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让巧妇善为有米之炊
----谈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北新实验中学:陈礼琴
学情分析:
学生多来自于周边农村
1、孩子的生活阅历少,视野不开阔。
2、孩子的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
写作水平欠佳
前期工作:
开学初,从学生的写作“思维顺序”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文教学,内容包括:
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修改
收获——老师讲课有成效;学生听讲有热情;课后小练习有效果。
但大作文时仍交上来一些面目可憎的文章。
主要问题:材料单一、陈旧、虚假
原因分析:胸中点墨少,腹中素材空。
突破口——素材
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并在考场作文中善用素材?
素材的积累
一、方式—— 一天一事记
二、素材积累的过程
1、自由积累(树立 一个端正的态度)
2、选材要精心(多一双观察的慧眼)
3、言之要有情(多一颗善思的心灵)
4、言之要动人(多一支生花的妙笔)
二、素材积累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由积累
要求:树立一个端正的态度
目的:初步养成积累习惯,培养积累兴趣
老师要做到:
1、学生一天写一记,老师一天要一改。 (贵在坚持)
2、批改时要努力从学生写的短短几句话中找出优点、亮点;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及时点评,点评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以先进带动后进,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
返回
第二阶段:选材要精心
要求:多一双观察的慧眼
目标:注意每天所选材料的典型 性
二、素材积累的过程:
“今天上午第四节体育课,某老师又让我们跑了四圈,真累呀!”
“今天晚上的作业真多呀,我都写到了晚上十一点。”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考试。唉!又要考试,我头痛死了!考试的时候,不知道谁没关窗户,冻的我直流鼻涕,下次考试一定要穿衣服。”
…… ……
问题
老师要做到:
在批改和点评时勤加指导。
可根据他所写的内容,告诉他哪些素材有价值,值得去写;哪些素材即使是看似没价值,但换一个角度也能让它发人深思。
“自己点滴的进步、意志受到磨炼和看到来年的希望”。
这样一写,看似很普通的材料也变得有价值了。
返回
第三阶段:言之要有情
要求:多一颗善思的心灵
目标:把积累的素材和中心相联系
二、素材积累的过程:
第二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部分孩子情不自禁地对所记的事情发表见解或看法。
而一部分孩子认为每天写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啥意思。
老师应该因势利导:
小题目也能作大文章,小事中能反映出大问题,包含着大道理。
内容:中午吃完饭,由于学校还没开校门,我们几个就在马路边闲逛。忽然听到小超叫了一声“是李老师,快躲起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只大手拽到电话亭下面。待老师走远后,我们才敢“重见天日”。其实后来一想,自己又没犯什么错误,干吗要躲呢?
认识和感受:望着老师渐渐消失的背影,我顿时感到了隔阂。这种隔阂使我们见了老师如同动物遇见天敌一般躲闪不及。只是不知这种隔膜什么时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要注意挖掘事件内在的、有深刻含意的、美的或丑的东西;要写出对所记事情的认识和感受,从而让人体会出其中滋味来。
内容:今天在大厅排队打针,我们看见初一的一个学弟,因为身体残疾的缘故,衣服穿了半天也没穿上,班里有些同学就开始幸灾乐祸了。我心里暗自替他着急,但又不敢擅自走出队伍。这时,只见班主任李老师快步走到学弟身边,细心地帮他穿好衣服。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大家都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认识和感受:老师不仅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教会我们做人。她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认识和感受:看着李老师的一举一动,我心里惭愧的要命。老师的举动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灵魂的阴暗之处。
返回
第四阶段:言之要动人
要求:多一枝生花的妙笔
目标 :把积累和语言训练相结合
二、素材积累的过程:
行文语言要生动。
不能一味地平铺直叙,要注重遣词造句,要多运用描写、善用修辞等手法。
问题
要求
下面是一个差生三次的一天一事记,从中可看出这个孩子行文语言上的变化:
今天下午有一节体育课。来到了操场,我们班体育委员整队,然后老师让我们先跑一圈半,我们跑完了,老师让我们练篮球,这是我最有把握满分的项目了,我和几个同学很快练完了,都满分了。最后是400米跑步。一开始,小越像兔子一样冲到了前面,他那飞奔的姿势真够优美的,最后他跑了第一,我们也纷纷跑过终点。
今天跑步时,小越又排在了前面,不过我跑的也很卖力气,一开始,我落在队伍的后面,跑着跑着,我一咬牙,超过了五六个人,终于在到达终点时得了个第四名,我很高兴。
跑步的时候费力吗?当跑累的时候身体上有哪些反应?心理上又是如何挑战自己的?
