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晚秋? 赵嘏????????????????????????? 齐安①早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①齐安:唐郡名,故城在今湖北黄冈西北。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首联总写长安全景,“凄凉”二字,定下了情感基调;后诗首联中写“堪惜”“堪惊”陡起高峰,直抒胸臆,接写秋风乍起,照应标题“早秋”
B.前诗颔联景物描写颇具匠心——寥落残星、南飞雁阵、高楼笛声,韵味清远;后诗颔联描写候鸟高飞、暮云四合、行船落帆,境界开阔。
C.前诗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后诗颈联转写情感,看眼前所见之景令人感叹,听号角之声又让人想起塞北。
D.前诗的描写场景恢弘细腻,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明而暗的变化;后诗既回忆了过去的经历,又描写了眼前见闻,虚实结合,情感丰富。
(2)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所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桃树①
杜甫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②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③。
【注释】此诗作于杜甫自阆州归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中,诗人流落四川,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初平,蜀乱已平。②信:任意。③车书一家:谓天下一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五株桃树长大了遮挡昔日直通草堂正方的小径,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
B.颔联正面写桃树在秋天向人们奉献果实,春天盛开满树桃花,呼应上句“亦从遮”(放任桃树生长)。
C.颈联写卷起门帘让乳燕通行,叮嘱儿童勿任意打雌鸦,对仗工稳,“每宜”“莫信”等词,语浅情真。
D.诗人因桃树面念及贫人,因贫人面兼及鸦燕,因鸦燕而顺及寡妻群盗,相连而下,以小见大,寓意深远。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中的“乍”,相当于“忽然”“突然”。
B.“最难将息”中“将息”的意思是“保养身体”。
C.“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是指“春天黄色的花”。
D.“这次第”中“次第”的意思是“情形”“光景”
(2)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冷冷清清”,写出了环境的凄冷和处境的孤独。
B.“如今有谁堪摘”,表明没有谁敢来采摘花朵。
C.“独自怎生得黑”,表明词人希望早点天黑。
D.“怎一个愁字了得”,说明用一“愁”字可概括词人的心情。
(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见到旧时相识的大雁,让作者的心情由悲转喜。
C.满地黄花和梧桐细雨,渲染了悲戚的氛围。
D.全词描写了一个内心充满怨情的妇人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释】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中秋①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②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鵬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①这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词。②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起笔境界高远,写出作者置身高楼眺望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的情景。
B.“桂魄飞来”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清冷之境,烘托出词人孤寂的情怀。
C.下阕前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增添了想象色彩。
D.作者对超凡清空的境界的热烈追求,正是为了排遣个人现实失意的苦闷。
(2)这首词中“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与《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情感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的明丽景色,将弹筝人置于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词中白鹭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以白鹭似乎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同时喻指两位听者欣赏乐曲的情形。
D.下片“遣谁听”从听者的角度写出乐曲的哀伤;“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表现了演奏的效果。
(2)最后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颇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阙下裴舍人
[唐]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①柳色雨中深。
阳和②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③。
(注)①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②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③华簪:古人戴帽,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连帽穿结于发髻上。有装饰的簪,就是华簪,是达官贵人的冠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描写皇宫苑囿殿阁春天的景色,色彩秾丽,气氛活跃,令人神往。
B.“穷途恨”,点出诗人的处境,尾联“十年犹未遇”进一步补足这一内容。
C.“长怀捧日心”,是说诗人长久怀抱炽热之心,表达对光明前程无限向往。
D.献赋,借用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的典故,此指参加科举考试。
