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2 15:1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休闲活动逐渐丰富,酒馆、咖啡馆、戏院、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等都成了许多人光顾的地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工业化生产普遍确立????B.?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C.?城市化程度逐渐提高????D.?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2.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体系,认为应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依据研究出的“标准操作方法”制定生产规程及劳动定额;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別工资制;实行职能式管理等。这一理论体系的推行(??? )
不利于缓解劳资双方矛盾
B.?使工人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C.?提高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
D.?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1775年2月,瓦特的合伙人博尔顿写信给英国商务大臣,请求道:“我认为,除非蒙议会允诺延长其排他性特权的期限,便不能更好地发挥他(瓦特)的才能和使用我的金钱了。”此后,议会批准了这一请求。由此可知,瓦特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是(??? )
A.?专利保护和资本的支持
B.?英国有广阔的世界市场
C.?英国确立议会主权原则
D.?自由竞争思想成为主流
4.在很多城市公交线路上使用“非接触式IC卡”,该卡应用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原理。持卡者只要在车门口的收费箱前一晃,就能发出通过的信号。与这一发现有关的科技革命的突出成就不包括(??? )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
C.?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
D.?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
5.英国传统体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大街小巷中斗牛、斗狗、斗鸡、足球、拳击等活动都是寻常之事。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这一变化说明(??? )
A.?群众对政府政策的广泛认同
B.?立法是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
C.?国家干预经济推动社会转型
D.?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文明建设
6.1851年,英国工业实力达到巅峰时,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了一次大型博览,在博览会上展示了英国工业界首创的机械,以此向全世界显示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下列不可能展出的是(???? )
A.?珍妮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汽车
7.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火车司机—空姐—电话接线员—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8.19世纪后期,一架珍妮纺纱机的价格约相当于一个英国纺纱工人134天的工资:在法国,相当于311天的工资;在印度则会更多。材料主要说明(??? )
A.?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效显著
B.?采用机器导致失业大增
C.?英国出口机器获利更多
D.?落后地区更应该采用机器
9.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并制定了统一的税制。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已建成313家纺织厂,采矿业和冶金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 )
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
C.?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D.?引领了自由主义潮流
10.下表是英国近代有关选举权的改革。这表明英国 (??? )
改革时间
成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1867年
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男性户主普及
1918年
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1928年
年满21岁公民都有选举权
A.?男女之间实现了权利平等
B.?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C.?人民主权原则被广泛认同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11.在某一时期,英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由传统的香料、茶及瓷器等,变为大量进口金属、染料及棉花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世界市场形成?????????????????
C.?中国闭关锁国??????????????????
D.?生产方式变化
12.1836~1837年英国增加了近千英里铁路:1843年英国铁路里程达到了2000英里,1848年达到了5000英里。1850年,英国干线铁路网基本形成。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
A.?? 运输革命引领工业革命?B.?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
C.?动力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D.?工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13.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 )
A.?? 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14.下表所示为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技术成果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据此可确立的主题是 (??? )
?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蒸汽时代
39.4
16.8
9.2
24.3
10.3
电气时代
15.8
9.1
17.7
40.4
17
电子时代
12.7
3.9
5.5
65.2
12.7
信息时代
4.3
4
10
64.3
17.4
科技左右国力????B.?文化成就未来?
C.?人类发展方向??????D.?大国兴衰奥秘
15.下表所示为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技术成果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据此可确立的主题是英国 (??? )
?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蒸汽时代
39.4
16.8
9.2
24.3
10.3
电气时代
15.8
9.1
17.7
40.4
17
电子时代
12.7
3.9
5.5
65.2
12.7
信息时代
4.3
4
10
64.3
17.4
A.?科技左右国力??????B.?文化成就未来?????
C.?人类发展方向??????D.?大国兴衰奥秘
16.下图反映了英国从1750年到1865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状况。对此状况出现原因的解读有误的是 (???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
A.?工业革命的推动?????B.?政府政策的支持??
C.?垄断资本的出现?????D.?殖民市场的开拓
17.下图为 17—20 世纪初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时代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西班牙美国英国荷兰?B.?美国英国荷兰西班牙
C.?英国美国荷兰西班牙?D.?美国英国西班牙荷兰
18.在19世纪欧洲的大部分时间中,当工会成员罢工时,暴力冲突接连不断,政府不得不派遣警察或军队维持秩序。然而从长期来看,工会逐渐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减少了不满的无产者武装推翻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这表明工会(?? )
A.?消除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B.?激化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阻碍了新型企业和劳动组织的产生?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19.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的大部分人似乎并不认为煤烟是一种“污染物”,甚至认为它是有益的物质。1881年,伦敦市市长声称,在大工厂的烟囱竖起来后,原来在泰晤士河湿地盛行的疟疾,就不再侵袭生活在周边的居民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英国民众( ??)