体育课上,我们测引体向上,我心里比较紧张,因为平时我做七、八个就已经很费力了。这次我下定决心,要向满分冲击。
轮到我了,我轻轻地一跳,双手抓住了单杠,开始做起来,大家在下面给我数着数,一个、两个……随着大家的节拍,不一会我就做了八个,这时,我的肚子和腰部已经有些麻木了,我停了一会儿,在心里暗自为自己加油,我紧抓着单杠,皱紧了眉头,咬紧了牙关,拼命地把身子往上拔,把头往上抬,终于又做了一个。虽然最后没满分,但我也很满意了,因为和以前比我又进步了。
后来,这篇素材两次被运用在考场作文中:
1、以“播种与收获”为话题
2、以“希望、信念或理想”为话题
今天爷爷过生日,我们一大家子都聚在大爷家给爷爷庆祝生日,那场面可真热闹啊!我们在大爷家一直呆到十点多才回去
那场面可真热闹呀!一大家子人把桌子围得“水泄不通”,桌上摆着各式美味佳肴,中间放着一个大蛋糕。一曲合唱的生日歌后,大家齐呼“一、二、三”吹熄了蜡烛。顿时,孩子们的小双伸向了心仪已久的蛋糕,只顾忙着大吃特吃;大人们时而站起,时而坐下,正忙着向爷爷敬酒;懂事的哥哥姐姐也向爷爷说着祝愿的话语,爷爷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学生一天一事记中部分语言:
“清晨,我走在雾中,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仙境一般。眼前白茫茫的一片,前方的车辆渐行渐远,慢慢变暗,最后,融进了茫茫浓雾之中……”(景物描写)
“随着一声‘开打’,雪球便如同密集的子弹一般纷纷攻向对方。不一会,有的同学被打的狼狈不堪,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四处逃窜;还有的同学打红了眼,更是六亲不认,自相残杀,竟攻打起自己的队员来……”(场景描写)
“随着一个漂亮的前扑,肥肥同学四脚着地,和大地来了个亲密地接触。只见他上体微翘,满面绯红,两只小眼睛躲在镜片后,使劲眨巴眨巴了几下,便可怜巴巴地注视着我们。顿时,全班哄堂大笑。”(人物描写)
“刚进教室,我的屁股还没挨着椅子,班长就急匆匆地走进教室,高呼道:‘奉天承运,老班诏曰:速唤某某某前去改错,如有失期,失期当斩,钦此。’我急忙卷起书本,连滚带爬地向办公室冲去。”(化用古文)
“作业、跑步 、老师、家长……都苦得我像一个木偶人了。”
二、素材积累的过程
1、自由积累(树立 一个端正的态度)
2、选材要精心(多一双观察的慧眼)
3、言之要有情(多一颗善思的心灵)
4、言之要动人(多一支生花的妙笔)
三、课外阅读要跟上
要想让学生对素材的认识有深度、语言做到精彩生动,光靠自己的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拓宽他的视野,提高他的认识,培养他的语感。
要求:
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2000字。(从初一开始)
为了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除要求学生勤做旁批,勤记好句之外,我们要求学生做读书卡片:
标 题 主要内容 阅读收获
(三言两语) (一个角度)
素材的运用
(一)根据素材的内容和立意,定期对素材进行一次分类整理。
(二)隔周一次自由作文。
(三)隔周一次命题作文。
(四)、善于捕捉学生一天一事记中有价值的“公共事件”。
(五)善于利用“公共事件”指导差生写作。
(六)、考试之前重温日记和已有的成文。
素材的运用
一、根据素材的内容和立意,定期进行一次分类整理
素材的归类如下:
(一)表现我的精神成长:
① 思想上的磨练和成熟(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宽容”、“理解”、“感恩”……
② 学习中的挫折和成功
③ 业余生活中的活动、爱好
④ 亲近自然中的经历和感爱
⑤ 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感触
(二)反映身边的人和事:
① 家庭中的真情和教益
② 同学间的友谊和真情
③ 师生间的交往和深情
④ 社会上的好人好事
根据以上归类,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积累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的内容和立意,对号入座,各归其类,为考场作文选择素材做准备。
