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 向日葵 》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美术 学段 中段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时间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年 12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3—4年级学生在造型表现领域应达到: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等造型元素,学习运用彩砂纸和油画棒,体验这种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方式表现心中的向日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唤起创作的欲望。
在课标中实施建议中提到: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依据
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支撑,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搭建支架,从而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纵看教材,色彩知识(图表分析):
年级
课题
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色彩滴染》
《生活中的装饰布》
三原色和三间色
冷色
四年级上册
《快快乐乐扭秧歌》
暖色
四年级下册
《向日葵》
《画水果》
同类色和邻近色
色相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画门神》
《色彩明度练习》
对比色
色彩明度
六年级上册
《色彩纯度练习》
色彩纯度
纵观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四年级下半学期之前已掌握的色彩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冷色,暖色。在本课中学生需要在了解同类色、邻近色的色彩知识的同时向大师凡·高学习如何运用深浅变化的同类色或邻近色知识表现不同姿态的向日葵的方法,从而抒发内心感受,画出自己心中的向日葵,并能够运用简单美术术语分析美术作品。初步理解作者如何运用造型及色彩的生动变化来表达自身情感。
横观教材,《向日葵》一课与第十课《画家凡·高》同属一个知识单元。《画家凡·高》一课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作品,知道了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初步感悟画家凡·高内心的情感,为此次课做了很好的引导。
同时本课对向日葵姿态的理解与表现,又为第十二课《我们身边的植物》用生动的线绘画植物的形态特征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又与第十三课《画水果》同属一个色彩课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看教材,本课教材中共有两个页面,以黄色为主色调,烘托了本课的色彩学习氛围,加强了学生对向日葵这种植物带给我们明亮、阳光、热情等的感受。第22页主要展示了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加以文字说明,介绍了画家使用的笔触,以及借助向日葵为原型,利用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色彩知识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写照,对光明、幸福的渴望。同类色和邻近色的知识要点作为本节课一个重点,在第22页中不仅有小知识点,还设有色卡,方便学生区分他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第23页分别由我爱探究、我能创新、和我会评价三个栏目组成。根据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与教材中“向日葵画法分析”相结合来学习。问题:你想用什么样的形象和色彩表达向日葵给你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向日葵的喜爱之情和表达欲望。教材中还出现了凡高的另一幅作品以及三幅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 中段学生正处于大脑发育正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与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中段学生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设置小组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去主动探究与、思考。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校四(2)班的学生,我进行了课前问卷调查。如下图可见四(2)班学生共计29人,在本课之前99%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原色,三间色,冷色,暖色的色彩知识,但99%的学生对同类色和邻近色色彩知识的很陌生。
教学方式及手段:
教学方式:谈话法、讲授法、观察法、比较欣赏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手段:先尝后教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ppt、活动的色相环、硫酸纸、马克笔、打印图片,实践练习。
教学重点:
认识同类色、邻近色的色彩知识,学习画家表现向日葵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的色彩知识表现我心中的向日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识读凡高向日葵作品的形式美。初步认识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色彩知识。尝试运用邻近色和同类色的色彩知识表现心中的向日葵。
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砂纸和油画棒的美术材料,通过对比欣赏、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学习梵高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表现向日葵的方法,并尝试表现心中的向日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梵高向日葵作品的形式美,认同梵高对向日葵的理解与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问题框架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欣赏导入,引入新课 (3分钟) 1.教师通过组织活动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活动。
教师聆听生生之间互动,及时引导并进行小结。 学生: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和生活中向日葵图片并提问: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向日葵图片,请你们欣赏、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欣赏和观察图片1、图片2后发现(预设):向日葵的色彩金灿灿的,像太阳一样。
学生通过欣赏和观察图片3、图片4后发现(预设):向日葵的姿态各异。
学生追问:向日葵带给我阳光、快乐的感受,你们呢?
