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20 20:1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课前生读《伤仲永》课文。
师: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生:yē
生:yé
师:读yé,自己标一下。
生:上节课,我们把第一第二自然段内容疏通了一下,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再看文章的题目。伤仲永,伤什么意思?
生:叹
生:悲伤,叹惜
师:什么意思啊?
生:哀伤,叹惜。
师:哪里看到的?
生;下面。
生;下面注释里。
师:学文言文要看注释,要养成看注释的习惯。王安石为什么要“伤”仲永?
(生在底下私语。)
师:问题听清楚啊,昨天那节课,发现个别同学问题也没听清楚。他为什么要“伤”仲永?好,诗萌你说。
生:泯然众人矣。这里说他的天赋都没有了。
师:简单概括他伤的是什么?
生:天赋
师:伤的是他的天赋。好,你说。
生:仲永天赋很高,但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所以变成了普通人。
师:简单概括的是伤的是仲永
生:变成了变通人
师:他由原本的一个天才(生:神童),变成了
生:普通人
生:凡人
生:废人
师:普通人,不是废人。文中词语,普通人是哪个词语啊?
生:众人
师:众人,不是废人。好,那我们接下来看看,在文章中着力表现了他的天赋,他的天才,或者用宗源所说的那个词叫神童。文中有哪些语句来表现他是个神童。仁隽你说
生:自此指物作诗立就。就说明他立刻可以完成一件事情。
师:立刻能完成一首诗,说明他在作诗方面,有天赋。作诗立就(板书)如果一个人能写这样的文章,我们讲这个人他具有什么特点啊?
生:超人
生;神童
师:神童,一般人,我们讲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用个成语讲,这个人?
生;超群
师:超群,或者讲才思敏捷(板书),指物作诗,古时作诗常用方法了解一下啊。这首诗属于哪类诗?
生:咏物诗
师:咏物诗,好,巨鑫,你说。
生:因为他作的诗有可以看的地方,一般像他这样年龄小孩子作的诗歌,流水一样,如果给别人看,看都不要看的。
师:可以看,哪些地方,诗有什么特点啊?
生:养怡
师:文中的词语——文理可观(板书),文理什么意思啊?
生:文采和道理
师:文采和道理,请坐,由此,我们可以想想看古时评价文章的标准,有几个角度?
师生:两个角度,一是文采,二是道理。
师:那我们现在写文章,也是
生:这样的要求。
师:也是这样做的
生笑
师 :好像在说自己一样,很高兴的,好你说。
生: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前面都说他能够立刻作诗,这句话说是他写诗很棒,然后大家都用钱来买。
师:宾客其父,那么,请坐。宾客其父,钱币乞之,这里分析的角度和这里的角度(指向前面的板书),是不是一个角度啊?
生:是
生:不是
师:那这个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的。
生:正
师:这是正面描写(板书),那么宾客其父,钱币乞之(板书),从哪个角度来?
生:侧面
师:侧面(板书)。或者我们也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那么由这样,我们现在找内容,就可以直接从这两个角度来找了。你找直接的或者间接的,那么,你接下来站起来说的时候:我找的这个语句,是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的,这样子。好,你说。
生:我找的是间接描写,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因为这个,他小时候应该是爱玩的,一般是好奇,之后他又是说他写了很多诗,可以看的地方很多。
师:那你是从直接还是间接分析的。这是间接表现仲永的天赋吗?什么叫直接?
生:直接写他。
师:直接说他是神童的,那这句话,是不是直接表现他是神童的?
生:是。
师:五岁,五岁的时候,他就要什么?要书具,而且要之后,即书诗四句。刚才有同学问的好,他会写字吗?文中有写吗?
生:没有
师:那由这个结论来看,他会写字吗?
生:会
师:这才是神的地方。都不知道他会写字,他要了那个笔,拿过来,唰的就写出来,这才神呢。对不对啊?好(手势让一生)
生:他这里说,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说明他是世代以耕田为生的。家里出了这个神童,很神奇
师:世隶耕,能不能表现他神童的一面?
生:能。
师:那是从直接间接?
生:侧面
生:间接
生:直接
师:那有没有明确的。世隶耕,作为一个背景,家庭背景来表现他是一位神童,那是正还是侧?
生:侧面
师:对,侧面。世隶耕(板书)。那世隶耕为什么能表现?
生:因为他是老百姓
师:老百姓他就不识字的啊?
生;因为世代
师:宣帆这次抓得好,世世代代,这是一。第二注意耕。由这可以看出他们属于?
生:农民(板书)
师:现在的农民,他也多少认识字的嗳。我们就要了解古时农民的一些特点。孟子有说这样一句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板书)。什么意思啊?能不能理解?最关键是治人,治于,劳心者这里可以考虑,就是说解释为读书人,劳力者
生:农民
师;农民到底识不识字,我们可以考虑,以前有句话,我们应该听过
生:目不识丁
师:宗源这句说得好,目不识丁(板书)。第二,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箩筐比如说这么大,斗大的字,这么大一个字,里面能装几个字嘛。字没认识几个,显示这个人没什么文化水平,而作为农民来说,古时是没有机会读书的。为什么没机会?
