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学案(答案不全)

文档属性

名称 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学案(答案不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4-13 07: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以青蛙为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提高观察能力、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两栖动物产卵量大的原因及两栖动物的进化地位,进一步树立进化与适应观。
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能理性参与有关话题的讨论。
【课前预习任务】
阅读教材(人教版)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思考两个问题:(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课上学习任务】
对照教材圈画重点,将笔记整理在笔记本上:
一、两栖动物生殖发育基本特征
1.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2.发育方式:变态发育
二、两栖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
1.水质污染
2.栖息地被破坏
3.人为的捕杀和贸易
4.蛙壶菌感染
【课后作业】
1. 青蛙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的主要原因是( )
A.体温不恒定 B.变态发育
C.皮肤辅助呼吸 D.生殖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
2. 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雌蛙与雄蛙抱对的生物学意义是( )
A.一起选择适宜产卵的场所
B.保护雌蛙排出的受精卵
C.为受精卵的孵化提供适宜的温度
D.同时排卵排精,提高受精率
3.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最后变成蛙才找到自己的妈妈,蛙的这种发育方式是( )
A.不完全变态 B.完全变态 C.变态发育 D.不变态发育
4.大鲵是现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下列关于大鲵的生殖发育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B.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C.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D.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5.如图是青蛙的发育过程:
(1)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图中[_____]_____(填序号)。
A.受精卵 B.卵细胞
C.蝌蚪 D.精子细胞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中进行。青蛙进行_____(填“体内”或“体外”)受精。
(3)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②]_____、[③]幼蛙和[④]_____四个时期。青蛙的发育过程属于_____发育。
(4)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呼吸器官也发生着变化,图中的[②]是用_____进行呼吸,[④]主要用_____进行呼吸,_____辅助呼吸。
6.农药常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一旦进入水体后,会对水中生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科研人员以黑斑蛙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几种农药对其受精卵或胚胎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
①选取三种常用农药,分别用清水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②每个培养皿中放入黑斑蛙受精卵 30 粒,并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农药溶液。
③观察并记录受精卵或胚胎的死亡率。
药品名称——使它隆
药剂浓度( mg / L)
2. 8
2. 9
3. 1
3. 2
3. 5
受精卵或胚胎死亡率(%)
14
28
50
73
77
药品名称——多效唑
药剂浓度( mg / L)
23
30
38
45
52
受精卵或胚胎死亡率(%)
29
43
50
63
73
药品名称——多菌灵
药剂浓度( mg / L)
145
162
175
187
200
受精卵或胚胎死亡率(%)
31
37
50
67
77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黑斑蛙是_____动物,它的幼体用_____呼吸,在水中发育;成蛙用_____呼吸,但该结构简单,不发达,所以需要皮肤辅助呼吸。黑斑蛙幼体与成体差异较大,这种发育方式属于 。黑斑蛙产卵、受精以及幼体发育都离不开水,水质对其受精卵和胚胎发育影响很大。
(2)上述实验中应另设一个对照组,其培养皿中放入_____粒黑斑蛙受精卵和等量的_____。需要将实验组和对照组都置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这样做是为了控制__ 。
(3)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每一种农药溶液中,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黑斑蛙的受精卵或胚胎的死亡率都_____。科研工作者常用半数致死量(死亡率为 50% 时的农药剂量或浓度)来衡量药物的毒性,则上述三种农药中对受精卵或胚胎毒性最大的是____ _。
(4)据调查,几种农药要求使用的安全浓度均低于实验中的最低浓度。为了保护水生生物及其生活环境,请你为防治农业害虫提出一条建议___ 。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5、(1)① A (2)水 体外 (3) 蝌蚪 成蛙 变态
(4)鳃 肺 皮肤
6、(1)两栖 鳃 肺 变态发育 (2)30 清水 单一变量
(3)升高 使它隆 (4)控制农药使用或保持其安全浓度、进行生物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