(2)这首诗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投赠求援之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陈后宫
李商隐
茂苑①城如画,阊门②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③。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④。
(注)①茂苑,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的宫苑。②阊门,神话传说中的天门。③雉裘,即雉头襄,以雉鸡头上羽毛制成的裘。④无愁:北齐后主高纬曾作《无愁曲》自弹自唱,被称为“无愁天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陈宫的华丽,“流”以动写静,显示出殿宇的富丽堂皇。
B.颔联写局部景物,靠着水光殿又建月华楼,意义承上更递进一步。
C.诗人用从大到小、自外而内、由建筑到生活的顺序描绘陈宫实景。
D.本诗用铺陈手法,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而不明言,含蓄委婉。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①(其三)
高适
登顿②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注]①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青夷军,唐驻军名称。②登顿:上上下下,翻山越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诗人此次远行徒劳无功,未得到预期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内心极度失望。
B.颈联描写边塞独特的景象,水从极陡的山坡上流下,山峰皆直入云霄,险峻而迷蒙。
C.诗歌第七句,“自堪”实为“哪堪自己”,表现出诗人对老之将至的无尽感慨。
D.诗歌第八句,“青袍”代指低级官吏,“何事”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简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冬,陆游怀着强烈的失落感,离开南郑前线,永远告别了战斗生活,到后方成都去就任闲职,却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此词约作于此后这一时期的成都。记梦:记录梦境;师伯浑,陆游的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形象地描绘了梦境中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表现了壮心不已,渴望为国献身之情。
C.“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渴望收复故土之情凝聚其中。
D.作者通过“漏声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以哀景反衬乐情。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首送别诗,此诗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天气以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B.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友人的性格虽然冷漠但温润如玉。
C.颈联有实有虚,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
D.由诗题以及尾联可以推知,作者期待友人明年秋闱的桂榜榜上有名。
(2)有人曾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请结合诗句分析。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写东风送我过楚城,表明春已逝去。
B.颔联扣紧“春夕”二字,写出梦中归乡之乐与醒后的孤单,抒发诗人凄楚之情。
C.颈联写诗人思乡念亲,忧心如焚,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诗人赞家乡山水美景,有归隐之意,而上句又透露出诗人欲罢难休的苦闷。
(2)本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陆游
杖屦寻春苦未迟,洛城樱笋正当时。三千界外归初到,五百年前事总知。
吹玉笛,渡清伊②,相逢休问姓名谁。小车处士③深衣叟,曾是天津④共赋诗。
注:①此词系作者晚年被罢官后蛰居家乡越州山阴(今绍兴)所作。②伊:伊河,今河南境内。③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④天津:天子车马所渡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是(?? )
A.“杖屦”为拄杖漫步之意,上阕首句写词人拄着拐杖在苦苦找寻春天的踪迹。
B.“洛城樱笋正当时”一句实写洛阳城春笋遍地、樱花盛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C.“三千界外”“五百年前”句意为词人仿佛回到那遥远的地方,那久远的往事总是萦绕心头。
D.“小车处士”、“天津共赋诗”句指那驾着小车、穿着深衣的老头,曾是一起吟诗作赋、抒怀咏志之人。
(2)春景是惹人喜爱的,但因为一个“苦”字又别有意味,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①
苏轼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②苦参差③
[注]①苏辙因论朝政之失引起轩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对此深感失望,于是以养亲为由不赴任。②《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求之。”后来以“梦魂相觅”形容朋友或兄弟的相思之情。③参差:道路崎岖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弟弟辞官不出的真实想法别人不了解,但他绝不是嫌朝庭授予的官职太小。
B.颔联既写到了世事的沧桑,又写到了时间的流逝,字里行间蕴含了无穷的感慨。
C.颈联上句点明了弟弟不赴任的真正原因,即所写文章触犯朝廷,惹得世人厌恶。
D.颈联下句劝弟弟以父亲为师学习《易经》,鞭策弟弟奋斗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
