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身边的植物》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身边的植物》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节课,本课的学习会为学生学习下一节《画水果》的艺术实践活动做铺垫。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通过图片及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和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体会植物带给人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的渗透科学知识,使美术与科学紧密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是运用线条完成植物写生作品,也是线条训练系列课程中的一部分。本课之前的一些课程都涉及到了线与写生,第七册《我设计的鞋》、《小小旅行壶》两课已经使学生对线描有了浅显的认识,因此本课在此对线与线的运用知识起到了贯穿衔接的作用,使学生对线描有了多元化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课时:在之前学习《我们身边的植物》的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感悟和理解线条的美感,通过对植物细部的观察和刻画,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 四年级要完成第二学段目标任务,还有目的地渗透第三学段(5-6年级)有关的要求。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较低段孩子们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正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孩子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水平。能运用点、线、形状等美术造型语言进行简单创作,画出各种形态的线以及图形。学生有用线造型的能力。能区分植物形态特点,对身边的植物有基本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线条的运用能力较差,对植物结构的造型特点把握不十分准确。用点、线、面进行装饰,还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线的变化不能灵活运用。线条变化把握缺乏预知性。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因此本学期仍要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美术自信、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形态特征,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点,体会线的疏密、穿插及前后关系。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相互交流探究以及教师示范中,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难点:用线造型的方法表现植物的叶片不同的姿态,翻转变化以及叶子间的遮挡穿插。
学习评价设计 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叶子的朝向翻转
合理的遮挡穿插关系
③组织线条的疏密与粗细关系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播映课件: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并找同学有感情的进行诗朗诵。
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春天都有哪些特征?
春天有很多的植物,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绿植,大家一起来欣赏视频中的植物,思考他们有哪些作用。
学生活动1
学生有感情的进行诗朗诵。
春天
有花、有树、天气变暖了。
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医用药用等等。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视听信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创建新的问题情境。
环节二:分析探究
教师活动2
欣赏,分析。
看课本第24页,欣赏油画《春天里的花》和黄永玉的作品《非荷》,感受绘画方式的不同,体会作品中用线的技巧。
板书:疏密、朝向、变化、穿插
观察,探究。
小组探究:指导学生根据小组桌面上的盆栽植物分组进行探究。
集体探究:游戏——连连看。
请学生找出组内植物叶子的叶脉变化,并做细致的观察与尝试。
示范。
启发质疑:在尝试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发现了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写生步骤,画出叶片遮挡以及茎的穿插关系等。
分析,比较。
播映课件,提问:哪幅作品疏密关系处理的好?
欣赏同龄学生的作品,提问:怎样运用生动的线条表现植物的特点?
学生活动2
看课本欣赏《春天里的花》和《非荷》,并从介绍文字中抓住本课重点:疏密、朝向、变化、穿插。
根据教室里的盆栽植物,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二组:观察叶片间的疏密变化及穿插组合。
三、四组:观察叶片不同朝向的变化。
五、六组:观察叶片是如何生长排列在茎上的。
交流反馈小组研究情况:疏密、穿插、遮挡、朝向、生长排列。
学生观察判断,哪种线条更适合表现叶子的外形特点,进行连线。
比较叶片外形变化的差异,尝试表现不同植物叶片的方法。谈一谈在尝试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与教师一起分析写生对象,观看教师示范,进一步掌握写生方法。
欣赏课件,观察比较作品,体会“适当取舍”和“疏密、虚实变化”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欣赏,学习,借鉴。
活动意图说明
体验画家笔下植物的美感。探究不同植物的生长特征,解决教学重点。培养小组合作探究及观察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示范,增强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写生习惯。进一步体会线的疏密、虚实,感受线造型的美。
环节三:艺术实践
教的活动3
布置艺术实践内容及要求:
表现植物的特点。
注意所画植物间的穿插和遮挡。
教师巡视辅导:
是否抓住了植物特点。
提示所画植物的穿插、遮挡关系,以及线条的疏密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
同学们都画完了,现在我组织“送我一张小笑脸的活动”,请你看看你的作品以及你组里同学的作品,把你认为符合以下要素的作品贴上小笑脸
学的活动3
学生观察思考,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要求进行创作。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评和互评。
活动意图说明
明确艺术实践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线造型的能力。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植物
朝向 构图
穿插 取舍
遮挡 疏密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展示几幅完整的黑白线描表现植物的作品,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进一步写生。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程由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引入,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植物,通过视图及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和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体会植物带给人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的渗透科学知识,使美术与科学紧密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科融合的特点。
运用新媒体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充知识信息量,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前,教师应该选好植物的类型,应该选择叶片大一些、叶脉较清晰的植物,以利于学生观察。
由于学生不太会用线表现复杂的物象,应该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细致、认真地观察,感悟植物的形态特征。学生绘画过程中比较认真,作画速度略有缓慢,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些半成品的作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作画。
学生在作业中画的线条比较死板,植物的叶子千篇一律、缺乏变化。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叶片的变化,也可以利用课件及教师示范,使学生将植物画的生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