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课件(33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课件(33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2 10:2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好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马克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作者及相关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1818 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重点却在哲学和历史上。1841 年大学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1843 年因《莱茵报》被普鲁士国王查禁而失业。在此期间马克思认识了恩格斯,并结下深厚的友谊。1847 年两人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此后起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1848 年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1849 年遭驱逐出境,辗转到达伦敦。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马克思翻阅伦敦大英图书馆里的资料并写出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1864 年,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1867 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3 年马克思在伦敦辞世。
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的代表,应邀出席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他利用请他讲话的机会,作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人民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该报撰写的一些文章外,还转载了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重要的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文体知识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大体有如下四种:
照读式演讲、背诵式演讲、提纲式演讲,即兴式演讲。
照读式演讲、读稿式演讲,演讲者拿着事先写好的演讲稿。走上讲台,逐字逐句地向听众宣读一遍。其内容经过慎重考虑。语言经过反复推敲。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话讲得郑重。它比较适合于在重要而严肃的场合运用。
背诵式演讲、脱稿演讲,演讲者事先写好演讲稿,反复照背,背熟后上讲台。脱稿向听众演讲。这种演讲方式比较适合于演讲比賽和初学演讲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增进演讲者的演讲能力。其缺点是不便于演讲者临场发挥。使听众觉得矫揉造作。一旦忘词,就难以继续,往往要当场出丑。
提纲式演讲、提示式演讲,演讲者只把演讲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按照提纲形式写出来,借助它进行演讲。而不必一字一句写成演讲方式。是初学演讲者进一步提高演讲水平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演讲方式。
即兴式演讲。演讲者预先没有充分准备而临场生情动意所发表的演讲。它是一种难度最大、要求最高、效果最佳的演讲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听众的心理和需要。灵活机动。迅速调动语言的一切积极因素,以悬河之口生动的直观和形象的直接感染力,是其它各种演讲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演讲稿6个特点
第一:针对性。第二:可讲性。
第三:鼓动性。第四:整体性。
第五:口语性。第六:临场性。
整体感知
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找出这次演讲的主旨是什么?演说的时间、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者它、压抑者它的时代。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场合: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对象: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他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些做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科学地总结了这场革命经验。在演说里,马克思想用它来对照反村,由它“宜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者人们的心灵。
第四段中,“我们看到”后面的内容说明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何关联?
马克思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扰。即上文第三段,“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其中,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最后,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合作探究
⑴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将革命形象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并生动描绘革命的力量: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
⑵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尽管革命尚未到来,但已经预示无产阶级就是旧社会的掘墓人、就是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⑶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尖锐对抗,即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⑷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
以英国现代工业为例,说明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无产阶级就要登上历史的舞台。
⑸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用菲默法庭的典故,形象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最终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迁延·拓展
马克思在这篇演说中闪烁的深邃思想,在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是否有应该重新审视的方面?
共产党人的目的就在于在资本主义带来的物质条件下,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为全人类带来福祉。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必须付出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历史的使命,是人民的愿望。每个人共产党人必须有莫大的责任,只有一心为了理想,为了人民,实事求是地去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理想。  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认清自己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我们应该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新的形态而已。当前,工人阶级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以自己的先进思想带动全体人民,才能完成解放全人类的神圣历史使命。
v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去重新审视它,对于演说中那些曾被认为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应该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理解。今天,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标志。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风貌、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必然随之发生较大改变,公平、正义、积极进取、开朗、诚信友爱等成为社会主流的精神状态。
课堂总结
通读全文,我们感悟到,思想并不晦涩,理论并不枯燥,经典并不艰深。150多年来,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年轮不仅丝毫没有消蚀掉这篇演讲非凡的风采,而且其深邃的思想、隽永的语言、厚重的文化,至今仍然让我们能够领略到经典的魅力。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