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作于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书写他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熟读全文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合作探究
找出全词的“词眼”
愁
研读探讨
合作探究:
A:怎样写愁:找出直接抒情的诗句
B:怎样入愁:词人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
C:缘何生愁:本词中的愁是怎样的愁呢?
一、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思考:
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寻寻觅觅
动 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环境
感受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苦无告 沉痛凄厉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
1.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2. 加深感情,起强调作用。(结合诗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的作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情况
戛然而止的写法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缘何生愁
愁
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沦落之苦
李清照究竟为何而愁?
愁
寡居之悲
二、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赏意象,品愁情
淡酒、过雁、黄花、梧桐
1、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2、词人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情的?
合作探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愁
象征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李清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此
处为何是“淡酒”呢?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此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词人为何见“过雁””而伤心呢?
象征离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西厢记》
此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喻女子憔悴的容貌。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范仲淹 《苏幕遮》
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请同学们课下分析“秋风”“细雨”两个意象。
此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写尽了词人灵魂的孤苦。
《声声慢》生动形象地表现一个身历国破家亡的孤苦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时分真实的生活感受。全词围绕一个“愁”字,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选取不同意象),反复描写、渲染,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表达了出来,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比较阅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同:愁。
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同半世漂泊同样写愁,内涵却不尽相同。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