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环境,让苦命人更凄惨”(可下载)
环境,让苦命人更凄惨? ? ? ???
?——《祝福》第三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侯巍?)
详讲——《祝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略讲——“春天”和“祝福”对祥林嫂命运对比、烘托。
不讲——细节描写在《祝福》中的作用。
一.??导入设计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活动在特定的自然风光、历史时代、社会现实之中。一篇文学作品,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这一节课我们来赏析小说《祝福》的环境描写。下面我们直接进入自主学习环节,时间是15分钟。
二.??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A
1.小说《祝福》中典型的环境描写有开头部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和四次雪景描写,在文中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
2.小说《祝福》中典型的社会环境有开头鲁镇的“新年气象”、鲁四老爷的书房和三次“祝福”场景的描写,在文中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
独立思考B
小说《祝福》是一出悲剧,作品的情调是悲哀的、凄凉的,但作者为何把祥林嫂丧夫、改嫁、丧子、死亡的命运安排在春天?作品又为何以“祝福”来命名??
三.??文本精讲?
刚才同学们就《祝福》的环境描写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老师再强调这样三点:
第一,???????要注意景与人的相似性。(景人相似)
????????这里的人是泛指,包括人物,人情,人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我在讲《短歌行》公开课的时候,给大家说过:分析诗歌的意象,要抓住意象的自然、人文属性和作者的性情、品质之间有什么相关性和相似点。同样的道理,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景象,也要注意小说的自然环境和人物的命运,人情的冷暖,人世的悲喜之间有何相关性和相似点。
?比如,《祝福》开头“灰白的沉重的晚云”和当时压抑、沉闷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和小说中“我”的低落、沉重的情绪也是相似的。“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预示着一场风雪即将到来,而祥林嫂的生命风雪肆虐中终结。因此,开头这句自然环境描写还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暗示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凄凉。
再比如,文中文中多次写到的“雪”。文中的“雪”的大而纷乱,与之对应的是鲁镇祝福场景的盛大和忙乱;“雪”是疯狂肆虐的,鲁镇的封建势力是强大猖狂的;雪”是冰冷的,鲁镇的是麻木冷漠的。同时,雪是洁白的,祥林嫂是无辜的(无辜成了童养媳,无辜被买卖,无辜被夺了房子,无辜死了丈夫、孩子);雪是飘零的祥林嫂的命运是坎坷的;雪是易化的,祥林嫂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最容易被人遗忘的。
第二,??要注意推敲环境描写中的细节。(描写入细)
即小说环境通常会描写入细的特点。
我在《学习指导书》“归类·方法”指出:细节具有重要的欣赏价值。鉴赏品味细节是培养精读习惯的有效途径。《祝福》中的环境描写细微而又具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刚才同学们讨论的那么热烈,但对细节的发掘仍然不够深入。
咱们来看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先来说书房里的那幅对联:对联一边已经脱落,说明鲁四老爷并不看重这幅对联,相比来说,他更为在意对联中间朱拓的大“寿”字,可能长寿延年是他的人生理想。对联一边写着“事理通达心气平和”可鲁四老爷的口头禅是“可恶”,他火气十足,一再骂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说话是“且走且高声”,纵观鲁四老爷的言行,哪见通情达理?哪又见心气平和?因此来说,通情达理是幌子,心气和平是骗局。我们可以进一步想,对联的另外半边又写了什么呢?像我这样有阅历的读者就应该知道写的是“品节详明德行坚定”,这半幅对联已经脱落,被被松松卷起,这意味着鲁四老爷更不是一个品节详明德行坚定的人。至于其它几项摆设也是大有深意的:鲁四老爷是”讲理学的老监生”书房里却只是理学方面的入门书;而且他还不怎么读,基本都是摆设;更可笑的是这样一个以程朱理学家自诩的人,书房却悬挂着道教活神仙陈抟老祖的朱拓大“寿”字,试问,他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因此说,小说的这些细节都是大有深意的。所以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刻画鲁斯老爷的形象,但是一个思想混乱,精神无聊,虚伪自私的封建地主形象便栩栩如生了。
第三,我们要留心小说背景的整体性。(背景整体)
同学们在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时候,偏于就题论题,基本能说出来某一处的雪景,某一处的祝福场景有何作用。但如果能够通观全篇,高屋建瓴。留意本文背景的整体性。对本文环境描写的分析将会更为深入。
比如,《祝福》中的雪景,分为雪前天空阴沉,小雪初下,大雪纷飞三个阶段。祥林嫂的命运也随之一步步走向终结,小说的情节同样渐渐进入了高潮。
再如,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祥林嫂却一生与祝福无缘,她无福可祝,无福可享,无福可言,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凄惨的离开了人世。
还有,同样作为祥林嫂活动背景的“春天”也需要我们通篇来看。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初春之时,被迫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西。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最后,我们再把三者综合起来看。文中的纷乱、飘零、冰冷的雪是对祥林嫂命运的正面的烘托,文中的盛大、热闹的祝福场景是对祥林嫂境况的反面的映衬,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春天又与祥林嫂的不幸和绝望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四次雪景描写
1.?(第一节第14页第1段)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了雪的大而乱,渲染祝福前鲁镇忙乱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2.?(第一节第17页32段)“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写出了屋内的静,烘托冷寂凄凉的氛围,衬托“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内心的孤寂沉重和无可奈何、无法言说的愤懑。
3.?(第四节第22页第88段)“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暗示柳妈的话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暗示后文祥林嫂捐门槛之后还是不能让人宽恕和接受。
