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标】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
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读图思考: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探究活动: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基本上一致。
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所致。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反之则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一、城镇化
2、城镇化的表现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1、概念:
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讨论:什么原因导致城镇化呢?
一、城镇化
3、城镇化动力
(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
(3)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4)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4.城镇化与3次产业的关系
(1)第一
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
(2)第二产业: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P46活动: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相同点:
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P46活动:
下图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
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关任务。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分析随着时间推移,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有什么变化?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这种变化说明什么?
变化:
植被越来越少,建筑用地越来越多,城镇占地面积越来越扩大。
说明:
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城镇空间扩张。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分为三个阶段:
(
1
)工业革命之前,发展极为缓慢。
(
2)工业革命以后,
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3)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阅读教材P47分析:世界城镇化过程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城镇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高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的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阅读教材及图讨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速度
城市化水平
后果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早
晚
慢
快
高
低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规模膨胀
城市数量增多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
后果
早
晚
慢甚至停滞
快
高70%
低45%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出现逆城市化
城镇发展不合理,出现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逆城市化现象
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开始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表现:
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
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原因:
①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④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3、我国的城镇化
特点:
起步晚,速度快;
意义: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
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阅读教材P49思考:我国城镇化和特点及意义
3、我国的城镇化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P51活动: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动力
产业结构变动
人口流动
城镇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快,呈加速趋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内涝
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
是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
是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
是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
2、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改变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工业废渣,降低土地质量
城市道路硬化,改变水质、水量
城市废气产生“热岛”效应
建筑密集,形成城市风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
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原因
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社会治安恶化等,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3、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城市病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解决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天津
加强对城镇的管理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课堂练习
1、右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
)
A.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2000
年以来城市化已步人后期稳定阶段
C.近半个世纪来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D.目前,该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水平依然较高
(2)该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
)
A.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粮食、花卉等种植比例
B.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
C.信息不发达,但文化观念得到提升
D.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加
A
D
课堂练习
2、标准值是指--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读图完成(1)
~
(2)题。
1965-
-2005
年,我国属于图乙中的(
)
A.I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2)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
A.1965一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
-2005
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
1985-
-199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
2005
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C
D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
Ho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
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
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祝。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
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
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涉、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水资源缺乏,洪涉灾害多发。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