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20 20:4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32分,第Ⅱ卷88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非选择题)的答案分别写在答题纸和作文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分别交上来。
第Ⅰ卷 (选择题32分)
一、(18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愀然(qiū) 愆期 (xiān) 垝垣 (guǐ)   侘傺 (chà)   酾是酒临江(shāi )
B.羞涩(sè) 蟋蟀(shuai) 啼唱(tí)   婆娑(shuō)  清流激湍(tuān )
C.燕国(yān) 拜谒(è) 变徵(zhī)  伶俜 (pīng)   图穷匕见(bì)
D.蜷缩(quán)兑现(duì) 窈窕(tiǎo)   祈祷(dǎo)   长足进步(chá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舳舻  嫠妇  潭柘寺   凭虚御风  游目聘怀
B.弭谤  肄业  修禊事 坚忍不拔  正襟危坐
C.岐视  匏樽  廿四桥  流觞曲水  责无旁贷
D.蜉蝣  彭觞 明月珰   横槊赋诗  放浪形骸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①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群贤毕至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火尚足以明 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⑧范增数目项王
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⑩项伯杀人,臣活之
A. ①⑥\②⑤\③⑩\④⑦\⑧⑨ B. ①④\②⑤\③⑥\⑦⑨\⑧⑩
C. ①⑨\②⑩\③⑤\④⑥\⑦⑧ D. ①⑨\②⑤\③⑩\④⑥\⑦⑧
5. 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而今安在哉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⑦为仲卿母所遣 ⑧固一世之雄也
⑨不患人之不己知 ⑩仕宦于台阁
A.②⑥\①⑤\③⑩\④⑧\⑦⑨
B.①④\③⑤\②⑥\⑦⑨\⑧⑩
C.①⑩\②⑥\③⑨\④⑧\⑤⑦
D.①⑤\②⑩\③⑨\④⑥\⑦⑧
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二者休戚相关,同样重要。
B.这兄弟俩性格迥异,一个特别好静,一个特别好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C.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生动见证,他们志同道合,举案齐眉。
D.曹雪芹令人叹赏的艺术功力不只在于他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还在于他把这群人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相声艺人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冷暖。
B.2012年,我市将在医疗卫生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活动的具体项目、内容和数量十分广泛,各项制度也非常健全。
C.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D.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②因此,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
④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规章制度。
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这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
⑥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
A.⑤②③⑥①④ B.⑤③②④①⑥
C.③②⑤①④⑥ D.③⑤⑥④①②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内容以风、雅、颂来划分,而赋、比、兴指《诗经》的艺术手法,《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由西汉刘向编辑,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诗集。《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
C.王羲之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兰亭集序》的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赤壁赋》选自《苏轼文集》,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赋”是一种文体,“主客问答”是赋常用的一种形式。本文一韵到底,极具特色。
二、(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天问》是保留远古神话传统最多而又系统的文学篇章,它表现了当时时代意识因理性的觉醒正在由神话向历史过渡。《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后世文学艺术从中汲取很多营养。与《诗经》或先秦散文不同,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恰恰是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和故事。从世上庙堂到地下宫殿,从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到北国的卜千秋墓室,它们都属于充满幻想、巫术的观念,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西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日渐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的观念中,逐渐融成南北文化的混同合作。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道家传播的荒忽之谈,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中。人世、历史和现实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蕴藏着原始活力的传统浪漫幻想,始终没有离开汉代艺术,它们是楚汉艺术的灵魂。
摘编自李泽厚《屈骚传统》)
10.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逐渐突破礼仪旧制,理性精神也逐步战胜巫术宗教。
B.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保留和残存,中国南方始终弥漫在神话世界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就是其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C.开创了中国抒情诗光辉起点的《离骚》,既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浪漫想象,又有深沉理性觉醒时个体人格的体现。
D.把黄帝四面脸解释为派四个大臣治理四方,孔子删除《诗经》中“怪力乱神”的踪迹,这体现了儒家关注现实、重视社会秩序的精神。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问》系统地保留了远古神话传统,是楚地原始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是理性觉醒的时代意识从神话向历史的过渡。
B.因为西汉文化艺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所以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
C.西汉艺术的作品大多以远古的神话故事为内容,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就充分地保存并延续 了这样的远古传统。
D.西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世、历史和现实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汉浪漫主义精神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传统,特别是前者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
C.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人们的观念受先秦理性精神的影响,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了变化。
D.尽管神话幻想与历史故事、儒学与道家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中,但楚汉艺术的核心始终没有脱离传统浪漫幻想。
三、(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 ”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 ”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 ”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
纯仁性夷易宽筒,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注:掊,搜刮。
1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 暴:糟踏
B.而恤己深于恤物 恤:周济,救济
C.会秋大稔,民欢曰 稔:庄稼成熟
D.通判曰:“此释之,复紊 紊:乱,作乱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 其孰能讥之乎
B.忧疾过于忧邦 渔樵于江渚之上
C. 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5.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范纯仁“敢谏”和“爱民”的一组是
A.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 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B.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
