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日知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日知录》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2 10:4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日知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章。
2.反复诵读,明确作者观点,鉴赏作者论证方法。
3.联系相关名言或事例,深刻理解作者的“经世致用”思想。
一、导入新课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经世":治理世事;"致用"为:尽其所用。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2.作品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十七世纪中叶我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三、朗读正音
滑稽(jī)围剿(jiǎo)奸佞(nìng)
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
畲(shē)族装潢(huáng)潦(lǎo)水
衣裾(jū)摭(zhí)谈剿(chāo)袭
四、朗读探究
(一)第一则
1.朗读感知
2.参考翻译
???文须有益于天下(译文)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3.问题探究
(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4.拓展材料
(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道:自然之道。垂:示。因:用。意为:自然之道要靠圣人用文章来表明,圣人用文章来阐释自然的道理。
(2)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意为:文章是道的载体,就好像车是人的载体一样。如果车不载人,车轮和车扶手装饰得再好也没用。
(3)近日,在江西赣州的高速上,有一装扮时髦、衣着清凉的女子,单手悠闲地驾驶大货车,还将一只脚架在方向盘附近,看起来十分危险。
该视频被网友发现并举报,民警接到举报后介入调查。经过调查得知,原来该女子不是货车司机,也没有驾驶货车的相关资格,做出如此行为,纯粹是为了拍视频,博眼球涨点粉丝。
最后,女子受到了民警的严厉批评教育和警告处罚,同时被罚款250元,驾驶证被扣除14分,还被行政拘留10天。而违规借给女子货车的司机,也被罚款了1000元。只能说,为博眼球丢掉底线,会为社会和法律所不容。
(二)第二则
1.朗读感知
2.参考翻译
著书之难(译文)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3.问题探究
(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明确: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
明确: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4.拓展材料
贾浅浅《郎朗》:
晴晴喊/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文学自由谈》发布文章,痛批诗坛乱象,认为贾浅浅的诗是“回车键分行写作”、“肮脏恶心的文字”。(三)第三则
1.朗读感知
2.参考翻译
文人之多(译文)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中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3.问题探究
(1)《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明确: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世致用。
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通古今”。
(2)本则论证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明确:引用论证。
4.拓展材料
1.唐·孙思邈《大医精诚》: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深自误哉。
2.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意为:苏东坡词之所以好,在于超旷的胸襟,辛弃疾的词之所以好,在于豪放的气度。如果没有他们二人所具有的心胸和气魄而去仿学他们诗词的写作,就好像是丑女东施效仿美女西施用手捂住胸口(以为自己学的很美)一样,惹人耻笑。
3.他有文人的优点,对很多人很多事有同情心,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并歌颂生活的美好,但又有文弱书生的弱点,不敢承担,有感情却不够深情,关键时候容易退缩,等等。
一个学问家,一个文学家,本想文以载道,本想以文救世,却连自己都救不了。或者说,只救了自己的命,却救不了自己的名。又或许,正是他的文学才华,让他失去了拼命的骨气,也因此失去了留名的可能。
终究也只能蜷缩在“自己的园地”,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弱书生,从未像鲁迅一样“铮铮铁骨”。鲁迅可以“树人”,作人却没有能够好好“做人”。
——“知乎”文章评价周作人
五、拓展识记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纂刻,亦何益哉。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