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体现美术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依据《课标》中提出的四点教学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借助模型、教具等,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动态规律,学习用夸张手法,表现一组运动中的人物。
(二)理论依据
1.以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为理论支撑。本课教学设计利用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会话,以提问、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去探究运动规律,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建构新知,掌握有效的方法进行表现,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2.支架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教师引导学生从人体的结构,人物动态造型、细节表现、表情的简练夸张,再到多个不同的人物动态组合,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的动态规律。课程环节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有步骤的展开教学,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二、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运动场上》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是本册第8课《摄影——精彩的瞬间》延续,本课是以人物为主的儿童画表现系列,侧重于对人物动态的观察、分析与了解,本课的教材内容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作欲望。
本课教材共有两个页面。在第18页中由名家作品引路,主要呈现了三位画家作品,19页中有一幅,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了解画面的组织关系、了解动态规律和画面的情感,根据“我的发现”版块,引导学生在分析图片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的重点。第19页中有三组学生作品,其表现内容、构图均不相同,动态生动、表情夸张,人物刻画细致,突出主体,更好的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我爱探究”版块,引导学生捕捉运动过程中的动作瞬间,运用夸张、遮挡的关系表现运动场面,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艺术实践”,便于学生明确表现的范围和内容,从身边的运动场景入手进行创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会评价”一栏,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来进行评价。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本课程为美术学习的第二学段,该段学生在低段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运用身边各种媒材,尝试简单的人物绘画,因此在人物造型表现方面较低年级有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深入、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结合该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运动场上的场景,从学生熟知的人物及运动入手,更容易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美术学习的分组,学生也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及运动场景进行影片的拍摄,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前参的学习和资料的收集,教师也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运动图片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视觉形象积累。学生以自己熟悉的校园运动为题材,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关注生活的意识。
2.可遇问题:学生对人物动态规律了解有限,虽然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但对动态规律认识有偏差,会有人物动态细节、表情等表现是否夸张,画面构图组织是否饱满等问题的出现。教师将通过演示法、讲授法、对比观察法以及学生的动手实践等方法进行解决。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本课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不同运动场景图片的观察、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规律,启发学生进行创作。
教学手段:通过各种视频欣赏、图片对比、模型教具、任务卡等环节,建构新知,在实践、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动画视频来调动学习兴趣,了解运动场上的运动,通过图片的欣赏观察,模型教具的实践,启发学生探究人物的运动规律,任务卡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掌握绘画动态人物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信心,音乐的搭配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创作心情,这也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四)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有趣的多媒体动画,创设教学情境、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已有一定的造型表现基础,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法上运用多种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小动画、活动教具拼摆、教师示范演示等,直观形象觖决本课的重难点。在学法上关注到全体学生,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观察分析人物动态规律,学习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一组生动的人物动态;进一步提高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表现一组人物的动态画面及组织构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探究、体验、辅以教师示范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动作瞬间;通过个人及小组合作参与互动,提高运用遮挡关系表现一组人物动态画面及组织构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作品欣赏和课堂艺术实践,感受运动的动作美感,激发学生爱运动、爱生活的情感,并能用美术专业技能表现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遮挡关系表现一组人物的动态画面。
2.教学难点: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动态。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教具导入 2.讲授新知 合作探究 3.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4.欣赏巩固 总结提升 5.艺术实践 交流评价 6.课后拓展 丰富生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具导入