归类时,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同一素材可多角度立意。
2、同类素材可用在同一篇文章中,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3、有时看似毫不相干的素材也可以巧妙地组合在同一篇文章中。
第一则 时间:10月3日
今天,闲来无事的我在小区旁边的废墟上散步,在废墟上看见那棵曾经陪伴我成长的枣树,虽然历经沧桑,可它依然屹立不倒,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第二则 时间:10月8日
月考结束了,感觉没有考好。在去吃饭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闷闷不乐,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来倾吐心中的苦闷,可话到嘴边,又欲言又止了。
废墟上的枣树
狂风呼啸着,卷起废墟上的沙尘,在这看似没有生机的废墟上,却矗立着一棵枣树,它如同一缕希望之光,照耀着我前方满是荆棘的道路。
月考又没考好,我怀着万分抑郁的心情走在这片废墟上。我曾经的故乡,因为拆迁已变成碎砖废瓦的海洋,成片的塑料袋如同海的浪花,被风吹的漫天飞舞,仿佛幽灵一般缭绕在我身边。黄沙漫天,我无法看清前方的道路,只有如同子弹一般的小砖粒不停地抽打在我的身上,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突然,我隐隐约约地看见有一棵树,它的下半身被埋没在废墟下,两根枝干伸展开来,好似一个陷入泥潭的人在呼救。
我又走近了些,树模糊的身影逐渐清晰。啊!这是那棵陪伴我长大的枣树,昔日枝繁叶茂的它如今已是枝叶凋零,成了这茫茫废墟中唯一的生灵。
正当我暗自为这枣树庆幸时,我惊异地发现一面墙已倒在它的身上,树干一面的树皮已被飞石砸落,露出白森森的伤口,然而它全然不顾身上被飞石打过,枝条在肆虐的狂风中挣扎,瘦弱的躯干仍在努力地挺立着,挺立着……
在这死寂的茫茫废墟中,这棵枣树面对狂风碎石的摧残,忍受着干渴,仍然张开它那苍老枯瘠的双臂,拥抱着冬日的阳光,拥抱这茫茫深渊中唯一的希望之光。
我怔住了,默默地注视着这棵历经磨难,但仍然努力拼搏的小树,我已不再为月考的失败而抑郁绝望。
从此,每当我遭遇挫折和失败,便总会想起那棵张开双臂迎接阳光的枣树,它就像一束希望之光,时刻照耀着我前进的方向。
借“废墟上的枣树”来作为激励“我”感情的转折点,“转”的自然,不落俗套,全文也有点托物言志散文的味道。
返回
素材运用二:隔周一次自由作文
学生从一周积累的七件事中,任意选择一篇成文,题目自拟,中心自定。
要求:
在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素材的基础上,行文要做到具体而生动。
独自回家
今天放学比较早,我出了校门,见妈妈还没来接我,我就壮着胆子独自骑车回家。
我家住在村外边,比较偏僻,所以回家的这一路上都没有路灯,四周黑乎乎的,一个行人也没有。天空还刮着“呜呜”的小风,好像老天也跟我过不去似的。除了风叫,就是车轮摩擦地面的“沙沙”声了。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路两边都种着老玉米,长得都有一人多高了,风吹过后,一棵棵老玉米活像一个个人站在那里左摇右晃。看得我毛骨悚然,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我加快速度往前猛蹬,不知什么时候,好像听到有人紧跟在我的身后。我就紧蹬了几下,发现身后声音的节奏也跟着加快。我故意放慢车速,谁知那声音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我害怕极了,心跳加速,好像要从胸膛里蹦出来一样,后背一阵阵发麻。我哆哆嗦嗦,紧咬着牙关,想
回头看看身后到底是人还是什么东西,但我又怕看了我不该看的东西,把我给吓晕过去,所以脑袋一丝一毫也不敢朝后转动一下。
