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2 14: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5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翩然(piān)
次第??
孕育(yìng)?
?
消声匿迹 
B.两栖(xī)
殒石??
?
劫难(jíe)??
花香鸟语
 
C.缄默(jīan)
潮汐
狩猎(shòu)
?
周而复始
 
D.山麓(lù)
追朔??
龟裂(guī)?
?海枯石烂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灰太狼总以为自己设置的陷阱是天衣无缝的,但在机智的喜羊羊眼中,却是破绽百出。
B.海上波涛汹涌,岸边桑树呈碧,这沧海桑田的美景让小丽流连忘返。
C.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D.全南小镇的春天是最美的,草长莺飞,鸡犬相闻,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综艺节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B.当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的手掌时,令我想起了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C.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漫步校园。
D.我们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色彩和布局之外,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
②黑是墨色,白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
③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黑白为主,再加上一点红。
④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
⑤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
A.①③④②⑤
B.
①②⑤③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②⑤④①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梅花和雪花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对象,它们各有所长:

A.梅花没有雪花那么素雅,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B.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但它比梅花素雅。
C.梅花比雪花芬芳,雪花比梅花素雅。
D.雪花比梅花素雅,但它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5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7题。(6分)
章台①夜思
[唐]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②,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③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②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
③殊:竟,尚。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
B.颔联写诗人孤灯独坐,又听到悲凉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酸楚的。
C.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芳草已云暮”。
D.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的“怨
”“哀”两字,堪称点睛之笔,烘托出了一个凄清冷寂的典型环境。
B.颔联用“孤灯”“楚角”“残月”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C.颈联的“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D.全诗紧扣一个“夜”字展开,字里行间浸透了诗人羁旅之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1分)
陆绩传(节选)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①母。”术大奇之。
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②,须当用武治而平之,绩年少末坐,遥大声言曰:“昔管夷吾相③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昭等异焉。?
【注释】①遗(wèi):给予。
②未泰:没有安定。③相:做相国。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汉末为╱庐江太守
B.绩怀╱三枚
C.共论╱四海未泰
D.昔管夷吾╱相齐桓公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题1分,共3分)
(1)去(
)
(2)谓(

(3)奇(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的意思。(2分)
11.结合短文内容,说说陆绩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每空1分)
(1)
几处早莺争暖树,

(2)天接云涛连晓雾,

(3)
自康乐以来,

(4)
,恨别鸟惊心。
(5)
报君黄金台上意,

(6)此中有真意,

(7)
,似曾相识燕归来。
(8)日暮乡关何处是,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8题。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释】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3.榫卯有哪些功效?(3分)
14.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2分)
15.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16.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①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②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18.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义。(3分)
四、写作(40分)
19.告别粗心,我们变得严谨;告别懦弱,我们走向坚强;告别昔日师友,我们开启新的征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题3分,共15分)
1.C
2.B
3.D
4.D
5.C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5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7题(每题3分,共6分)
6.C(所思的原因应是“故人殊未来”)
7.D(应是紧扣一个“思”字展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1分)
8.C(2分)
9.(1)离开
(2)对……说、告诉
(3)对……感到惊奇(奇异)(3分)
10.陆绩我虽是年幼无知,但私下(心中)也认为不适当(不安心)。(2分)
11.①从“陆绩怀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孝顺母亲的人;②从陆绩对袁术等议论国事的见解,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意对即可,4分)
【参考译文】陆绩,字公纪,吴郡吴县人。他的父亲陆康,汉朝末年为庐江太守。陆绩六岁时,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揣了三个在怀里,离开时,因跪拜告辞而橘子掉了下来,袁术对他说:“陆郎作客还要藏橘于怀?”陆绩跪着回答说:“打算带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对他大为惊奇。孙策在吴郡,张昭、张纮、秦松是他的上宾,他们一块讨论天下未定,应当用武力来平定,陆绩年纪小坐在末席,远远地大声说:“从前管夷吾为齐桓公的相国,九合诸侯,一统天下,不用兵卒战车。孔子有言:‘远方之人不归服,则修治仁德招顺他们。’现在你们不讨论如何致力于用道义仁德来安取天下的方法,而只崇尚武力,陆绩我虽是年幼无知,但私下也认为不适当。”张昭等人对他深感奇异。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每空1分,共8分)
(1)谁家新燕啄春泥
(2)星河欲转千帆舞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感时花溅泪
(5)提携玉龙为君死
(6)欲辨已忘言
(7)无可奈何花落去
(8)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13.①连接;
②平衡;
③耗能。(3分)
14.不能换。第④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第⑤⑥段介绍榫卯的另两种功效,而榫卯的另两种功效是因连接而生发的。第④段和第⑤⑥段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所以不能换。(2分)
15.①可以。应该放在第④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④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
②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的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能自圆其说即可,3分)
16.举例子。通过举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而不倒的事例,对榫卯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的特征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3分)
17.①“功臣”一词使用了比喻的说法,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3分)
②“迄今为止”
表时间限定,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18.“一榫一卯总关情”是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并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3分)
四、写作(40分)
(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按相应等级酌情给分)
第3页
共4页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