(2)有人认为此诗尾联写得颇为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月陂[注]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己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月陂(bēi):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遗址在今洛阳洛水之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首联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天高气爽、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诗人登上月陂堤岸,东走西游,悠然四顾。
B.秋气萧瑟,万物改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诗人面对肃杀之气,却斟上一杯美酒,乐在其中。
C.尾联写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诗人认为人世间有些事情,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无力计较。
D.本诗写“静观自得”,在诗人的笔下,月陂堤内外,景致宜人,体现了诗人所追求的清静自如的理想境界。
(2)诗歌的颈联广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金陵后观棋
清·钱谦益①
寂寞枯枰②响泬寥③ , 秦淮秋老咽寒潮。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
(注)①钱谦益,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诗人。南明时为礼部尚书。清军攻陷南京后降清。降清后,写了许多追念明朝的诗。此诗作于顺治四年。②枰:棋局。③泬(xuè)寥:空旷萧条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棋局喻政局,诗中常见。杜甫《秋兴八首》之四的“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愁”即其例。本诗沿用了这一传统构思。
B.本诗题为《金陵后观棋》,首句即正面写观棋,主要从视觉感受角度表现出一种空寂的弈棋气氛。
C.次句中“咽”字的使用颇为遒劲,深秋水落,潮势转小,往昔之澎湃变得幽咽,听来如同悲咽,透出听潮者的主观感情。
D.全诗在凭吊“残棋”中流露出历史空幻感,一种“四海变秋气”的整个氛围浸润着诗人的心灵,使他从眼前的又一局残棋中感受到了历史变更的空幻。
(2)本诗诗题明是观棋,但抒发的情感却在棋局之外,请结合诗的后两句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折杨柳
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紧扣诗题,写女子用折杨柳来送别远行人,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B.三、四句写一枝杨柳虽不贵重,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整个春天,所以应当珍重。
C.七、八句写行人将远戍边疆,作客他乡,容颜渐老,其内心的愁苦更胜送别人。
D.此诗首尾圆合,饱含情韵,由折杨柳生发的离情别绪,层层深入,情真意切°
(2)诗歌是如何借眼前之景抒离情之苦的?请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其二)①
王安石
蓬蒿②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③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这首诗是悼念故友王令所作。②蓬蒿:指墓地上的野草。③妙质:美的资质、才能。出自《庄子·徐无鬼》。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蓬蒿”和“秋风”点明了时间和季节,渲染凄清的氛围,描绘了悲怆的画面。
B.颔联出句运用“运斤成风”的典故,指出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
C.尾联以抒情作结,往事随你的离去而散,昔日的欢聚已烟消云散;悲哀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融写景、议论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对人生有知己相伴的满足。
(2)请赏析“庐山南堕当书案,流水东来入酒卮”。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是因为浩渺的长天已经融化为野花生命的全部梦想。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2)诗歌是如何塑造野花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①。
秉耒②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③。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④。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长勤:长期劳作。②耒(lěi):型柄, 这里泛指农具。③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④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对这首诗的意境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郁顿挫
B.清淡悠远
C.古朴典雅
D.自然明丽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虽尊崇孔子,但“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他立志躬耕,表达对孔子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写傍晚与左邻右舍相伴而归,取酒欢饮的情景,画面温馨。
(3)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复杂的情感。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祠堂之景。首联一问一答,写出了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征。颔联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B.“寻”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自春色”“空好音”则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虔诚。
C.后四句写诸葛亮的功绩: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尾联对他的壮志未酬表示出深深的遗憾之情。