这时我发现:今天回家的道路无比漫长,平时很快就能骑到家的,可今天过了好长时间还是到不了。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曾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在你害怕的时候,就唱歌。”我试着唱了起来,可这哪是在唱歌啊,跑调了不说,简直比哭还难听。
终于到家了,我的后背都已经湿透了,我跳下车子,喘着粗气,壮着胆子,猛一回头,恶狠狠地向后面一盯,想看看跟了我一路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奇怪,什么东西都没有。我再低头一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后车轮上挂了个塑料袋,敢情这跟了我一路的声音就是它发出来的。唉,一场虚惊。
以后独自回家的时候,我再也不会自己吓自己了。
一路上有你
上了初三,每天放学都很晚,放学回家时,骑车走在那条幽暗狭窄、车辆又很多的小路上,心里总是很害怕。爸爸知道后,就说每天放学过来接我。我知道爸爸上班非常辛苦,可又没别的办法。
一天放学,天色已经很晚了,我推着车,走出校门,远远地就看见爸爸高高瘦瘦的身影,他在校门口徘徊,很显然他已等了很长时间了。我走过去叫了一声“爸”,他赶紧朝我走来,一边接过我的书包,一边关切地问我“累不累”、“饿了吧!”……
我们骑着车,一前一后,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条路还是那么幽暗,道还是那么狭窄,
车辆还是那么多。爸爸骑在我的前边,不时回头大声叮嘱我:“靠边”、“慢点骑”、“看着点车”……我握着车把,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心中早已没那有了独自回家的害怕。
快到村口时,天更黑,道更窄了,不知什么时候,爸爸放慢了速度,让我跟上,他向外骑了骑,和我并排,他在外,我在里。猛地,我明白了爸爸这样做的用意,我的眼睛微微地湿润了。
依旧是这条道路,但因为有了爸爸的陪伴,它从此不再漫长;道路依旧是那么幽暗,但因为有了爸爸的关爱,在我的心中,它从此变得明亮。
因为:一路上有你。
播种爱心,收获快乐(后用于考场作文)
前几天,我做了一件虽然很小,但却让我感到非常快乐的事情。
那天中午,我独自一人,低头走在上学的路上。当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突然, “砰”地一声巨响,我猛地抬起头,寻找那声巨响的来源,原来是前方不远处一位骑三轮车的老奶奶连人带车摔倒了,老奶奶坐在地上,挣扎着想起来,可是三轮车压住了她的腿,她无法动弹,只好无奈地坐在地上。
马路上车来车往,路边行人无动于衷,街边还有几个开电摩拉活的小贩在嘻嘻地笑着。
我急忙跑过去,二话没说,直接把三轮车从她的腿上搬开。之后,又走到老奶奶的跟前,
我伸出双手要把她扶起来,老奶奶感激地看了看我,抓住我的手,将全身的重力都压在了我的双手上。也许是老人太沉了,我的双手一阵酸痛,可我没有理会,一心想把老人扶起来。眼看着老人的腿已颤颤微微地站起来了,但可能是年纪大的缘故吧,老人没有站稳就又跌坐在地上,而我也险些摔倒在地上。
老人一脸歉疚,我揉了揉酸疼的手,又开始把老人往起扶,这次老人也忍着自己身上的疼痛,开始用力了。我握着老人粗糙的手,对她说:“奶奶,慢慢地往起站,不要着急。”此时,老人头上已布满了汗水,眉头紧皱在了一起。我拼命一用力,终于把老人扶了起来。
老人站起来后,我又帮着老人捡起散落一地的东西,并把它们放在车上。老人一个劲地谢我,我的心里也像喝了蜜一样甜。
通过这件事,我感觉到,当我们播下爱的种子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无限的快乐。
这几篇文章都出自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孩子之手,内容都比较充实具体,文章里面都自觉地运用了描写,注重了自己情感的体验。
返回
素材运用三:隔周一次命题作文
目的:
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作文试题选择合适的材料。
这种形式和“隔周一次自由作文”互为补充,交替进行。
