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B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B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2 14:28:40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B卷(部编版)(解析版)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知识积累及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惶恐(huáng)
肿胀(zhǒng)
伛偻(yū)
侮辱(wǔ)
B.取缔(dì)
骷髅(loú)
绷带(bēng)
荒僻(pì)
C.攥着(zuàn)
抱歉(qiàn)
愧怍(zuò)
勉强(qiáng)
D.镶嵌(qiàn)
滞笨(zhì)
蹬车(dēng)
云翳(yì)
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严峻深沉
诩诩如生
迥然不同
B.遇昧落后
和协一致
真率粗犷
C.渴慕异常
炉火纯青
幽默诙谐
D.饱蘸浓情
无限欢悦
真情实义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上下五千年》可是家喻户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变化的见证。
B.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与时俱进。
C.要时时提醒自己的不足之处,忘乎所以是不对的。
D.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17年又有1
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样的减贫速度,在世界乃至中国史上都堪称奇迹。
B.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C.赣州市图书馆珍藏有蒋经国先生在赣南创办的《正气日报》《新赣南报》《民国日报》等古籍善本。
D.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5.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________得多了。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________地转过身子。
(3)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________压根儿就没想到这点。
A.精致
滞笨
大概
B.精致
笨拙
或许
C.精巧
笨拙
大概
D.精巧
滞笨
或许
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名句。(4分)
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的满腹乡愁,客居异乡的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①“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抒写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一轮明月道不尽王维的淡泊心境,身处林中的王维在《竹里馆》中以②“_______,_______”的诗句写出了与明月做伴,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美好境界。
7.名著阅读。(4分)
肚中有了点食,他顾得看看自己了。身上瘦了许多,那条破裤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的进城去。不过,要干净利落就得花钱,剃剃头,换换衣服,买鞋袜,都要钱。手中的三十五元钱应当一个不动,连一个不动还离买车的数儿很远呢!
(1)文段选自《骆驼祥子》,作者______,祥子是作者笔下一个下层劳动者形象。祥子本是农民,进城后以拉黄包车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_________的女儿。
(2)请联系原著内容,简要说说祥子手中三十五元钱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7分)
班级开展“打开友谊之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运用所学的交友名言警句,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3分)
为本次活动设计一项活动。(2分)
(3)结合提供的材料,说说你获得的交友启示。(2分)
(材料)我国当代著名画家李苦禅,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一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欣然应允。可是事务繁多,未能及时成画。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消息后,即趋画案,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地题上老友的名宇,盖上印章,随之携之后院,将画烧予老友。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33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无他,但手熟尔
(2)尔安敢轻吾射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此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这两篇短文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厢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厢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的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2分)
十分痛苦→①____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____→十分感激
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2分)
4.在杨绛的《老王》一文里,我们感受到了老王与杨绛一家之间“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美好关系。读了本文之后你能否感受到同样的美好?请结合本文和《老王》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邻居阿麻
①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副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副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②单身汉有空闲,管闲事管到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窑炭冲得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头。正当我们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了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麻子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③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④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地。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木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把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小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捡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一角。后来竟涨到了四角,阿麻“发”了,腰包涨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⑤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
⑥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⑦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⑧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两千响,响过之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⑨不知是哪一个能工巧匠,雕了个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儿时的“我”和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阿麻?小镇上的大人们为什么也不喜欢阿麻?(2分)
有人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地忍受了”?(2分)
3.作者为了塑造阿麻这个人物,用了_______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3分)
4.文章中的阿麻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阿麻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四、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常有令人感动的事。感动,源于危难中的大爱,困难中的相助;感动,源于梦想的点燃,理想的实现;感动,源于矛盾的化解,友情的建立;感动,源于人群中的笑脸,亲人间的牵挂……一次叮咛,一句问候,就会让感动浸满心田。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除诗歌外),600字左右。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B卷(部编版)(解析版)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知识积累及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惶恐(huáng)
肿胀(zhǒng)
伛偻(yū)
侮辱(wǔ)
B.取缔(dì)
骷髅(loú)
绷带(bēng)
荒僻(pì)
C.攥着(zuàn)
抱歉(qiàn)
愧怍(zuò)
勉强(qiáng)
D.镶嵌(qiàn)
滞笨(zhì)
蹬车(dēng)
云翳(yì)
【答案】D
【解析】
A.