在上课前播放音乐《健康歌》,营造轻松、欢快的气氛。
上课师生问好:“上课”“起立”……教师用活动教具摆出立正姿势后学生“请坐”。讲解人体结构。平时同学们会一直这样站立吗?嗯,不然太累了,大家更愿意去操场上跑跑跳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动场上。
接下来我们看看运动场上小朋友都在做哪些运动?(播放视频)
2.讲授新知 合作探究
你们印象最深刻的运动是什么?(请2名同学回答)老师也有最深刻的运动,出示图片,利用关节人偶摆出人物动态,并讲解人体关节发生的变化,在立体人物上标注关节(颈、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腰、胯、膝关节、踝关节),示范出人物的线形造型。
158115078740分小组活动:每组一张人物动态图片,用教师刚才的演示过程,摆出并分析图中人物动态的变化。后请小组汇报,提问:与立正图片比,人物动态的哪些关节发生了变化?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提问,形成生生互动的过程。
333375876302933700800103.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小组领取任务卡,探究表现运动场动作瞬间的方法(对比图片):
(1)照片和图画中的人物有什么不一样?(动作更夸张了)
(2)两张照片(跳绳有头发飞起、脚飞起,有的摆拍)哪张更生动,为什么?(细节更夸张了)
(3)照片中你觉得哪些表情更适合运动场上,为什么?(表情更夸张了)
36671251257301835785118745-9525117475总结三个方法:夸张动作、细节、表情。
教师用这些方法示范丰富第一环节线形人物的动态(讲解绘画步骤)
28098754868545209550487997595250421005“运动场上可不止这一位运动员……”通过图片了解运动场上的场景。教师出示三组图片。“看完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运动场上人物多,有遮挡关系)“为了让作品更有运动场上的感学,哪位同学帮老师出出主意?”后再由学生参与活动中(人物图片大小、角度都有变化)学生完成后教师可进行调整,讲解前后、遮挡关系。最后再添加一些辅助线条,体现动感。
4.欣赏巩固 总结提升
欣赏书中作品黄胄的《打马球》,徐启雄《决战之前》,都学习画面中的遮挡关系。重点欣赏《战斗》作品,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你来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动态夸张、遮挡关系、主体突出)
看学生作品:你发现作品中有哪些夸张的人物动作?在哪体现了遮挡关系?(跑步、攀岩……)(运动中的人物之间、物体与人物之间……)
5.艺术实践 交流评价
接下来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一个礼物,共同回顾下创作过程:“线形人物——丰富动态——刻画细节——完善背景”。学生可参考这个过程完成一幅作品:用线描的形式,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一组人物动态,注意体现前后遮挡关系。
3140710137795-304800698513341358890-314325114935012858751184275教师注意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
进行自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生生、师生间的评价。教师总结
课后拓展 丰富生活
绘本故事的形式记录运动的场景、课间活动、游戏画面,与文字相结合,记录快乐,丰富生活。
六、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一)学习活动方面
课中交流,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通过视频、图片的观察、对比、分析出人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再通过学生对模型教具的动手实践,初步体验人物的运动规律。整个课程注重教材的使用,结合教材中的四个版块,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捕捉运动过程中典型、生动和有代表性的运动瞬间,活动教具的实践、任务卡环节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表现人物动态的夸张手法,巩克了本课的难点。教师的示范及运动场上图片的欣赏,巩固了本课的重点,而在出示实践要求前的步骤讲解,再次增加了学生的创作自信。课堂中的学习活动都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验着快乐。课前的音乐放松,学生的运动摄影图片,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较好的完成作品。随堂展示学生作品以起到提示、引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欲望。
教师教学方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直观性图片及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启发学生欣赏、探究学习,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表现基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如分解的人物图片让学生了解了人体结构和关节,动画视频的导入,让学生回忆了自己平时的运动,进而通过图片、模型教具、任务卡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体的运动规律和表现人物运动的方法,教师的范作直观的展示了造型表现步骤及不同运动组合的视觉效果。每个环节都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法,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适时提问,启发他们的创意联想,融入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态人物造型表现能力。
作品评价方面
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种形式,实现评价百分百。通过总评,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落实教学目标,你的画面是否做到了动态夸张、画面有遮挡关系等。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七、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以激趣为主线,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如多媒体小动画、课件等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教学设计还关注到该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学生课前兴趣分组、校园环境调研,为实现本课的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铺垫。课堂中利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本课重难点,教学方式多样,有效利用教材中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借用模型教具的方式来探究人体的运动规律,通过任务卡的形式回答问题,探究表现人物动态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教师注重直观示范,演示环节及多幅作品的展示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形象积累,开拓了学生的创作思路。
艺术实践前的创作步骤,从确定运动内容、人物的线型动态、丰富动态、夸张细节表情、完善背景等过程的展示,也为同学的作品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创作信心。同时教师也注重利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如活动的模型教具、教师作品示范等都与现代多媒体和小动画巧妙的结合,直观性、形象性的教学,有效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整个教学环节和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