下面是一个学生在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中,从一天一事记中选择材料扩展成的作文:
短暂的交流
楼道里,我再次和你相遇,看着你灿烂的笑脸,我心里充满感激,因为是你和我那短短的一分钟交流,让我找回了久违的自尊。
那次,是全年级的体育模拟测试。
八百米,又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八百米,我拼尽了全力,却还是落在全年级女生的最后面。由于我过分肥胖,所以我总是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尤其像今天这样的场合,我知道一番嘲笑肯定会在所难免。
果不其然,当我还在跑道上奋力迈着双步的时候,全年级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已经到达了终点,他们或在终点休息,或是三三两两的聚在跑道边。最后一百多米,我经过了一群男生的身旁。
“哟,这不是昊姐吗?哎哟哟,瞧这身姿,瞧这速度。”
“跑得可真快呀!”几个男生附和着。
“加油啊,昊姐!”
接下来,是一阵刺耳的哄笑。
我低着头,脸涨得通红。不用看我就知道,这声音是住宿班的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们发出来的。虽然我早就有心理准备,但听到那刺耳的话语,还是感觉犹如一道道鞭子抽打在我的心上。
“李昊,不要理他们,还有一百米就到终点了,加油!”
这时,我的耳边飘来一句甜美而又坚定的呐喊。顿时,我的心头如同春雷滚过。我猛地抬起头,循着那声音望去,只见右前方的跑道边还是站着一位住宿班的好学生,只是她的脸上正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一双眼睛定定地注视着我,透露出真诚鼓励的光芒。
我的身体里如同注入了一股暖流,我深深地看了她一眼,努力地使嘴角上扬,向她挤出了一丝感激的微笑。
她一定是从我的笑容里读懂了感动,又摇晃着双手,向我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此时,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我只知道,我要跑,为了她的鼓励,为了找回我自己……
虽然,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她的姓名;虽然,我和她之间就只有那短暂的、不到一分钟的交流。但这一分钟的交流,却给了我坚持的动力,让我找回了久违的自尊。
这篇文章结合话题,选取自己的亲身经历的素材,较好地写出了一个备受歧视的胖女孩从交流中获得尊重、鼓励,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语言生动,选材符合话题。
返回
素材运用四:
善于捕捉学生一天一事记中有价值的“公共事件”,来指导学生写作。
如:“开家长会”
“做化学实验”
以“做化学实验”为例:
易出现的问题:容易被写成实验报告。
要求:
下笔前先明确中心,在中心的引领下选择写作的侧重点。
人生的天平
随着一阵铃响,下课了。我呆呆的盯着那个天平,它那摇摆不定的身躯似乎想要告诉我什么。
“下面,我们开始实验,先取出天平,用平衡螺母把天平调好。”
化学老师话音刚落,调试天平的“铛铛”声便不绝于耳,我斜眼看去,我的同桌早已瞪大了眼睛,手指不停的拧着平衡螺母。我也注视着那根左摇右摆的指针,等待它的静止和天平的平衡。
事违人愿,那天平的肩膀偏不一般齐,它耸起左肩挑衅的看着我。我立刻把天平移到我们俩的中间,两根手指轻轻微调那颗螺母,指针稍稍正了一些,却还是离那平衡线有一点距离。
这时,我看到我旁边那一组已经开始称量药品,而我只能看着那根微倾的指针不知所措。
“天平只是粗略测量,不需要太过精准。”
化学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于是我对同桌说:“既然不必那么精准,我看这个天平还有些右偏,把螺母往左调一点点就行了。”同桌疑惑的看着我说:”明明是往左偏,你看错了吧?不信你到我这来瞧瞧。”
