量。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但现在的国际环境也并非良好,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