伛偻yū——yǔ;
B.
骷髅loú——lóu;
C.
勉强qiáng——qiǎng。
故选D。
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严峻深沉
诩诩如生
迥然不同
B.遇昧落后
和协一致
真率粗犷
C.渴慕异常
炉火纯青
幽默诙谐
D.饱蘸浓情
无限欢悦
真情实义
【答案】C
【解析】
A.
诩诩如生——栩栩如生。B.
遇昧落后——愚昧落后,和协一致——和谐一致。D.真情实义——真情实意。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上下五千年》可是家喻户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变化的见证。
B.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与时俱进。
C.要时时提醒自己的不足之处,忘乎所以是不对的。
D.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
A.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选项正确;
B.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前进;使用语境错误;
C.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选项正确;
D.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选项正确;
故选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17年又有1
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样的减贫速度,在世界乃至中国史上都堪称奇迹。
B.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C.赣州市图书馆珍藏有蒋经国先生在赣南创办的《正气日报》《新赣南报》《民国日报》等古籍善本。
D.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答案】D
【详解】
A.语序不当,将“世界”与“中国”的位置互换;
B.搭配不当,在“蒙古狗”前添加“听见”;
C.“《正气日报》《新赣南报》《民国日报》”不属于古籍;
故选D。
5.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________得多了。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________地转过身子。
(3)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________压根儿就没想到这点。
A.精致
滞笨
大概
B.精致
笨拙
或许
C.精巧
笨拙
大概
D.精巧
滞笨
或许
【答案】A
【详解】
第(1)句,精巧:主要指形状,精致而且小巧。精致:精巧细致;细密;也指精美工巧;美好等。这里形容石印《山海经》的精美工巧的特点,所以用“精致”。第(2)句,滞笨,呆滞笨拙,形容人行动迟缓或者思考迟钝。笨拙,指不聪明,不灵巧,反应迟钝。这里形容老王行动迟缓,所以应选用“滞笨”。第(3)句,大概,大致内容或情况;表示推测。或许,可能但不肯定;也许;不一定。这里形容推测,所以用“大概”。
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名句。(4分)
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的满腹乡愁,客居异乡的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①“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抒写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一轮明月道不尽王维的淡泊心境,身处林中的王维在《竹里馆》中以②“_______,_______”的诗句写出了与明月做伴,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美好境界。
【答案】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本题中的“柳、情、照”等字词容易写错。
7.名著阅读。(4分)
肚中有了点食,他顾得看看自己了。身上瘦了许多,那条破裤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的进城去。不过,要干净利落就得花钱,剃剃头,换换衣服,买鞋袜,都要钱。手中的三十五元钱应当一个不动,连一个不动还离买车的数儿很远呢!
(1)文段选自《骆驼祥子》,作者______,祥子是作者笔下一个下层劳动者形象。祥子本是农民,进城后以拉黄包车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_________的女儿。
(2)请联系原著内容,简要说说祥子手中三十五元钱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舍
刘四爷(或刘四)
(2)祥子逃离军营时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后来将三匹骆驼以三十五元钱卖给了一个老头。(意对即可)。
【详解】
(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和人物。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1899-1966)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刘四爷六十九岁。人和车行的老板,为人苛刻,祥子的雇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因为愧于女儿虎妞,凡事都让她几分,可他实在不愿辛苦成果被祥子继承去,就跟女儿闹翻了,后来变卖了一些车享福去了。直到祥子偶然拉他才知道女儿死了,真正感到了孤独。
(2)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祥子初到北京,在刘四爷的车厂里拉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辆自己的洋车,因为想多挣一些钱,拉车去了城外,结果被大兵连人带车抓走了。后来大兵逃散,他趁乱牵走了军营里的三匹骆驼,后来将三匹骆驼以三十五元钱卖给了一个老头,返回城里。他买车的梦想第一次破灭了。
二、综合性学习(7分)
班级开展“打开友谊之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运用所学的交友名言警句,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3分)
(2)为本次活动设计一项活动。(2分)
(3)结合提供的材料,说说你获得的交友启示。(2分)
(材料)我国当代著名画家李苦禅,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一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欣然应允。可是事务繁多,未能及时成画。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消息后,即趋画案,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地题上老友的名宇,盖上印章,随之携之后院,将画烧予老友。
【答案】(1)开场白:答案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你伤心时倾诉的对象;朋友是你学业进步的梯子。朋友是生生世世的牵挂,友谊让爱格外温暖。朋友就像收藏的宝贝,每天都放在心里,生活变得敞亮。今天让我们一起泛舟友谊之海,去感受朋友的关怀,请大家畅所欲言。
(2)活动设计:出一期有关交友的手抄报,有关交友的朗诵会,有关交友的辩论赛等。(只要符合主题,活动可行即可。)
(3)只要围绕交友要诚信、真诚、坦诚等来谈即可。
【详解】
(1)考查拟写开场白。开放类试题,紧扣活动主题,起到介绍活动的意义与引入活动的作用,言之成理即可。如: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当你伤心的时候,是朋友陪在你的身边,给你安慰;当你失败的时候,是朋友给了你无私的鼓励与帮助;当你成功的时候,是朋友为你奉上最为真诚的掌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成长之路上,因为有了朋友的陪伴而变得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心情的述说我们的友情故事吧!
(2)考查设计活动。开放类试题,紧扣主题,适合学生开展即可。如:开展一次与交友有关的征文比赛,举行一次与交友有关的黑板报比赛等。
(3)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围绕着“交友要诚信”来表述即可。如:我从这个故事当中得到的启示是:交友要诚信。李苦禅没能及时完成对老友的承诺,老友病故以后,他把自己亲手画的画作烧给老友,完成了自己的承诺。这是一份难得的诚信,不因为老友不在人世而忽略自己的承诺。只有诚信,才可以获得真诚的友谊。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33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无他,但手熟尔
(2)尔安敢轻吾射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此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这两篇短文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1)只是