D.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出兵伐吴因兵败而死于白帝城。“身先死”指诸葛亮。“英雄”指杜甫。
(2)本首诗歌写了诗人的那些感情?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哀江头(节选)①
杜甫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②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秋天,安禄山攻陷长安,第二年春,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有感而作此诗。②清渭: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以设问开篇,“今何在”与“归不得”彼此呼应,感情深沉悲痛。
B.第三句写渭水向东流去而剑阁深远,借此指李杨二人的生死相隔。
C.第六句感叹“江水江花”没有“终极”,大自然不随人事变化而变化。
D.最后两句描写战乱的紧张场面,胡骑从城南攻向城北,长安一片混乱。
(2)本诗五六两句构成反衬,表达出深沉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柳
王士祯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①。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②,梦远江南乌夜村③。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注:①白下门,指古都南京。②黄骢曲,指黄骢叠,曲调名,相传唐太宗爱马死后,命人谱成此曲。③乌夜村,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暗示:昔日繁华兴盛的古都南京,转瞬之间,只剩下了西风残照,一片荒凉,美景不再。
B.诗歌借典故抒发了诗人爱而不得的惆怅,以及感叹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能存在于梦中的无奈。
C.诗人选取“残照”“白下门”“黄骢曲”等意象以及运用“销魂”“愁”“哀怨”“梦远”等词语,隐含着对过往的感伤之情。
D.这首诗境界优美,意韵含蓄,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物兴情,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全诗以“秋柳”为题,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清江道中
(宋)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①。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①奚囊:贮诗之袋。李商隐《李贺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②底事:何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身在异乡,又是在春天这个季节,愁绪难以排遣。“万斛”言愁苦之多,化实为虚,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生动。
B.颔联对仗工整,借自然景物来表达感受,说没有池塘春草能进入自己的美梦,只有山上的野花可以助兴。
C.颈联中“飞蓬”隐喻游子,飘飞在空中的蓬草与远行的客人类似,传达出诗人漂泊半年,却一事无成的苦闷。
D.尾联既写景又叙事,景的特点落在“空山”“杜宇声”上,所叙事情落在“宿”“入异乡”上,表达自然简洁。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明末清初)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扃:喻闭门,引申为闭眼成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道秋宵真永” 一句是作者内心深层孤独的宣泄:没料到秋夜竟是这样的漫长难耐!
B.夜阑人静之际,漏滴之声,清越缓慢,声声叩击着未眠人的愁绪而愈发显得夜之漫长无极。
C.上片六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渲染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抒情氛围。
D.本词对仗工整,语言秀丽而清新,感情细腻缠绵、含蓄婉约,深得“花间”词派之神韵。
(2)“斜月横,疏星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3)简要分析词人“双眸未易扃”的原因。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东溪之由,即为了“看水”,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
B.诗歌中的第三句化用杜甫《漫兴》中的“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中的第六句写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的冲洗,像筛子筛过后的洁净,表现了溪流急速的特点。
D.尾联“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照应了第二句,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咏史诗鸿门
唐·胡曾
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乌江项羽庙
宋·吴龙翰
盖世英雄只恁休,千年遗恨大江流。
汉提义帝作张本,当日君输第一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从题材上来说,均是咏史怀古诗;从内容上来说,均是评价历史人物项羽。
B.从题目上来看,触发诗人诗情的地点不同,一个是鸿门,一个是乌江的项羽庙。
C.胡诗中的“鹰扬”是“大展雄才”之意,“谋臣”指的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
D.胡诗的末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吴诗的第二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从日暮、山深、猿啼写起,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寥黯淡的环境氛围。
B.第二句一个“急”字既写出江水急速东流的情状,又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急切不安。
C.颔联虚写风吹落叶、月照孤舟之景,将自己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安之感融入其中。