生:没条件
师;没条件,最关键的是没钱。古时农民要收税的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师:而且税赋怎么样?
生:很高
师:很重。远的不说,近的,解放以后,我们农民,也是要纳税的。就是近几年农民的税怎么样啊?才少了,免了。前几年好像免了什么税啊?
生:利息税
(众生笑)
师:看来都不知道。农民以前种出来的粮食,(生:要上交)有部分要纳税的。现在呢?不用。而我们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他所发生的朝代是哪个朝代?
生:明
生:宋
生;朱元璋
师:宋朝。王安石是宋朝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关于宋代的一些特点,前面问三班,三班说没学到,你对这段历史,有没有了解?
(生底下私语)
师:那有一个应该知道,与宋同时期的有少数民族政权的,知道吗?
生:元
师:元是南宋的,不过,也还好,还知道一个元。元之前有
生:辽
生:金
师:金,辽,契丹
生:契丹也是的啊
师:哦,契丹听听过,但是不知道宋代时期的。这个时期,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有发生争斗,但是更多的我们去看看,宋代人活得怎么样?
生:悲惨
师:小学学过一首诗歌,应该接触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
师生: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是南宋时期的。北宋建都汴梁,东京汴梁,那么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争斗,宋代的人,由这首诗可以看出他们生活怎么样?
生:非常悲剧,
生:水深火热
生:不是
师:不是,是很幸福的啊。你看,在南宋时期,他的疆域都是在哪里啊,长江这一带,建都杭州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照理说国土都沦丧了,人应该很悲痛哦,刚才同学所讲的,应该是水深火热的,但是这里却怎么样啊?游人醉。什么感觉啊?
生:爽
师:很幸福的感觉,他们这种幸福靠什么而得来的呢?
生:钱
师:对了,靠钱。靠与少数民族的一种,我们则国家对国家来讲,是一种进贡(板书),给少数民族送点钱,你们比较强悍,你们别打我们了,我们甘愿的,真把杭州作汴州。多幸福啊。我钱给你,你也吃好了,穿好了。好国家一旦进贡,钱哪来?
生:搜刮百姓
师:当然百姓那来了哦。所以,我们想想看,他们家世隶耕的话,可想而知,没钱了哦,不过,他们家很幸福,出了一个人
生:神童
师:神童,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他父亲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生:有人钱给他
师:他父亲,你看别人宾客其父,什么意思啊?
生:邀请到他家做客
师:把他父亲当宾客,坐上宾,用钱币来
生:求
师:嗳,求他,不求的话,
生:不给
师:还不给你。所以他父亲怎么做啊?
生:带着他
生:四处
师:文中是什么话?
生: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师:日扳,什么意思啊?
生:天天带着
师:天天带着,每天带着,带着他干嘛?
生:环游
师:环谒邑人。四处拜访。而这笔收入,属于这个之外的额外收入,别人都没有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生:私房钱),这不叫私房钱,我们可以称为意外之财。除了刚才所讲的语句之外,还有哪些语句可以表现他是神童的。好,你说。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正面的。
师:哦,正面的。传一乡秀才观之(板书),这是正面的。
生:因为秀才就是读书人,知识也很丰富,而且还是全乡的秀才都看到,说明他很有才。
师:秀才什么意思啊?
生:读书人
师:如果传一秀才观之,能不能体现他是神童?
生:不能。
师:仲永所处的地方所有的读书人,都在那看,看了之后都说好。我们来看看,由秀才看诗来表现他是神童,是直接刻画仲永的吗?
生:不是
师:应该归到这边来了哦(指侧面描写)。除了写秀才,还有,好你说。
生:不使学也算吧。
师:不使学也算,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父亲都觉得他不用教,就是证明他诗写得太好了。
师:这样分析,有没有道理?父亲认为他不用学,也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所以,通过不使学也能反映他是神童。好,你说。
生:余闻之也久,这里也可以通过侧面突出他的诗写得好。
师:侧面表现,余闻之也久(板书),关键在于这个闻字,我们经常讲到闻名天下,仲永此时的名声应该是闻名
生:全乡
师:闻名全乡,古时交通不发达,能闻名全乡,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别的不说,现在某位同学闻名全校,也了不起了。对不对?好,你说。
生:我认为父利其然也。父利其然也。
师:刚才我们怎么说,通过哪个角度,句子找到,然后进行分析。不是把这句话读完就可以了。
生:就是父利其然也,和前面的或以钱币乞之,然后说明他父亲认为这个有利可图,别人肯给他钱,钱很多很多,如果只有一两块钱给他的话,他也不这样。
(众生笑)
师:那哪个角度呢?
