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九上化学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全国)九上化学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12 15: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实验探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从中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特点;
3、了解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的概念;
4、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理解氧气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初次书写和记忆相对复杂的物质化学式、文字表达式。
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
问题引入:空气中两种主要成分是什么?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种?
学生交流:你对它了解多少?在空气中会不会耗尽?
教师引导:
结合前面的问题讨论,再让学生观察一瓶纯氧气,阅读课本,查看课本插图,让学生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抢答)。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水溶性、三态变化。
问题讨论:1、平地和高原(高山)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哪些差异?
2、冷开水是否适宜养金鱼?
巩固练习:1.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氧气物理性质展开讨论,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小红认为: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小洁认为:因为氧气易溶于水,所以水中才会有鱼类生存
C.小强认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所以可以用于急病人
D.小娟认为:液态氧气是淡蓝色的,而固态氧气是白色雪花状的
问题情景: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你能否举几例来说明?(少量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设疑: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更旺,那么铁丝能不能在氧气中燃烧呢?
实验控究:完成“实验与探究”内容,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名称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交流讨论: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
?????(提示:物质燃烧是否旺盛与氧气的浓度和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机会)大小有关),接触面积大,氧气浓度高,则燃烧更旺。)
问题情景:
前面我们做过实验:在空气中燃烧镁条、灼烧铜丝。你知道他们分别生成了什么?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讲解: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许多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举例说明剧烈的氧化反应和缓慢的氧化反应)
巩固练习:
2、化学反应的程度与反应物的浓度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某实验小组各取等质量的木炭和等质量的硫分别在容积相同的集气瓶中燃烧。记录如下:
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A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①木炭红热产生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②_________B③硫在空气中燃烧③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的气体都有刺激性气味_______④硫在氧气中燃烧④________
通过A、B两组对比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的用途
阅???读:
交流讨论:氧气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氧气的用途。
小??结:1、供给呼吸(一般情况和特殊条件下的呼吸);
2、支持燃烧获得热量;
3、利用它与一些物质反应制备某些物质。(炼钢)
讨??论:
1、你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已经知道了氧气有多种重要的用途,你能把它的用途与性质联系起来吗?
2、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吗?
本课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实验探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2、?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已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
教学难点
书写和记忆相对复杂的物质化学式、文字表达式。
课前准备
新课引入:氧气的用途很广,因此必须研究制取氧气的方法。
板??书:三、氧气的获得
㈠自然界中氧气的获得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巩固练习:1、二百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经反复实验证明:植物在阳光下能使空气变“好”,因为植物能释放出“活命空气”,这里的“活命空气”是指(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㈡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讨论归纳:
1、过程:空气(除尘、除二氧化碳、除水蒸气)?→液态空气?→氮气→液态氧
2、贮存: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巩固练习:2、课堂上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将液态空气倒人一只烧杯中,发现立即冒出大量气泡,把一根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小木条火焰熄灭;过一会儿再把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此时小木条火焰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
据此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液氮比液氧的沸点
(填“高”或“低”)导致
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2)“过一会儿,小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其原因是

㈢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探究:
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并板书
1、原理:高锰酸钾
+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KMnO4??
?K2MnO4???
?
MnO2??
????O2
????????????????????????
?????????????????过氧化氢?
?水?+?氧气
H2O2????
??H2O????O2
2、发生装置:认识仪器名称
?????????注意点:(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铁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3)导管稍露出橡皮塞,在导管口放一团棉花。
3、收集装置: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如何验满?
巩固练习:
3、化学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自制氧气,有同学从家里拿来了洗脸盆并盛了半盆自来水,用罐头瓶(带玻璃片)装满水倒放入脸盆中准备收集气体,还有同学从化工试剂商店买来了高锰酸钾作原料。由于自带仪器不够用,又有同学准备从学校化学实验室借用一些仪器。问:
①还需借用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收集的气体是O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药品,(如何装入药品,不要紧堆)
(3)固定好仪器,将集气瓶装满水,不留有气泡,倒立于水槽中
(4)点燃酒精灯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由近管口药品向管底移)
(5)收集(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再收集)
(6)收集完气体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把导管离开水槽)
(7)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造成试管破裂)。
可简化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巩固练习: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固定装置、②装入药品、③加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④②①③⑤
D.④①②⑤③
反思与评估:
①水槽中的水变紫红色?
②实验开始不久,试管破裂?
③实验中收不到气体?
④排水法收完气体后试管破裂?
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实验探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用过氧化氢取氧气的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了解什么是催化剂及一些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2、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已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教学难点
催化剂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
复习提问:
1、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高锰酸钾制氧气,本节课我们来看看用过氧化氢(双氧水)制氧气的步骤及过程。
1、发生装置:
①装置类型(特点):
固+液气体
②体会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③分液漏斗可以代替长颈漏斗,但其下端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但在本实验中不可代替)
2、操作步骤:
a连接装置;b检查装置气密性;c先加固体,后加液体;d把集气瓶装满水;e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后,再收集气
可以简单概括为:
先连后查;先查后装;先固后液;最后收集。
3、收集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讨论:
设??问:为什么制取氧气还需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呢?
阅??读:阅读P37催化剂内容。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思:①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吗?
②催化剂有“专一性”吗?
③催化剂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质量吗?
讨论小结:
⑴催化剂概念的要点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催化剂能改变其他化学反应速率。这里“改变”应理解为加快和减慢。“二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生成中间载体,中间载体继续反应又生成了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还是在变化的。
⑵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催化剂也不同。并不是所有反应均可用同一种物质做催化剂。
⑶同一反应可用不同的物质做催化剂,如:双氧水制取氧气既可以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也可以用氯化铁、氧化铁等做催化剂。
⑷催化剂只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⑸催化剂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而是反应条件。
巩固练习:1、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总结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三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