D.尾联诗人要遥寄泪水,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注]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山枕,因枕形如凹,形似山形,故称山枕。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句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出和暖温馨的氛围,写出了词人初感春天气息时的喜悦,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词的下片,以乍试夹衫、山枕独倚、夜弄灯花三个闺中生活细节,把“谁与共”的内心独白化成了生动的视觉形象。
C.词人写“独抱浓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愁本无形,却言能“抱”,写出了无人与共、只能与愁相拥的孤独寂寞。
D.末句“夜阑”写夜深人静,“犹”字说明剪灯花动作不止一次,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不能寐的状态,表现了思念之深。
(2)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 ,请谈谈这两句“奇”在何处。
3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3】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2】凌歊: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帝后所建。【3】碻磝:古地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C.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D.本词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
(2)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
B.“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
C.“两点青峰”中“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
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3)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解析部分
一、诗歌鉴赏
1.【答案】 (1)D
(2)《长安晚秋》:用典抒怀,表达羁旅思归之情。《齐安早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程未卜的迷惘伤感之感。
2.【答案】 (1)A
(2)①对桃树及其它动物的爱护(仁爱);②对曾经连年动乱、群盗杀人的社会现实的痛恨:③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平的欣喜。
3.【答案】 (1)C
(2)A
(3)B
4.【答案】 (1)B
(2)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5.【答案】 (1)B
(2)《念奴娇》中的三句是从想象的角度写月宫中的美好景象,反衬现实的孤寂苦闷,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调歌头》中的三句是从词人心情的角度写,以“欲”“恐”既表明自己想要乘风飞向月宫只是一种奢望,又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6.【答案】 (1)D
(2)①借助侧面烘托来表现音乐的魅力。②这三句意思是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③这样写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7.【答案】 (1)C
(2)前两联借景物描写表达心意,借写艳丽的宫苑春景图来烘托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表达对他的恭维之意。后两联通过写自己的科考失利的遗憾以及对朝廷的忠心,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为官之意。
8.【答案】 (1)C
(2)①“醉”双关。指众臣因喝醉,亦指群臣精神麻木,不明国政。②用典、反讽。用北齐后主的典故映射天子对群臣的麻木烂醉无动于衷,反而无忧无虑,讽刺陈后主荒淫昏庸,不可救药。③尾联勾勒了一幅臣“半醉”而君“无愁”的享乐图景,作者借古讽今,抒发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透露出对当朝执政者的深深忧虑。
9.【答案】 (1)D
(2)首联大意为:来来回回我骑着马奔忙,失意漂泊令我愧对佩带着的宝刀。此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忙碌而无所作为的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对才高位卑的无奈。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
10.【答案】 (1)D
(2)相同点:都表现了陆游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不同点:①本词既有不被理解壮志未酬的慨叹伤感,更有虽然暮年但壮心不已,执著为国的献身精神;②《书愤》两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伤感悲愤情怀。
11.【答案】 (1)D
(2)①悲吟:春雨连绵,在友人离去之际,诗人心中凄苦万分,极度不舍。②希望:友人此去赴举,明年定能高中,诗歌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 ,也表达了对友人美好的期望。③此诗虽为送别诗,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12.【答案】 (1)A
(2)①借景抒情。颔联中三更时分月上枝头,子规啼鸣的凄清春夕图景,虽未明言思乡,一片乡情尽在景中。②借典故抒情。“水流花谢”化用李煜诗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暗含诗人凄凉之情;“蝴蝶梦”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出梦中归乡的快乐;“五湖”句暗用范蠡归隐的典故,含自己归隐之情。
?
13.【答案】 (1)B
(2)表达对春光难寻、年华已逝的感伤。上阙首句“杖屦”和“苦寻”字分别形象地刻画出词人步履蹒跚的衰老状态和春光难寻的愁苦。表达思念中原的痛苦之情。作者虽被罢官,但一心想收复中原而未能实现。表达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曾是天津共赋诗”,词人虽有一腔抱负,却也只能空叹当年。看似平静、悠闲的外表,却隐藏着一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
14.【答案】 (1)D