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看天平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就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调好天平后,我们仓促地完成了实验。
实验结束了,我面对着天平,心里已经明白:这天平就如同我们的人生,在这人生的道路上由许许多多事都不能绝对公平,如果我们太计较公平了,就会浪费我们许多宝贵的时间。而在人和人之间的天平有偏差时,我们应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理解他人,使人生的天平平衡起来。
尝试后的惊喜
当满载着好奇与激动走进化学实验室,我决没有想到我今天的收获会那么多。
桌子上整齐地站着大大小小的烧杯和试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瓶拥有浪漫蓝色的液体。我和同桌在老师的引导下做起了实验。我拿起试管,擦干,打开蓝色液体——硫酸铜,并顺势向瓶里望了望,纯净的蓝,很清澈,像西方婴儿的蓝眼睛那样,蓝的可爱。然后向试管中倾倒它,看着那蓝潺潺地淌入试管,我更是被它的明澈所吸引,仿佛是山谷中穿过的溪流,映衬着天空的颜色。我着迷地欣赏着那蓝,直到同桌在一旁警告我说:“你小心点,就倒三分之一,你都快倒二分之一了!”我这才回过神来,停止了倾倒。
接着,需要把氢氧化钠——有着和水一样颜色的液体,和那蓝融为一体。我不忍心破坏那可人的蓝色,只是静静的望着那两瓶看似毫不相干的液体。我想道:平凡如
水的液体,怎能和那高贵的蓝发生反应呢?可同桌不耐烦了,他出于好奇,想先快些目睹这一变化。
“哎呀,你快点啊,发什么呆啊?倒啊……”他在一旁婆婆妈妈地絮叨着,而我却还是不忍把它送上“断头台”,想多看一会。同桌实在等不及了,于是亲自动手,拿起了两瓶液体,要将它们混合。
“别……别倒!”看到两个瓶口碰在了一起,我乱了手脚,想极力保护那份浪漫的蓝,却为时已晚,只好用手紧紧捂住眼睛,不敢看同桌亲手“毁掉”它。
“哇,太玄了!”听到他发出了惊叹的声音,我才慢慢的张开了紧闭的双眼。看到同桌努力睁大他那双小的不能再小的小眼睛,死死的盯着烧杯,满脸的惊喜,我也慢慢的撇过头去,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我瞪大双眼,仔细看着烧杯中的液体,那清澈的蓝变浑浊了,颜色变淡了,像草原上的天空一样的蓝,并与氢氧化钠凝结成了像柳絮一样的固体,然说像莲花,我却觉得像绽放在盛夏的紫薇
花,大朵大朵的,很绚丽。也像被天空染蓝的云朵,看起来软软的。用手轻轻摇晃,“云朵”便四分五裂了,一簇一簇的,像散落入杯中的羽绒。
我也忍俊不禁,发出了惊讶的感叹:“太漂亮了!”同桌又发出了不屑的声音:“切,刚才让你倒你还不倒呢!”我没有理会他,只是静静的沉浸在这神奇的化学反应之中。
我笑着,抑制不住的笑,我没想到美丽的背后还有更美,这着实让我惊喜一把。这次实验让我明白了,不要轻易被事物表面所迷惑,要敢于尝试,去揭开事物背后更神秘的面纱,那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精彩的实验课
得知化学要上实验课后,内心的期待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而叠加起来,越积越多,以致涨满了整个心房。
终于,我们如愿以偿,来到了实验室。
当我小心翼翼的拿起硫酸铜溶液的小瓶子时,我的手好像控制不住的在发抖。随着淡蓝色的液体缓缓倒入烧杯中,一种巨大的好奇感也被缓缓注入我的心中。我轻轻的晃晃手中的烧杯,烧杯中的蓝色液体随着晃动调皮的溅起小水花来,好像是儿童特有的狡黠的笑,又像是等待我去探求的宝藏在发着光……
我迫不及待的一把抓起它的“反应搭档”——氢氧化钠,差点碰翻一排试管。我稳定激动不已的心情,心里还是像揣了个小兔子似的“怦怦”直跳。
当那透明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接触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
烧杯中瞬间绽放出了“蓝色的莲花”。它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柔柔的怒放着。我手握着烧杯不敢再动了,生怕弄碎了这娇小柔弱又如此艳丽的花儿。
耳边不断传来:
“哇?怎么变成这样了?”