生:侧面
师:所以,你说话的时候,可以怎么说啊?我找到了这一句,读完,这一句是从侧面来表现的,然后再分析。这样思路清楚一点。父利其然也(板书)。金澄,你说。
生:我找的是又七年,还自杨州,我是从侧面角度分析的,因为过了七年,王安石还记得他,回到舅舅家还问了方仲永,说明方仲永给王安石的印象很深。
师:又七年,过七年还能记得,可见仲永神童之名,在王安石的心中(生:树立)树立起来了,好仁隽,你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说明前时之闻,是非常厉害的传闻,这里也从侧面描写了他的才华。
师:关键在于这个闻,闻什么意思啊?听到的,当然这里我们可以讲是传闻,传闻这一词,可褒可贬,不过,一般当某些事情成为传闻的话,这个事情相对来说,让人憧憬的成分
生:多,大
师:更大一点。所以通过这个闻,能表现他神童的身份。你说。
生:余闻之久也,那个
师:这句讲过了,好,我们这样考虑快一点啊。从正面的语句,还有没有,从侧面的语句,还有没有?这样找找看就可以了。好,章量,你说。
生: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收族就是孝么,百善孝为先呢,仲永五岁时候,就懂得孝,这就是神童。
师:从哪个角度,你没说。(生,侧面)养父母,收族(板书),这个文章它的立意是比较高的,我们说怎样的文章才算比较高的文章啊?
生:好
师:光讲好,是没用的,好在哪里?在于它的立意,在于它的内容。立意高的话,这篇文章就值得看,立意低的话,就没什么意义了。内容呢,应该能促进人的思想。他这里谈到孝。孝文化,中国怎么样?
生:非常注重
师:非常注重,五岁的孩子都知道,你五岁的时候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仲永这样,确实让人佩服。这的确是一位神童。但是神童最终
生众言
师:怎么样了?我们可以用个词,神童最终
生:消失
师:消失了,用文中词语来说,泯然了(师生)。由神童变为了众人。这样的众人,王安石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生:伤
师:一个字,当然是伤,我们来看文章第三自然段。我们一起读一下,王子曰,预备齐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段文字,先看看,疏通一下大意。
(生疏通大意)
师:这里出现频率最高有两个的词语——(师生)受之天,受之于人(板书)。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受之天是什么意思 (生:天赐)我们可以讲天赋(板书)。受之人呢?(生:后天教育)后天教育(板书)
师:谁能把这段文字大致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看。好傲然,你说说看。
生:王安石说:仲永的聪明才智是天给的,他的才能远远超过有才能的人,不过,他会成为平常人,是因为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有先天的教育,没有后天的教育就会变成普通的人,再说说平常的人,他们没有先天的才智,又没有后天的教育,还是普通人。
师:这样大致意思对不对?大致意思是对的。这里就是谈两个问题。
生:受之天,受之于人
师:天赋和后天教育。那么,我们看一下,这段文字可以讲是伤的具体内容。首先由仲永谈起,谈到仲永什么问题?
生:天赋
师:仲永的通悟,具有什么特点?贤于材人远矣(板书)。这是一个神童,神童最终
生:变成平常人
师:用文中一个词是什么?
生:众人
师:卒之为众人,卒是什么意思?
生:象棋的一个小兵
师:象棋的一个小兵,这里卒是最终的意思。最终成为众人。这个内容的分析,与我们刚才分析的内容怎么样?是一样的。刚才我们也谈到,仲永他是一个神童,神童最终变为了
生:众人
师:众人,那我们看看,刚才讲到的内容,他可以分几个阶段?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分几个步骤?
生:三个
师:第一步骤是什么?由文中内容找找看,第一步是神童,第二步是什么?(生:众人)第三步是什么?(生:众人),在众人与神童之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不能称前时之闻(板书),这样的内容,由时间段来说,神童阶段几岁到几岁
生 :五岁到十二三岁
师:不能称前时之闻是?
生:十二三岁
师:十二三岁,那的话,就是五到十一二岁左右。然后他成为众人,什么时候呢?
生:20
生:21
师:又七年,19到20,这个时候已经成人了,古时,我们猜想一下,此时仲永可有结婚了,我前面讲到岳飞15岁就结婚了。
生:可能没结婚
师:他可能没结婚的原因是
生:没钱
师:没钱。好了,所以,我们看,王安石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小结:他这么聪明变成了众人,原因是什么?
生:他爸爸不让他学
生:不使学
师:这段文字的语句是不使学?应该是什么?
生:受于人不至
师:受于人不至(板书),变为众人。天才不经过教育,变为了常人。这是对仲永分析的,然后接下来,他分析到哪?有没有停留在仲永的分析上?
生:没有
师:接下来分析到了谁啊?
生:常人
师:普通人,文中的词语是?夫,或者是固众人。本来就是众人的,然后不受于人,所以他得出什么结论?
生:得为众人而已耶
师:得为众人而已耶,用数学的符号,这样的众人
生:小于
生:小于等于
师:小于众人,等于吗?是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个叫什么号?
生:大于号
师:应该是原本是众人的,他如果是不学的话,不如众人,啊,这样是我错了。
生:哼
生笑
师:那你总要原谅我。比这些众人还不如了,这样的意思。那王安石写伤仲永的目的是什么?
生众言
生: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
生:要天天学习
师:告诉我们要注意学习。好了,我们看看,王安石这篇文章具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判断。
师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中在哪里?(生故事)故事,仲永的故事采用了直接间接描写,他的理在哪?
生:最后一段
师:谈到了后天教育的问题。好了,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