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新闻阅读与实践
新闻是什么?
戏谑地解答:“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词源分析,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汇集;
专业解释,新闻就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
小结: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在我们这本选修教材中,“新闻”这个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新闻的实质特征,有人概括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是各种新闻载体的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等;
三是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包括简讯、电讯。
蒋薇
2、特征
特征
新闻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真实性、时效性和公开性。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失实是新闻的悲哀
造假是新闻的叛徒
写假新闻的人是历史的罪人
新闻“真实”的相对性。
(1)学生阅读教材P7-9中的有关内容。
(2)新闻“真实”的相对性。
①可能出现“合理的想象”。
②可能出现不同的解读。
真实性首先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准则,反映的是新闻工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诚实负责的职业道德。但是,纯粹的真实、客观是不存在的,真实性就像围绕着客观事实这条横轴上下波动的抛物线一样,只能无限接近于事实的真相,却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实记录。新闻的真实性要受到新闻工作者生活经历、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等的影响,要受到国家、媒体意志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我们往往看到,虽然不同媒体都标榜客观、公正、真实,但对同一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也有差别,甚至大相径庭。
对于同一事件,要依各媒体的特点去选稿。各种媒体由于分工不同、任务不同、读者对象不同,选择稿件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各媒体应有自己选择稿件的特点。例如有一年,北京市一中学生落水,解放军和工人协助破冰奋勇抢救学生的事迹。当时北京的不同媒体对此事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报道:
《北京日报》着眼于社会风气的转变,突出拥军、学军的特点去选择稿件。《北京日报》的通讯《一个学生落水之后》,着力展示了解放军破冰的坚强毅力与舍生救人的高尚品德。
《解放军报》的选稿特点,是多做得民心的事,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中国青年报》的选稿侧重于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该报道通过解放军和工人共同抢救学生落水的典型事例,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理想。
从以上三家报纸选稿可以看出,尽管属于同一事件,但是不同类型的报纸,各有自己的鲜明的选稿个性,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自己的读者,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
?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能够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要做“主动的受众”,而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即要培养自己独立的评判、接收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
(2)新闻的时效性:
简单地说,就是新和快;要是新近发生的或发现的,而且报道的速度要快。
上午的头版,就是下午的末版;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时效性的重要意义—911事件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核心
2001年9月11日(美国时间8:45分)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
这是一个突发的重大的新闻事件,香港凤凰卫视在事件发生五分钟后,就做出了直播报道,是世界上最先做出报道的新闻媒体之一,为华人媒体在世界面前赢得了尊严。
(3)新闻的公开性。
1、新闻必须经过新闻媒介传播。
第一,新闻的本质是获得最大限度的传播。新闻是以满足社会全体公众的需求为目的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社会知道,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
第二,在现代社会中,任何重大的新闻不可能不经过新闻媒介报道。
我们常见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有四种: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报道手段和形式,与此相适应,新闻的写作也有不同的特色。
2、新闻传播的载体
二、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5W+H
人物:(Who,
谁 )
时间:(When,
何时)
地点:(Where,何地)
事件:
(
What,
何事)
原因:(Why,
为何)
影响:(How,
结果如何)
1、新闻都是按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吗?——新闻的不同结构方式
三、新闻结构
(1)时间顺序式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刘胡兰慷慨就义》
明确:《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
(2)“倒金字塔”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鲍威尔宣布辞职》
明确:《鲍威尔宣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下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这个要素。
剑桥校长:接受中国高考成绩不是“抢生源”
“剑桥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一事近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3月25日,剑桥大学官微发表声明称: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并不是剑桥新闻,已执行数年。
3月24日,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图普在北大发表《焦虑时代的全球大学》的主题演讲,现场,他还就剑桥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作出回应。
“我们之所以接受高考的结果,是因为我们希望使用尽可能多的信息来衡量剑桥大学的申请者,但高考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的参考指标。”
斯蒂芬·图谱表示。
2、新闻为什么要“打破顺序”?
新闻要求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流水账似地报道所有的新闻要素,而是强调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边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思考:下面是一篇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新闻稿,从尾部删起,看看如果逐段去掉后面的段落,是否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见教材P17中的“思考与探究”二)
明确:“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
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
牛刀小试
就今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公开示范课,写一篇报道。
四、如何提取要素?
例题:根据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追逃专项斗争中,采取“网上作战”等高科技手段和对在逃人员的分级督捕,自7月1日至8月2日,将211名在京作案后的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据介绍,按照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的部署,北京市公安局自5月份开始对全市1991年以来的负案、批捕、扣押的在逃犯、嫌疑人和从监管等场所逃脱的犯罪人和罪犯,进行全面的调查,将查出的1000余名在逃人员的情况全部输入计算机上网,并与公安部联网。
为加强追逃专项斗争的力度,北京市公检法机关于8月2日发出通告,限令在逃人员,主动投案自首。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过程:
结果:
原因:
方法(手段):
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追逃专项斗争中,采取“网上作战”等高科技手段和对在逃人员的分级督捕,自7月1日至8月2日,将211名在京作案后的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答案:7月份北京公安采取“网上作战”分级督捕等措施缉拿逃犯211名。(“网上作战”分级督捕,北京公安7月份缉捕逃犯211名。)
五、链接高考—语言表达
1.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连标点在内不超过30个书写格)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剧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都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明确:京剧是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演变而成的。或:徽剧经过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而演变成了京剧。
2.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明确:汪松教授荣获爱丁堡科学奖。
3.根据下段文字的内容给“沙尘暴”下定义。
?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明确: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字)
?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
明确: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或:做人要心胸豁达,不要心存猜忌。)
5.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字)
?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幅木制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武腰饰的两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油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据传,这幅“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是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为失火而烧毁。画有关人的门板是屋子里唯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踞今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明确:东方的《蒙娜丽莎》、“木美
人”之谜等。
六、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作业
预习思考:
新闻报道什么?怎么报道?
——了解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