A.?环保意识淡漠
B.?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知识
C.?普遍愚昧无知
D.?认为污染是“科技”的负面效应
20.由于英国农业遭到欧洲大陆农产品的竞争,英国议会丁1815年颁布了《谷物法》,其内容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夺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目的是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抵制国外低价进口谷物的竞争。《谷物法》的颁布(?? )
A.?基本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B.?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C.?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相冲突 D.?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25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 ,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
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 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編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城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
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因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国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洪亮吉(1746-1809年),中国著名人口学者,其思想主要体现在1793年撰写的《治平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清朝初年,“隙地未尽辟,闲鏖未尽居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关于人口问题的调整,他指出:“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日: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
——摘编自洪亮吉《治平篇》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著名人口学家,1798年,出版《人口原理》,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他认为“在一定时间内或长久地不结婚,并在独身期间性行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贾谊的主张……这是使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相适应并且完全符合道德和幸福要求的唯一方法。”“对人口增长的积极抑制包括以任何方式过早地缩短人的寿命的一切原因,例如不利身体健康的各种职业,繁重的劳动和长期在露天干活或生活、由于贫困引起的饥寒交迫、对儿童抚养不当、大城市和制造厂、一系列常见病和流行病、战争、鼠疫和饥荒。”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亮吉关于人口问题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洪亮吉和马尔萨斯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解析:“酒馆、咖啡馆、戏院、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场所多出现在城市之中,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休闲活动逐渐丰富,酒馆、咖啡馆、戏院、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成为许多人光顾的地方说明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故答案选C;
根据工人的业余生活无法体现工业化生产的普遍确立和福利得到保障,排除AB;
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逐渐加大,而非消除,排除D。
2. 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标准化,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垄断资本主发展而产生的,D正确;
材料未涉及劳资纠纷,A排除;
材料与改善工人生活无关,B排除;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性说法错误,C排除。
3. A
解析:根据“除非蒙议会允诺延长其排他性特权的期限,便不能更好地发挥他(瓦特)的才能和使用我的金钱了”可知,材料体现了对瓦特的技术实行专利保护的信息,材料说明瓦特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是专利保护和资本的支持,故答案选A;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 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电磁感应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磁感应原理”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而电力的广泛应用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故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5. D
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并结合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政府逐渐注重城市文明建设。D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律颁布后人民的反应,A排除;
唯一途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排除;
材料只涉及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干预,未体现对经济的干预,C排除。
6. D
解析: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蒸汽机车分别是英国的哈格里夫斯、瓦特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汽车是由德国的卡尔·本茨首先发明的,故排除ABC,正确答案为D。
7. B
解析: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故火车司机应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电话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1876年,贝尔获得发明电话,因此接线员应属于19世纪后期的职业。飞机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并且获得试飞成功,故飞行员应产生于20世纪初;网络是二战后产生的,故本题应选B项。
8. 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使用日益普及,也就带来了机器使用成本的相对下降,故答案选A项。
材料中看不出失业率增加的情况,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机器出口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只是客观交代了不同地区机器使用成本的信息,没有提到机器与落后地区的必然联系,排除D项。
9. C
解析:关税同盟打破了德意志帝国境内的关税壁垒,促进同盟各邦工业发展,有助于德意志的工业革命,C正确;
关税同盟和资本积累无关,排除A;
1871年德国统一,排除B;
D错在“引领”,自由主义思潮首先在英国兴起,排除。
10. B
解析:题干所示为在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的改革,故B项正确;
A、D项“男女之间实现了权利平等”“下层人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不符合史实和题干主旨;
C项中“广泛”程度不准确。
11. D
解析:金属、染料及棉花属于原料,是工业化发展所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产品的需求随之转变,D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进口的内容以香料等传统东方商品为主,排除A;
世界市场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当时英国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
中国闭关锁国和英国进口商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C。
12. 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铁路干线网发展迅猛,这主要和当时火车的大量使用有关,说明的是动力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正确;
A属于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13.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组织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优化组合,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大工厂制度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形成;
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企业兼并和行业垄断的出现是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14. 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蒸汽时代英国的技术成果所占比重最大,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大的国家;从电气时代开始,美国的技术成果所占比重最大,英国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美国也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由此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大国兴衰的奥秘,故选D;