(2)怎么
2.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是很精湛吗?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4.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表述完整、意对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为: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但:只是。
(2)句意为: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怎么。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汝:你。亦:也。乎:吗,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精:精湛”的翻译要正确。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筛选。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都可以看出陈尧咨的傲慢;“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是卖油翁的观点;“生不识水”和“不学而务求道”是此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
4.本题考查道理探究。
从甲文卖油翁的故事中,我们知道,“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熟能生巧的道理;从乙文“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可知,南方人会潜水,是因为他们精于此道,每天都在水中练习,因此也可以得出熟能生巧的道理。因此,答案可概括为:我们要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
【点睛】
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厢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厢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的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2分)
十分痛苦→①____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____→十分感激
2.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2分)
4.在杨绛的《老王》一文里,我们感受到了老王与杨绛一家之间“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美好关系。读了本文之后你能否感受到同样的美好?请结合本文和《老王》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1.
(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2)心急如焚
2.从“捡到手机归还失主”可见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的人;从“以她的名义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减轻家庭负担”可见其懂事、勤劳、坚强乐观。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4.能。本文中的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因男孩的感恩回报由冷清又好转起来。《老王》里杨绛一家因为善良,得到老王亲人般的爱,临死前给他们送来香油鸡蛋;老王因为善良,得到了杨绛一家的尊重和关心。我感受到当我们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善良就会传递下去,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分析】
1.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从原文可以找到“她非常感动”“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等句,提取“非常感动”“心急如焚”作答。
2.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可以看出小男孩善良(拾金不昧);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后时间出来捡废品体现了男孩懂事、勤劳、乐观;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可以看出男孩知恩图报。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词语理解(作用)。
“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激励了很多人”是文章的中心句,它总结全文,照应题目“传递”,点明了善心可以温暖、激励人的中心思想,引人深思。而句中的“温暖”,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她”的身体感到暖和;另一方面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4.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围绕中心,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即可。示例:①善良不仅能温暖了别人,也能帮助自己。②为人要善良、诚实,乐于助人。③要正确面对困难,顽强、有毅力。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邻居阿麻
①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副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副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②单身汉有空闲,管闲事管到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窑炭冲得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头。正当我们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了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麻子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③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④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地。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木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把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小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捡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一角。后来竟涨到了四角,阿麻“发”了,腰包涨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⑤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
⑥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⑦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⑧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两千响,响过之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⑨不知是哪一个能工巧匠,雕了个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1.儿时的“我”和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阿麻?小镇上的大人们为什么也不喜欢阿麻?(2分)
2.有人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地忍受了”?(2分)
3.作者为了塑造阿麻这个人物,用了_______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3分)
4.文章中的阿麻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阿麻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答案】
1.儿时的“我”和孩子们不喜欢阿麻是因为①阿麻外貌丑陋不讨人喜欢;②阿麻不了解孩子的顽皮和恶作剧。
小镇上的大人们因为他占河口收“买路钱”,得罪了大伙,被人责怪也不吭声,是个死皮赖脸赚昧心钱的主儿。
2.说明他心地善良、气量大,反衬突出了他之后善举的伟大。
3.
