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2 15:1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是我国古代的根本经济模式,在其基础上衍生出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模式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以本课作为必修二第一课,对学生认知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特点,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具有奠基作用。
教材内容可分“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农业生产在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向铁犁牛耕演变中,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即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发展。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农耕,农民生活方式由迁徙走向定居,由此推动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诞生、发展,并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行文间略有涉及古代农业熟制和经济重心南移,教学中可稍略提及,不做重点阐释。
学情分析
经历必修一政治史的学习,学生已较好完成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是以教学应在完整讲授经济史基础知识的大前提下,联系必修一政治史内容,促进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发达的古代农业渊薮于丰沃的土地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得益于生产工具由石器向铁器的转变,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古代农民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部族向一家一户的转变,形成安土重迁的性格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学生理应在经济史的学习中,明确古代社会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经济发展对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
时空观念
明确农业发展两大阶段的具体时期,熟记历朝历代生产工具、耕作方法的具体发展。
历史解释
结合教材具体内容,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家国情怀
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而落后的交往方式必定无法突破空间限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地理环境相较封闭的古代,我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丰足了百姓,奠定了统一,学生应对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抱有崇高敬意,明确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育从身边、从自我行动,以小家育大家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为什么要先叙述农业?
农业是古代人类的首要产业、支撑产业,农业与人类吃穿住等生存需求密切相关,即便在今天,农业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
新课讲授
师:世界范围看,中国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生: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阅读“历史纵横”了解世界农业起源中心?】
生: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师:地理分布不同,但农业起源地有共同特点,都由大河孕育,土壤肥沃,但三个起源地也有不同,教材的介绍?
生:种植作物和畜养动物不同。种植业,中国,粟和水稻。西亚,小麦和大麦。中国,狗猪鸡水牛。西亚,绵阳和山羊。中南美洲,羊驼。
师:影响因素相同但具体发展不同,这表明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身力量而非外来帮助。
【阅读教材导入栏,概括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依据?】
神话传说:神农氏找到适合食用的谷物和药草、创制农具、教人种植谷物,被尊为农业始祖。【神话传说可以当作论证历史的依据吗?】
考古遗址:华北华南发现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
【中国早期农业发展历程?】
师:阅读教材第四页、第五页,概括归纳中国早期农业发展有哪几个阶段?对人们生活方式有何影响?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 出现青铜农具,但生产中很少使用,以耒耜、石锄、石犁为主。
耕作方法 刀耕火种: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缺点:粗放农业,迁徙农业,破坏土壤肥力 石器锄耕、沤制肥料、治虫灾害、开沟排水、除草培土
优点: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生活方式 经常迁徙 走向定居
农作物种类 水稻、粟 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师:此时期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的结果,体现了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随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时期。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取较为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师:阅读教材5—6页,归纳概括古代劳动人民提高产量的措施并完成下表。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两宋 明清
生产工具 铁农具、牛耕 耦犁、耧车
曲辕犁

耕作技术 垄作法 代田法(西汉赵过) 耕耙耱技术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农业灌溉 都江堰 漕渠、白渠、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师: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后的发展趋势:
劳动力得到解放,从两牛三人到两牛一人,灌溉工具由人力到自然力。
耕作方式越来越先进,从不能翻土作垄到翻土方向一致,再到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适应范围越来越广,从只能适应相对平整的土地到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由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得到解放,土地利用效力提高,所以说,铁犁牛耕的发展让精耕细作的农业成为一种可能,其本身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劳动力的解放使得早期农业下的集体劳作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过渡到个体农耕,出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阅读教材第六页下方一二段,归纳小农经济产生原因。】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政府的扶持政策。
师:小农经济的出现是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由公有向私有转变的必然结果,什么是小农经济?
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经营小块土地为内容,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主要方式,以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模式。
师:小农经济的“小”有哪几层含义?
生产单位小: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男耕女织。
生产规模小:家庭分散经营。
生产目的小: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生产者意识小:局限于土地,局限于温饱即生存需要。
师:小农经济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区别
小农经济影响因素:自然灾害、政府体制、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农业依据生产工具的变化可分为早期农业和传统农业,这两大时期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的粗放型农业到铁犁牛耕的精细型农业的转变,正因生产工具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耕作形式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耕作,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