总上所述可知ABC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15. 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以来英国技术成果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由占绝对优势到明显劣势。这可说明英国的大国兴衰奥秘,故D正确;
材料数据不能直接体现出国力,故A错误;
材料不是强调文化的作用,故B错误;
材料数据和人类发展方向无关,故C错误。
16. C
解析: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符合题意;
1750年到1865年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尤其是当时出现了工业革命,再加上政府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及积极开拓殖民市场,其经济发展较快,A、B、D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7. B
解析:美国工业总产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跃居世界第一位,据此可以判断①代表的国家为美国;18世纪中后期起,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由此判断②代表的国家是英国;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据此可以判断③代表的国家是荷兰;④代表的国家是西班牙,可知B正确;
①代表的国家为美国,排除A、C;
③代表的国家是荷兰,排除D。
18. D
解析:据材料“工会逐渐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减少了不满的无产者武装推翻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说明工会组织的存在促进了资本主义政府对自身政策的调整,故D选项正确;
“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了工会缓和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故B选项错误;
工会有利于新型企业和劳动组织的产生,故C选项错误。
19. B
解析:由材料可知,煤烟是污染的来源,而当时英国民众并未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反而视其为“有益的物质”,反映了民众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故B项正确;
A项是材料现象;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20. 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谷物法》的规定,就是让谷物维持在一定的价格水平基础之上,这有利于维护土地贵族的经济利益,但是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不利于解决工业化中的国内粮食问题,也会激化当时英国的社会矛盾,同时《谷物法》的颁布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相冲突,故本题选C项;
《谷物法》的颁布是一种贸易保护政策,不能说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也不能说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故排除A、B项;
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不是通过贸易保护实现的,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 (1)原因:①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突出;②经济危机的冲击;③世界大战对英国社会的破坏;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2)英国特点:①通过立法措施解决救济;②采取行政救济和收容相结合的方式;③由济贫逐渐到福利保障;④由教会负责实施(自由救济)到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干预救济);⑤强调保险的作用。
中国特点:①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②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从国家到地方到基层的协同治理);③扶贫探索模式随改革进度变化;④最终确立发展式扶贫(将贫困治理和“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相结合;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
(3)意义:①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②证明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为全球治理贫困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⑤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解析:(1)根据材料“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得出: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突出;根据“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根据“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得出:经济危机和二战的影响。
(2)英国特点:根据“英国颁布《济贫法》”“1946 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得出:通过立法措施解决救济;根据“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得出:由济贫逐渐到福利保障;根据“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得出:采取行政救济和收容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材料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教会负责实施(自由救济)到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干预救济),强调保险的作用。
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中“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得出: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根据“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得出:扶贫探索模式随改革进度变化;最终确立发展式扶贫;
(3)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意义从体现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全球治理提供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
22. (1)人口因安定而迅速增加将成为社会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土地、房屋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日趋紧张;土地兼并会加剧因人口问题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解决人口问题有自然和政府调节两种方法。
(2)相同:都认为解决人口问题有自然的因素(疾病和灾害)。不同:洪亮吉强调依靠政府调节和救济的方法:马尔萨斯提出积极抑制(战争和饥饿)和道德抑制(晚婚、独身和节育等)。
原因:经济基础不同(洪-农耕经济;马-工业化生产形成);思想观念不同(洪-儒家民本思想;马-自由主义观念);政治体制不同(洪-大一统中央集权;马-资产阶级有限政府)。
解析:(1)观点:根据材料一中“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因安定而迅速增加将成为社会问题;根据“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土地、房屋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日趋紧张,土地兼并会加剧因人口问题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根据“关于人口问题的调整”“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可知,解决人口问题有自然和政府调节两种方法。
(2)相同:根据材料二中“对人口增长的积极抑制包括以任何方式过早地缩短人的寿命的一切原因,例如不利身体健康的各种职业……一系列常见病和流行病、战争、鼠疫和饥荒”,对比材料一中“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等可知,都认为解决人口问题有自然的因素(疾病和灾害)。不同:根据材料一中“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材料二中“不利身体健康的各种职业,繁重的劳动和长期在露天干活……”“在一定时间内或长久地不结婚,并在独身期间性行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等可知,洪亮吉强调依靠政府调节和救济的方法,马尔萨斯提出积极抑制(战争和饥饿)和道德抑制(晚婚、独身和节育等)。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洪亮吉(1746-1809年),中国著名人口学者”,材料二中“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著名人口学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分析可知,两人所处时代的经济基础不同(洪-农耕经济;马-工业化生产形成)、思想观念不同(洪-儒家民本思想;马-自由主义观念)、政治体制不同(洪-大一统中央集权;马-资产阶级有限政府),导致了两人主张的不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