其他学生运用一个词来表达向日葵带来的感受。
学生:我与你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我十分喜欢向日葵。
为了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搭脚手架,设计以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欣赏生活中向日葵图片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得学生通过直观欣赏发现生活中向日葵色彩及姿态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读凡高作品,探寻大师如何描绘心中的向日葵(2分钟) 1.教师通过出示(图5 、图6)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及学生知识问题总结活动。
根据学生总结的知识关键词布置板书内容:色彩、姿态。
小结:向日葵的美不仅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同样也是画家喜爱表现的绘画题材。尤其是凡·高。
2.出示(图片7)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直观感受文森特·凡高《向日葵》大师作品。
3.教师归纳学生对凡·高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并板书课题:向日葵。 对比生活中向日葵图片(图片6)与自己绘画作品(图片5)发现的问题(预设):
学生①:我发现生活中向日葵的色彩大面积是黄色的,我也使用了大面积的黄色来画。
学生②:我发现生活中的向日葵有正面的、侧面的有的还低着头,而我只画了正面的姿态。
学生打开教材,放声朗读《向日葵》作品介绍部分。
(预设):
学生①:凡高心中的向日葵是火热的,是光和热的象征。
学生②:凡高认为向日葵是有生命的。
学生通过朗读后知道凡高十分喜爱向日葵。并初步理解凡高是借助对向日葵的描绘,来表达对生活对光明对幸福的渴求。
通过了解凡·高心中的向日葵,也能发现我与画家对向日葵的理解与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一定的差别。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搭“脚手架”,设计对比欣赏的教学策略。通过对比观察图片5、图片6,使学生直观发现自己作品中出现色彩和姿态两个问题。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带着“真”问题进行学习。为下面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做铺垫。
为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搭脚手架,帮助学生寻找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学阅读书中有关凡·高《向日葵》绘画作品的文字内容。了解凡·高心中的向日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凡高作品,探寻大师如何描绘心中的向日葵(15分钟) 1.教师针对学生知识问题布置有目标的小组讨论活动。
(一)、解析凡·高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运用。
教师根据学生小组探究活动梳理板书:同类色、邻近色。
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小结并给予鼓励与肯定。
教师出示图片11,并提问:你们是否了哪些不同的笔触?
(二)、解析凡·高对造型与姿态的理解。
出示图片14、图片15引导学生观察:哪一个更生动?
出示图片16,并追问:花瓣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小结并给予鼓励与肯定。
(三)、整体欣赏向日葵作品,感受凡·高安排画面的形式美感。
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小结并给予鼓励与肯定。
探究要求:
(1)试着找一找凡·高《向日葵》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颜色?请你在色相环中找出所对应的颜色。
(2)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色彩规律?
(3)凡·高《向日葵》作品中色彩是如何运用的?
小组汇报: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提炼、归纳出凡·高《向日葵》作品中运用的色彩。利用活动教具(色相环)找到对应颜色,直观发现凡·高在绘画中使用了深浅不同的同类色和邻近色。
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向日葵作品放大图(图片10),发现凡·高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的色彩规律(预设):花瓣和叶子运用了深浅不同的黄色和绿色,这是同类色。花盘是红色的,花瓣是橙色的,这两种颜色是邻近色。
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向日葵作品放大图(图片11),发现凡·高笔触的使用:长线和短线。
探究要求:
你从凡·高作品中发现了哪些不同姿态的向日葵?你看到的向日葵花盘有哪些不同的形态? 请你试着画一画。
(2)花盘的形状上有什么变化?花盘的形状与姿态有什么关系?姿态的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组汇报:
学生利用教具(《向日葵》作品打印纸,黑色彩笔,硫酸纸)通过勾画花盘外形,可以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有圆形和椭圆形。正面的向日葵的花盘是圆形的。侧面的是椭圆形的。花盘的朝向变了,向日葵的姿态就改变了。
学生对比观察直观发现向日葵的花瓣也决定这姿态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凡高《向日葵》作品发现花瓣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还有得是三角形。通过教具(活动的向日葵)进行模仿拼摆,解决姿态变化难点。寻找出绘画规律:1.大小变化2.疏密变化3.有长有短4.有遮挡关系
探究要求: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硫酸纸,请你们试着勾画花盘的外形。
(2)探究画面安排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
通过勾画发现花盘的大小、安排,解决画面安排的问题并发现向日葵作品给人一种形式美感。
教师再次为学生搭脚手架,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任务单及小组合作探究发现凡·高《向日葵》作品的形式美感。解决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为了解析凡·高《向日葵》作品中同类色与邻近色色彩知识运用的问题,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脚手架,活动道具、自学教材。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而习得同类色和邻近色的色彩知识。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图像识读的美术核心素养。
为了解决笔触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师搭脚手架,运用聚焦欣赏的方法直观发现凡·高笔触运用的小方法,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图像识读的美术核心素养。
为了解析凡·高《向日葵》作品中造型与姿态的问题。学生运用硫酸纸勾画向日葵花盘的轮廓,巧用活动教具进行拼摆。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向日葵的形式美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示范,画师心中向日葵(1分钟)
1.通过投屏技术的应用,教师做绘画演示活动,并结合所学新知进行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的讲解。