“哎呀!你别动,让我再看看。”
“哇!太神奇了!”等类似的话语。
看来,同学们都被这绮丽的变幻所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笑了,低下头看看手中的烧杯,惊奇的发现“莲花”变成了一小朵一小朵的“牡丹”,蓝色的牡丹。
下课铃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响起了,我随着人流慢吞吞的向外走去,依依不舍的将烧杯中的“牡丹”倒掉了,看它们淹没在墨蓝色的“海洋”中,渐渐消失在视野里了。但我相信,那莲花和牡丹,会一直绽放在我心中,永不凋谢。
每个孩子笔下的“实验过程”都成了体现中心的“载体”,而不是“主体”。
返回
素材运用五:
善于利用“公共事件”指导差生写作,帮助他们积累几篇成文。
由于差生在写作时受写作能力的限制,所以很难根据“自己的素材”写出什么好文章出来。而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些“公共事件”的写作来弥补差生的一些缺陷,原因有三:
1、“公共事件”差生也经历过,有写作的源泉。
2、同班、同年级中有很多好作文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他们能从中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
3、老师可找出几篇和他的文章立意相类似的文章供他参考,指导他把自己的文章修改像样,并让他把这已成样的文章保存下来,经常读读看看。
返回
素材运用六:
考试之前让学生重温积累的素材和已有的成文。
1、使学生不致于在考试有限的时间内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还使学生在考试作文中能尽量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写,选材会更真实,表达更真切,写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下面是期中考试时,两篇根据积累的素材而形成的考场作文
素材一 时间:10月7日
内容:今天受小学同学的邀请,去了滑冰场练习滑冰。我刚穿上鞋就滑了几个大跟头,肉体上的疼痛和别人的嘲笑让我不敢再轻易站起来。看到别人都在尽情地滑,我也试着站了起来,我让同学们搀着我的手,我小心翼翼地向前慢慢移动,经过苦苦地练习,我终于学会了!尽管我屁股还疼得很,但却十分开心,学会滑冰的感觉真好!
信念助我滑翔
一大早,同学就约我和他们一起去滑冰。一听滑冰,我立刻来了精神,经常在电视上看运动员滑冰:脚穿冰鞋,在冰面上做着高速而优雅的滑行,那简直是帅呆了。今天说什么我也要学会滑冰。
来到了滑冰场后场,我就迫不及待地穿上冰鞋。没想到,我刚穿好站起来,就左脚一滑,右脚一斜,“啪”地一声摔倒在地。我挣扎着爬起来,让一个同学拉着我,另一个同学在旁边保护着,走进了滑冰场。
冰场上的人真多啊!小孩子们像小鸟一样,欢快地在我周围滑来滑去。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开始学了起来。
我在一位同学的搀扶下慢慢向前走,没想到我的脚底像打了油一样滑,我又一次重重地摔到地上。这时旁边的同学早就笑得前仰后合了。我不敢再滑了,自己扶着场边的栏杆来到座位上坐下。肉体上的疼痛和心灵上的挫伤让
我不敢再走进场地。
“怎么了?怕了?还学不学?”
同学的话在我耳畔响起。我抬头看了他一眼,他眼神里充满了鼓励。
“其实谁刚学不摔跟头啊?万事开关难嘛!”