4.(第五节24页第112段)?“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雪的大而猛,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与鲁镇祝福的喜庆形成对比,体现鲁镇人情的冷漠,深化主旨。
刚才同学们就小说的环境描写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其中对??????的分析尤为深入。
开头“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象征社会环境的压抑、沉闷和作者情绪的低落、沉重,为全文奠定了出悲凉的感情基调,暗示主人公命运的凄惨。
(1)雪之洁白
借雪的洁白无瑕写祥林嫂的洁白无辜。
在鲁四爷和鲁镇这群鸟男女的眼里,祥林嫂是有罪的,因为她没有恪守女人从一而终的节烈要求,改嫁了,即使改嫁不是她的本意,是被人用绳子捆着,塞在花轿里,被三个男人擒住拜的天地的。祥林嫂放抗得出格,甚至豁出命去,一头撞在香案上。因为她可以预料,改嫁后女人被贱视的命运。然而,她头上的那道疤不仅没替她赢得众人的尊敬,反而成了可耻的笑柄。
(2)雪之飘零
借雪的飘零写祥林嫂的挣扎。
祥林嫂有中国传统女性一切的美德。善良,本分,能吃苦耐劳。但她同时也是有决断,有想法的女人。她逃出婆家做佣人,表现出她不依赖他人,自立自守的期望。被迫改嫁时出格的反抗,表现出她不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性格。捐门槛,折射出她不甘心被轻贱蔑视,被歧视的期望;临死询问鬼神的有无,更可见她并不完全是一个懦弱昏庸的女子。
然而,任她百般挣扎,也实现不了她做稳奴隶的心愿。摆脱不了飘零的命运。
(3)雪之寒冷
写出了鲁镇众人的冷漠。
对祥林嫂说阿毛的死,?男人们没趣地走开。女人们拿来做她们无聊生活的调剂。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甚至恐吓她,死后会被阎罗王锯成两半。四叔四婶判定她有罪,不洁,不准她碰祭祀用品,一步步摧毁了她。等到她死去,人们照旧欢欢喜喜过年,短工是“淡然”提起她的死,鲁四爷大骂她是谬种,死的不是时候。
(4)雪之短暂
雪最终将要化去,正如祥林嫂的生命,不到四十岁就匆匆结束。生得凄苦,死得悲凉。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只能与飞雪相伴。
(一)??????鲁四老爷的书房
一、显示年底实情??二、提供扩展趣味??三、展示社会环境??四、生成留白艺术
五、增加情节波澜??六、与“我”构成对比?七、揭示人物本质?八、表达作者情感
九、体现选材特点??十、彰显剪裁匠心
周作人在《书房一角。原序》中对书房有一段深刻的论述:“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情,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这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掂出一点斤两来了。”那么我们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来看看他的“心思”和“斤两”:“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到老也还只读理学方面的入门书,看来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康熙字典》是“未必完全”的,基本是摆设,平时也不读什么书;以理学家自命却悬挂道教活神仙陈抟老祖的大“寿”字,思想实在比较混乱,他究竟在信仰什么呢?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房中的那副对联。一副挂在书房,一副“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个细节表现出鲁四老爷的慵懒和颓唐。“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平声字收尾,应该是那副对联的下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行坚定”,可见鲁四老爷是将上联作为座右铭的。稍后在写到祥林嫂于祝福前夕死去时,鲁四老爷却一点也不“心气和平”。火气十足,一再骂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说话是“且走且高声”的。理学家是重视胸襟和涵养的,鲁四老爷的恼怒表现和“心气和平”形成鲜明的对比。纵观鲁四老爷的言行,“通情”何在,哪见“达理”,他的表面操守与现实做人大相径庭,标榜名义与实际行动相去甚远,事理通达“只是个幌子”,“心气和平”也是个骗局。
(三)多次祝福场景的描写
1、开头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这一情形与祥林嫂在孤独无援中凄凉死去的情形构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悲剧色彩。
????这段描写是一幅生动的年底祝福的风俗画,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世态风情: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情景。这种典型环境的描写对祥林嫂悲剧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是鲁四老爷不准她在祭祀时沾手,在四婶的一声声“祥林嫂,你放着罢!”的喝令下,她只得“疑惑的走开”。祥林嫂的“疑惑”既是对封建思想的自发反抗,又是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为她后来去捐一条赎“罪”的门槛的铺垫。
????3、描写鲁四老爷家冬至祭祖时的情景。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大声一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祥林嫂由“失神”而“胆怯”,而“呆坐”,而“头发也花白起来了”,全是因她在“祝福”时不能沾手,虽然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仍然是一个“谬种”!这就是对鲁四老爷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路的深刻揭露,也是祥林嫂悲剧性的具体体现。这种环境描写,强化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4、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四)为何以“祝福”为题
1、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包含了辛辣的反讽意味,?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祝福而被逼上绝境的,这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初春之时,被迫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鲁迅匠心独运,让祥林嫂的每次悲剧发生都是在春天。以强烈的对比,暗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最后,老师用自己写下的几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
春之繁华,阻挡不了残酷命运的凋谢
在封建社会的漫漫寒冬
女人的命运注定蜷缩在春天的千里之外
???????爆竹的余香和鲁镇盛大的祝福
???????总也掩盖不了饿狼吃人的社会现实
???????阿毛不能躺回妈妈的心窝
???????祥林嫂也飞不回阿毛天真烂漫的童年
???????飞不进春天的草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