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大熊猫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姓名
学校
年级
四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版第5课
学习领域/模块
造型.表现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画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属于中国画的学习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美术的结果,更重视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使学习过程在各种造型材料的熟悉使用与造型方法探索掌握过程中,认知广博的视觉艺术,增添学习乐趣。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也正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特定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不排除接受性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及影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本课引导学生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能以阅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本课中力图结合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本课不仅在评价环节,在欣赏中也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水墨画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本课带领学生充分感受、体验水与墨的变化,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依据以上理论指导,本课设置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大熊猫,使用水墨的表现方式,合作完成作品。同时,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能力,引导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2.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中国画的笔墨变化。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学画大熊猫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可用结构图示呈现)本册教材中,《中国画—学画大熊猫》和《中国画—学画猫头鹰》构成一个中国画教学单元。两课的学习内容和所学知识紧密联系,画猫头鹰和大熊猫能充分运用墨的干湿、浓淡等水墨画的绘画语言,通过练习逐渐理解笔墨与造型的关系,理解笔墨对于表现形象的重要作用。
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课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多种图像识读方式,紧紧围绕熊猫动态,墨色变化展开学习,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忆在哪里看见过熊猫?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认识熊猫面部八字眼及前肢内八字等外形及动态特征。学习艺术家用笔、用墨表现动物的方法,并能经过想象、构思,用水墨方式创造出有意趣的熊猫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感受和认识水墨语言的独特性,从动态、墨色、意境三个方面对自己及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审美判断,通过图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体会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学习者分析
本学段学生对国画的学习有很大的兴趣。学生在三年级就能熟练背诵“画毡镇尺先铺摊,毛笔生宣调色盘,试纸笔架放一边,墨汁笔洗颜料全。”的中国画基本工具口诀歌,也能熟练运用毛笔的笔尖、笔肚和笔根,知道在国画创作时需要胸有成竹,也需要备好试笔纸。学生能掌握熊猫的外形特征,初步体验过“中峰提起一条线,侧锋横扫一大片”的用笔技巧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对墨破色、色破墨这些游戏也能运用自如。
但是,对于如何控制水分的多少以及如何大胆使用侧锋表现大块面的结构,如何进行巧妙的创作构图方面还欠缺实战经验。同时在题款(即水墨画中题写诗文、年月日以及签署姓名)上表现出软笔书法功底偏差。
在本课中,学生将能进一步熟悉生宣纸、狼毫笔、羊毫笔、喷水壶、墨等国画用具,尤其熟悉试笔纸和笔架的运用,感受中锋转侧锋、转笔、顿笔的笔墨趣味,并能大胆运用笔墨进行造型训练。
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学习运用墨的浓淡、干湿以及中锋、侧锋等用笔变化,表现出大熊猫的不同形态,并能适当添加环境,题款构成一幅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探究、多看多练的学习过程,初步掌握大熊猫的绘画方法,对传统绘画技法进行艺术理解与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画笔墨的探究,提高笔墨浓淡变化以及破墨的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对国宝大熊猫的喜爱以及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活用试笔纸,灵活运用中锋转侧锋、转笔、顿笔,体会丰富的浓淡、干湿墨色变化、理解并表现熊猫动态的变化。
教学难点:大熊猫动态的表现、少量多次的加水方法以及画面的完整性塑造。
5.学习评价设计:师评、生评、互评相结合。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
视频导入:找外形特点和动态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想在哪里见过熊猫的形象?张贴刻纸熊猫作品以及打印图片,总结:
1.外形特点:黑白相间、圆滚滚。
熊猫的最大心愿——拍一张彩色照片。“八”字眼。
2.找出运动特点:
前肢内八字。学生活动1
观察,思考。回答:可爱,顽皮,爱动……
畅所欲言,观察全面。活动意图说明:美术课也是拼素材的积累,熊猫生活常态视频能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提高对熊猫生活细节的关切度。熊猫刻纸作品的张贴及时联系温习了旧知识点。联系生活来加深学生对熊猫特点的印象,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环节二:教师活动2
出示板书,观察熊猫不同动态的笔墨变化图,请学生进行仿画熊猫前肢局部,淡墨和浓墨各找一位学生范画。
教师示范,找出笔墨变化特点:
中锋淡墨勾轮廓,转笔浓墨画耳朵,一波三折画四肢。
考考你:
观察韩美林的熊猫图片,寻找有什么奇特的墨色变化?(浓淡和破墨)
窍门:教师示范:浓淡变化。(笔肚调淡墨,刮三下,试笔纸上滚一圈,拖拽使笔尖成针尖状,中锋淡墨勾轮廓。淡破浓,少量多次逐级加水,防止过度渗化。
方法2:喷水壶喷湿,趁湿浓破淡。学生活动2
(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观摩,自己发现自己和同学的的问题。
小笔中锋淡墨画轮廓。
大笔侧锋浓墨画四肢以及耳眼鼻。
反馈:都有哪些好的方法?
有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能发现熟练进行浓淡墨的转换,去表现主体物象和背景的虚实变化。跳跃性地去完成画面。活动意图说明:知道熊猫很萌,又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从而激发对熊猫的喜爱之情,增加宣传爱护熊猫的动力。通过仿画,多观察多实践找变化。不按固定步骤视频教学是为了避免千人一面的僵化画风。环节三:教的活动3
学构图:欣赏吴作人先生的国画作品《节不可撼》,
一只和多只,如何安排画面?(动态不同、墨法多变、烘托意境。)
实践:熊猫馆需要一幅国画作品来美化,咱们一起来创作吧!(参考彩打熊猫图片)
评价:互评、自评、师评结合,围绕动态、笔墨、意境来评价。
拓展:欣赏抖音上的不同熊猫画法,培养学生搜集学习资源的能力。
情感: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水墨艺术也是我们的国宝!大家课后继续观察表现熊猫,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
学的活动3
研究探索
观察大小、遮挡、墨色变化的处理。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感受水与墨交融带来的奇幻变化,或浓或淡或动态万千。此环节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7.板书设计
学画大熊猫
动态
笔墨
意境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抖音上的国画视频可以成为很好的继续学习资料。
9.教学反思与改进
1.联系旧知识,提前准备,降低学习难度。
在前两课刻纸和点彩刻纸的内容讲授里,提前做好大熊猫的特点分析,在实践环节学生能画好熊猫的基本形并进行刻纸创作,为国画表现大熊猫降低难度。
笑话导入放松学习的心情;创作环节以熊猫馆征集优秀作品为契机进行趣味引导、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动态资源和静态图像资源的互换与运用。
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学画大熊猫,能观察视频和图像效果会不错。着重分析小墨点(五官)、大黑块(四肢)位置的变化,引导学生巧妙表现熊猫动态。反复体验墨色变化效果是本课主要特色之一。灵活运用笔尖和笔肚来制造奇妙效果。通过学生和教师示范,直观展示转笔画耳朵,一波三折画四肢。
3.自主探究水墨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水墨画有具体的技法知识,最实际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多看、多练、多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全班一起发现优点和不足,并互相指正,老师再适当引导示范,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学生更易于掌握毛笔独特的用笔方法,体会水墨交融的变化,感受浓墨湿墨的魅力。
4.尝试不同构图形式。
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斗方纸张上可以安排一只、两只、多只的熊猫进行构图,自由选择不同背景来烘托意境,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