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四周,心想:场上那些五、六岁的小孩都能学会,我怎么能连他们都不如呢?亏你一开始还下定决心要学会滑冰呢?想到这,我站了起来,让同学拉着我的手,重新回到了滑冰场地。
我小心翼翼地扶着栏杆,慢慢地向前挪动。渐渐地,我找到了点感觉,我可以自己一个人走了。
初获成功的我信心更足了,我开始练习滑行。不出我所料,我再一次摔倒在地,顿时,疼痛由腿部传遍全身,疼得我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转。
“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会!”这个信念又让我坚强地站了起来。
接下来,我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每一次摔跤我都感受到钻心的疼痛。但是,我不断地总结上一次滑倒的经验,慢慢地,我找到了感觉,摔的次数少了,滑的距离远了,而且也能跟着同学们一起滑了。
我站在偌大的冰场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时时传来,突然我的心头升腾起一首歌的旋律:“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正是由于“我一定要学会”这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走过了这痛苦的历程。
前方的同学已经开始比赛了,我也去参与了。我知道他们比我强很多,但我相信有了信念,再大的困难,我也能克服。即使前方的路布满荆棘,但我依然相信:信念会助我滑行,助我成功。
素材二 时间:10月11日
内容:今天所有的成绩都下来了,我再一次受到严重打击。本来挺有信心的,可是结果仍不尽如人意,我茫然,看不见前进的方向……
希望伴我前行
又是一场大雨,我站在窗前,看着院中花盆里的刚栽不久的小嫩苗,被这肆虐的大雨砸弯了腰。我想,它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
初三了,一切都变得紧张起来,繁重的学习负担使我有些不堪负荷。我发现自己的成绩在一点点的下滑,虽然下了很多功夫,但却无力回天。眼看着前面的同学撒着欢儿地向前跑,我还在原地踏步。我想放弃自己了。于是,在那个雨天,我在文档里敲下了这样一行字:
“前途,未知的方向,一片渺茫。”
几天后,当我再次打开文档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里面又多了几行字:
“亲爱的女儿,不论你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都要有战胜它的勇气。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希望都丧失了,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变得昏暗,一切理想都只是空谈。还记得吗 当你第一次路过北京大学的时候,偏过了执拗的头,不屑
一顾地说这将是自己未来的学校。而现在呢?你的信心呢?立了志,就要把它做到底,无论成功与否,奋斗过,努力过,将来的某一天,你才不会后悔。爱你的妈妈。”
看完这些话,我落泪了。不知道不会打字的妈妈是怎样坐在这电脑前费力地敲下这一个个鲜活似生命的、充满温暖的字的。我只知道,这一刻,我的希望又回来了。我想到了儿时的我,那带着不可一世的稚气表情的我,以及,那句至今仍为梦想的话。不为别的,就为妈妈的一片苦心,就为那句誓言!我怎能说放弃就放弃?!于是,屏幕上又出现了这样一行字:
看!前途就在不远的前方!
站在窗前,凝视着院中花盆里那株刚栽下不久的小嫩苗。雨停了,它的上面落满了晶莹的雨水,洗净了它浑身的污泥。看!它不是还在站着吗?因为,它拥有希望,正如我,也拥有前行的希望。
希望,它会像那洗清污泥的雨水一样,一直伴我前行!
(一)根据素材的内容和立意,定期对素材进行一次分类整理。
(二)隔周一次自由作文。
(三)隔周一次命题作文。
(四)、善于捕捉学生一天一事记中有价值的“公共事件”。
(五)善于利用“公共事件”指导差生写作。
(六)、考试之前重温日记和已有的成文。
素材的运用
目前所取得的效果
一、横向比较——和往届初三比
1、选材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文章的立意比较注重健康、积极、向 上。
3、文体四不像的文章偏少。
二、纵向比较
1、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2、文章素材更鲜活,内容更充实,感情更真挚、立意更深 刻。
上面的成文都有所体现,恕不赘述。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思想认知,写作思维能力低下等方面的因素仍然制约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材料和立意间还不会灵活变通。
这是考场作文中暴露的最大问题,有少数孩子在考试时,不管合不合乎中心,就把有些材料生搬硬套进去,最后导致材料和中心不相符。我们觉得这和积累的成文偏少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今后还要加大对成文的积累,让学生在以后的考场作文中选择的余地更大,材料更符合中心。
一点说明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