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2 15:3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 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3.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重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导入新课
利用斯大林简介导入新课: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哥里市,毕业于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1] 斯大林在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期间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他发动“大清洗”运动,屠杀和流放反对派领导人及群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 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教师: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史料1 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
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学生: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史料2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教师:阅读教材P47第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
2.实施
教师: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教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史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政策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自由贸易)
  教师:结合史料分析,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和实质?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
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作用
史料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史料2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学生: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图二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重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结合工业化建设,简评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提示: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严重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等。
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目标导学三: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3)意义: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图一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    图二 蹩脚巨人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提示:(1)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苏联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归纳总结:
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项目
列宁
斯大林
政策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成
特点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本课小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知识框架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时期的不得已的措施,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应对战争。)
二、新经济政策(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而实行的新的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
余粮征集制;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取消市场;
实行自由贸易;
没收私人工厂;
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工人上班不发工资,由国家分配生活物资;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三、苏联的工业化
1.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3.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
4.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种计划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期内让国家快速发展,缺点是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四、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五、苏联模式
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936年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苏联模式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如何评价苏联模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但它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教学反思
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反映良好。不足之处是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这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和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语气过于平缓会缺乏激情,所以不能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