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
型
实验探究
课
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
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身边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的具体实例的分析,学会区别物质的变化及区别物质的性质。
2、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在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课前准备
[知识准备]
1、通过看书、查阅资料、浏览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搜索一些身边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实例,作好简单的记录,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2、回顾物理、生物等学科中有关酒精灯、试管等操作初步学会使用。
[物质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分组实验器材、药品;准备相关媒体、素材。
学生:准备一支蜡烛,一盒火柴留做分组实验用。少量的面粉、砂糖、葡萄糖先进。
引入:
[回顾交流]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一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
[观察思考]仔细观察课本第10页彩图,结合生活经验感悟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思想。
活动与探究:蜡烛的燃烧
[创设情境]观察蜡烛提出问题,包括是什么、叫什么、怎么样等等,教师引导、归纳整理
1、刚点燃时的现象:
。
2、点燃1分钟时的现象:
。
3、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
。
4、熄灭1分钟时的现象:
。
5、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说出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归纳板书。
师生对话:概念教学
[讨论交流]物理变化:
;
化学变化:
;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蜡烛燃烧过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了石蜡的哪些性质?
你所搜集的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哪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纠正并归纳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
[联想与启示]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和金刚石的燃烧各是什么变化?表现了金刚石的什么性质?
[分析归纳]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
[观察与思考]演示煤油的燃烧,空中生烟,碘化钾和硝酸银反应,学生仔细观察各变化的现象,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
学生活动
[活动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观察现象,感悟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生成气体,放出热量等。
[讨论交流]:联系生活讨论化学变化释放或吸收能量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例题研讨: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水结成冰?
?
2纸张燃烧
3.食物腐败???
4.瓷器破碎
5木条折断???
6葡萄酿酒
7.?光合作用??
8.潮湿的衣服晾晒后变干
课堂练习
1、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以下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A.雨后彩虹
B.彩色图画
C.夜晚霓虹灯
D.节日焰火
2、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煤气是一氧化碳的俗称,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以通过硫醚的气味察觉到煤气泄漏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1L一氧化碳净重1.25g左右,密度跟空气接近,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三氧化二铁在高温时发生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①
;②
;③
;④
。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①
;②
。
布置作业
教
后
记
课
题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
型
实验探究
课
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自主探究确认空气的客观存在;
⑵通过收集信息,对信息处理,得出空气的成分;
⑶通过合作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⑵领悟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空气的主要成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与记录
课前准备
1、器材:集气瓶2个,烧杯2只、注射器1只、火柴1包、酒精灯1盏、水槽1只、质软的塑料饮料瓶1只、导气管2根、胶皮管3根等。药品:红磷、水。
2、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探究空气成分(定性与定量)
1、空气的存在
⑴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生活中,你对空气存在的感知?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⑵空气是客观存在的,捕捉你身边的空气吗?
2、空气的成分
[提出问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开拓视野]自学指导:能说出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⑴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
。
⑵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
。
⑶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经过两年多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稀有气体——
。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
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的燃烧消耗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氧气,然后用水填充被消耗氧气的位置,根据填充入的水体积估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
进行实验:关注操作、产生的现象。
⑴点燃红磷后,观察到红磷燃烧后,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⑵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思考并讨论:
⑴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试用化学反应文字式表示红磷燃烧这个反应。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白色固体)
⑵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⑶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全部是氮气吗?
反思与评价:
⑴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测定结果会偏大?偏小?不变?(偏小)
⑵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对测定结果有什么影响?
⑶实验中红磷燃烧的产物是固体,若换成其他燃烧物,燃烧产物是气体,(例如,木炭燃烧产生的便是二氧化碳气体),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一、混合物与纯净物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内容,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
2、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3、区别: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没有。
巩固练习:
1.区分下列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食盐水;河水;井水;海水;矿泉水;铁矿石;洁净的空气;磷;氧气;二氧化碳。
2.下列生活中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矿泉水
B.
洁净的空气
C.
蒸馏水
D.
白酒
布置作业:
教
后
记
课
题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
型
谈话课
课
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不同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同;
2、了解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子模型分析,认识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
2、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分析,了解物质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教学难点
模型分析
课前准备
模型、实验器材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2、什么是化学变化?举例说明。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何本质区别?
4、什么是物理性质?
5、什么是化学性质?
[师生对话]
在千奇百怪的物质转化中人们开始探索世界的本源,从古代的哲学家到近现代的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们逐渐揭开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奥秘,为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成为可能。
[活动探究]葡萄糖、砂糖、面粉的加热(动手实验探究)
[观察]分组观察葡萄糖、砂糖、面粉,讨论三种物质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讨论交流]水能不能变成油,铁矿石能不能炼在黄金。
[观察思考]仔细观察第16页彩图,查阅资料金刚石、石墨性质有什么不同的
,不同的原因,教师打比方介绍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性质不同。
交流与小结
[讨论交流]煤和石油的用途,化学在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讨论交流]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中草药在深加工方面却滞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增强学生学好化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讨论交流]学生分工协作更详细的了解化学研究内容。
[课堂总结]
教师简要回顾所学,激励同学们课后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增强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如,金刚石可制钻石
石墨的用途铅笔芯
例题研讨: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二氧化硫气体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电灯发亮???
D.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
2、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衣橱中放置的卫生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B.??菜刀生锈
C.?食物腐败
D.天然气燃烧
巩固练习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光合作用????????????????????????
B.??烧制瓷器??
C.
汽油挥发????????????????????????
D.??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2、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
??
B.状态??
C.气味?????????????????????????????
D.可燃性
3、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包含的化学能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①举出一个从环境中吸收热能的物理变的例子。
②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能和
能。
4、在卖氮肥的商店或厕所里,人们常闻到一股呛鼻的气味,这是氮肥或人尿中分解出来的一种带有刺激 性气味的气体--氨气。氨气无色,极易溶解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不能燃烧,但能在一定条件下被氧气氧化,因此它是工业上制硝酸的重要原料不。氨气还能与许多酸反应生成铵盐(常用做化肥),因此氨气在工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列出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5、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区别水和酒精方法利用的
性质;区别铁和铜方法利用的性质
。
[课外探索]
1、自己动手对木炭再认识:
取一小块木炭进行如下实验并作好记录:看一看、掂一掂、砸一砸、溶一溶、烧一烧等等,分析归纳木炭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
2、继续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蜡烛蹭为什么要有棉线,能不能用其它东西代替,没有是否可以?
蜡烛火焰为什么会闪烁摇晃?为什么火焰是外部明亮中间暗?
布置作业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