欲扬先抑
使文章有悬念、有起伏,在真相大白后使阿麻的形象陡然高大起来
4.示例:阿麻的故事告诫人们对周围的人应有更多的理解与谅解,人与人之间应有更多的宽容和爱心。
【解析】
1.学会从文中找出信息,总结出依据。(丑陋、不了解孩子)
人们当时不理解阿麻的做法,误会了阿麻。找出人们对阿麻的误解也就找到了答案。
2.这是一种局部衬托的手法。
3.文章前半部分通过人们对阿麻的误解到后来的理解塑造了具有更美好心灵的阿麻,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4.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四、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常有令人感动的事。感动,源于危难中的大爱,困难中的相助;感动,源于梦想的点燃,理想的实现;感动,源于矛盾的化解,友情的建立;感动,源于人群中的笑脸,亲人间的牵挂……一次叮咛,一句问候,就会让感动浸满心田。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除诗歌外),600字左右。
【答案】范文:
感动
人生之路总是少不了明媚的春光、和煦的暖阳。如果要问到底哪一缕阳光最为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有人说是丰厚的物质……而我却认为最灿烂的阳光莫过于爱。
两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父母背着我东奔西跑,到处求医。从他们焦急的神态和悉心的呵护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我发自内心的爱。有一天爸爸用自行车驮我去医院,我发现爸爸骑得很慢。几个月了,爸爸太累了,我的病让他身心疲惫。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头上的一些白发。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更看到了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我感受着他的温暖,他的爱。
我住院期间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后赶来给我送饭,可是我想吃饺子。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提来的家里做好的饭菜,迎着凛冽的大风,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又出去为我买饺子。天黑了,风更猛了,雪更大了。这时,雪人似的爸爸一边走还一边说:“饿坏了吧!”看着爸爸慈祥的面容,摸着爸爸冻得通红的双手,我感动得流泪了。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恰似阳光,温暖我病痛的躯体;又似暖流,融进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关爱,撑起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念,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康复出院。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爱,对我的呵护和关怀。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哪怕是为他们垂垂肩,洗洗碗,给他们唱段曲儿,陪他们逛逛街,散散步,我也会感到心里的安慰。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我用心学习,不让他们为我的操心;我抢着洗碗拣菜,让他们能多休息一会儿;我经常哼哼小曲,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
爱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情操。父母的爱,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涌动、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多彩。是爱,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出爱的美丽空间!
【解析】
试题分析:话题作文“感动”。“感动”是人的感情受到冲击时的一种反应。考生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就需要从材料出发,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为之感动的人或事,景或情,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把它们组织到文章中来。此外在充分领会“感动”的内涵基础上,还要从全新的角度,选择一个新视角,去抒写真情。生活中处处涌动着令人感动的事情,只有善于用心捕捉,就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内容上,我们既可以写伟人的壮举,也可以写凡人小事;还可以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切记,所写的这些都必须是令你感动的,能与读者用心交流的。要让读者感动,让生活感动,让世界感动。
点睛:话题作文的特点。1、相关性。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2、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但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2)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3)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等文体。(4)想象自由。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要注意想象深度。总之,话题作文缩小了对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