C.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认为朝廷军费是由田税所出,故惩治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宫廷卫士。他反对以变法搜刮钱财,侵害百姓,认为这将使百姓不敢言而敢怒。
B.范纯仁敢于弹劾权贵,他指出宰相富弼身为三朝元老,深受朝廷恩顾倚重,却称病家居,这是不肯效力君主、担当重任的行为,也是品德方面的缺失。
C.范纯仁为政宽缓,对轻罪的囚犯,并不像一般官吏那样使他们在狱中疾病而死,而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D.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依据公议荐举人才,并不为了将人才罗致到自己门下,也不要被举荐的人知晓感恩,只求朝廷所任用的是正直的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88分)
四、(22分)
17.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 《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② 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6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2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9.根据原文内容填空(10分)
① ,复得返自然。
②或取诸怀抱, 。
③纵一苇之所如, 。
④ ,抱明月而长终。
⑤月明星稀, 。
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⑦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⑧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⑨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⑩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五、(1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自己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自己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 “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已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最初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句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鲁迅对瞿秋白很是推重和欣赏,曾手书一集句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达此情。
B.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C.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表明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很后悔。
D.瞿秋白在1935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E.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2)请概括瞿秋白的人物形象。(4分)
(3)为什么瞿秋白说自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4分)
(4)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结合文章,谈谈你欣赏哪一种,为什么?(4分)
六、写作(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次,一朵花发现了自己的阴影,心想:我是这么美丽,我不能让别人看见自己的阴影。风中,花儿不断地摆弄着姿势,想掩盖自己的阴影。可无论它选择那种姿势,阴影依然存在。
花儿很苦恼,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阴影呢?
“花儿呀,美丽不是没有阴影。有勇气去接受自己的阴影,这也是一种美丽。”风儿告诉花儿说。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长春十一高中高一上期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 D2 B3 C4 D5 C.6 D7A(B项主谓搭配不当,“项目、内容和数量”与“广泛”不搭配。C歧义D.成分残缺,“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后缺少宾语。) 8 D(③总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⑤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社会形态特征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⑥④①分别提出并分述“礼”与 “乐”是“中国社会形态特征影响审美文化”的体现 ②最后总结出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9 D(10D “体现了儒家关注现实、重视社会秩序的精神”错 )(11B因果倒置)(12 A以偏概全“特别是前者”错)13 B14 C15 C16 B17
18(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1分)。(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20.⑴(B C B.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错误。C.“说明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很后悔”错误。)
⑵ ①熟谙儒家的忠恕之道,具有传统文人的特点。善良,忍耐,躲避,仁慈,讲和气。②对政治及权力缺乏兴趣与强烈欲望,是观念的精英,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同时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与极高的文学造诣。③忠于革命不畏牺牲,并勇于解剖自己,坦然面对命运。(答一点2分,两点4分)
⑶①他骨子里是个文人,缺乏政治上的自信,没有为见解奋斗的勇气。同时对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权力的强烈意志,属于“观念的人”。②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他凭着革命理论素养的深厚和思想启蒙“动员者”优势,被时代推到了政治权力的中心,而非积极争取(非清醒的自主抉择),因而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一点2 分,两点4分)(扣住“历史”与“误会”,被动性而非自主性作答。)
⑷观点一:我欣赏“观念的精英”。(2 分)
①“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深具怀疑精神,不盲从,深刻、冷静。(1 分)②他们对权力没有欲望,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时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1 分)③他们是思想启蒙的“动员者”,每一个时代的变革或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思想家的启蒙,他们为了捍卫真理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1分)
观点二:我欣赏“行动的精英”。(2 分)
①“行动的人”有政治上的自信力,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1 分)②基本见解往往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行动果决,又讲究策略。(1分)③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善于与各色人等交往。(1分)
附参考译文:
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去世后),才出来做官。出任襄城县知县。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这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管理牧场的官员发怒说:“这是皇帝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 ”就把这事向皇上禀报,要立即予以审理治罪。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出,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 ”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且允许把牧场交由县里管理。
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赃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范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调任齐州知州,齐州的民俗凶暴强悍,百姓任意偷盗劫掠。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严厉处置还不能止息,您一概宽以待之,恐怕那里需要整治的违法乱纪事情不能穷尽了。”范纯仁说;“宽容出于人性,如果极力地严惩,就不能持久;严惩而不能持久,以此来管理凶暴的百姓,这是造成刁顽的方法啊。”有一处掌管刑狱的衙门常常关满了囚犯,都是犯了盗窃罪行的屠夫商贩之类的人,关押在这儿督促他们赔偿的。纯仁说:“这些人为什么不让他们保释后缴纳呢 ”通判说:“这些人(如果)被释放,(就)又会作乱,官府往往会等他们因疾病死在狱中,这是为民除害啊。”纯仁说:“依照法律,他们所犯的罪不至于死罪,却因这样的意愿而杀死他们,这难道是依法处理吗 ”将他们全部叫到官府庭前,训诫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释放了。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待郎。纯仁凡是举荐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纯仁所推荐的。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庭之下呢 ”纯仁说:“只要朝廷用人不遗漏正直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让他知道是我所推荐的呢 ”
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
体验 探究 合作 展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