(2)①尾联使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强调自己是弟弟的知心人。②尾联运用典故,表明自己不惧艰难险阻做梦都想和弟弟相见,突出了自己和弟弟情谊之深。③尾联借梦言情,角度巧妙。通过写梦中渴望见到弟弟,表达了自己对弟弟深切的思念之情。(或:苦于路途崎岖不能相见,突出了自己和弟弟的情谊之深。)
15.【答案】 (1)C
(2)融情于景,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诗人将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以动衬静,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淙淙流淌,凸显出月夜的宁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16.【答案】 (1)B
(2)战后萧条,昔盛今衰之感:以观棋喻国事,纷纷更迭的六朝恰似眼前的残局,对朝代更替、历史兴亡的感慨。残局难收,前朝已亡之叹:大势已定,无法挽回。前朝灭亡之迅速,作者以观棋喻国事,流露出对前朝的惋惜与怀恋。自身年衰,屈身事清,晚节不保之悲:萧瑟寒宵,白头对灯影,形影相吊景悲,人亦悲。
17.【答案】 (1)C
(2)①美丽的春景不能常驻,刚折的杨柳不会常新,已让人伤感。②而离人也会在驻守边关中青春不再,渐渐衰老。③由景及人,由眼前到将来,离愁之苦更进一层。
18.【答案】 (1)D
(2)①“当”和“入”两动词相连接,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气势浩大。②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庐山向南倾倒对着书案;湓水东来流入酒杯可当美酒;表现诗人豪迈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
19.【答案】 (1)D
(2)①衬托。以“荒原”、多变的“风”等表现环境之恶劣,反衬野花的乐观。②拟人。“向着太阳发笑”,“欢喜”等字眼赋予野花以人的情态,“知道”、“听惯”等词表现野花的自信。③对比。将辽阔的“荒原”、阔大的青天与野花形成对比,突出野花的渺小。
20.【答案】 (1)B
(2)A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先写自己难以做到“忧道不忧贫”的感慨,然后叙写了田间劳动的种种欢娱,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然后联想到(用典)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同时也表达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21.【答案】 (1)D
(2)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诗人对于诸葛亮的哀悼、景仰之情。后四句用典故怀古寄志,通过诸葛亮事迹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以及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22.【答案】 (1)D
(2)①本诗第五句写人是有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②第六句写大自然是无情的,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终极,大自然不随人事的变化而变化;③诗人以大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传达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3.【答案】 (1)B
(2)全诗写秋柳的摇落憔悴,从而感叹良辰易逝,美景难留:首联点出了白下门销魂之处在于有秋柳;颔联运用对比,春日里有燕子穿翔其间的柳枝,到如今秋日也只能憔悴地在晚风里摇荡了;颈联、尾联写陌上、弄笛、玉关典故,抒发目睹秋柳衰败之态而引发朝代盛衰、时光消逝、流离漂泊等伤感之情。
24.【答案】 (1)A
(2)①借景抒情。夕阳西下,山中空旷,诗人又一次留宿山中,写出了旅途的孤寂,加深了羁旅之苦、漂泊之愁。② 以杜鹃声烘托诗人情感。杜宇即杜鹃,其叫声哀怨动人,用杜鹃的叫声烘托自己入宿异乡的心境。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25.【答案】 (1)D
(2)新月横斜,暗抹一勾如梦的倩影;疏星几点,闪烁几许温馨的清辉。渲染孤寂悲凉的氛围,烘托诗人落寞的情绪。为下文写长夜难眠做铺垫(或奠定深沉的感情基调)。
(3)感怀家国身世,想要回报国家(反清复明),为国效力的迫切愿望。
26.【答案】 (1)C
(2)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首联、尾联都写到了作者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久久不愿离去。②闲适恬淡之情。作者描写了东溪“野凫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勾画出一幅清新淡远而又生意盎然的景象,寓情于景。③老当益壮之情。“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
27.【答案】 (1)D
(2)相同:①两首诗都称赞了项羽的才干,胡诗“鹰扬六合”,吴诗“盖世英雄”。②都有对项羽的惋惜之情。不同:胡诗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采用范增的建议,而放掉了刘邦;吴诗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他诛杀义帝,输了第一步,也给了刘邦起兵反对项羽的完美借口。
28.【答案】 (1)C
(2)①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②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③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
29.【答案】 (1)A
(2)比喻新奇,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以柳叶如眼、梅色如腮,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万物复苏的春光,烘托出萌动的“春心”,使离情更加浓重。
30.【答案】 (1)A
(2)B
(3)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曹词写刘裕意在表现英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了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重在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英雄的仰慕之情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