2.教师整理板书内容,并提示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学生一边观察,学习一边回答教师问题:
1.先确定构图,利用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构图
2.绘制花瓣时要注意有大小变化、疏密变化、有不同的形状和有遮挡关系。
3.运用用同类色或邻近色进行涂色。
从凡高心中向日葵到老师心中的向日葵,再到学生自己心中的向日葵。层层引导,为学生搭脚手架。激发学生对向日葵表现欲望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艺术实践,画自己心中的向日葵(18分钟) 1.出示艺术实践的要求。
2.教师辅导
针对学生差异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关注学困生与学优生对新知运用的实际问题,并急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注重学生感受激发学生对造型表现的热情与绘画灵感。 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的深浅变化,表现一幅自己心中生动的向日葵。
通过艺术实践,学生自主创作。提高学生创意实践的美术核心素养。
展示评价,交流心得(2分钟)
1.组织学生展示
组织学生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对同学作品进行小组点评与互评。 学生根据自己作品呈现效果,自主的把作品粘贴在自己认为比较突出的(色彩、姿态)区域进行展示。
评价要点:
(1)是否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
(2)是否表现出花盘、花瓣的不同姿态?
(3)画面是否生动?
引导学生根据评价要点进行小组作品的评价、个人作品的评价,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评价。 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学习美术评价的方法,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补充拓展,深化认识(1分钟) 1.吟诗对画。
2.教师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 美术与母语语文相结合,拓展环节创作小诗歌,突出了向日葵的象征意义。提升学生对审美高层次的追求与理解,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发现美,使得课堂达到一个小升华。
学生在展示区进行欣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通过综合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学生深刻情感感悟。感悟向日葵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文化理解的美术核心素养。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
本课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由于欣赏者的角色、心情、环境度不同对向日葵的理解与感受也不同,通过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和审美判断,鼓励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向日葵的感受,提高学生赏析作品能力。
2.表达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美术语言进行审美判断,鼓励激发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感受。
3.作品呈现评价
能运用同类色、邻近色的色彩知识完成自己心中向日葵的绘画,通过美术表现形式向日葵的美感,抒发情感。
评价量规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标准
作品
表现
你是否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
你是否表现出花盘、花瓣的不同姿态?
你画面是否生动?
学习
态度
你是否对创作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创作中,神情专注。
你是否在创作中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你是否愿意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评价标准
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超纲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是否掌握同类色和邻近色的色彩知识。
1-5名学生
5-10名学生
10-20名学生
20-30名学生
1-3名学生
3-10名学生
10-20名学生
20-30名学生
每一位学生是否都能运用色彩知识独立完成一幅的自己心中的向日葵作品。
1-5名学生
5-10名学生
10-20名学生
20-30名学生
1-3名学生
3-10名学生
10-20名学生
20-30名学生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1-5名学生
5-10名学生
10-20名学生
20-30名学生
1-3名学生
3-10名学生
10-20名学生
20-30名学生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教学特色: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和以往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任务驱动法,促学生发现“真”问题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法,通过课前实践作品与生活中的向日葵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通过直观欣赏发现自己作品中出现的“真”问题,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找准了“真”问题后生生、师生带着“真问题”进行互动学习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解决“真”问题,从而达到内容的“实”与形式的“活”的良好统一。
二、巧搭支架,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更好的解决本课教学重难点,教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设计对比欣赏、自学教材、聚焦欣赏、合作探究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直观、快速的解决问题。通过任务单引导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生生、师生共同解决难点。借助教师搭建的丰富教学资源如:活动色相环、硫酸纸,拼摆教具等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加深色彩知识与画面形式美感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步一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小步调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小支架,一步一步攀升,逐步发现、解决课堂中的问题的同时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从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美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的美术核心素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