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最后一次讲演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最后一次讲演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2 18: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最后一次讲演


级(下)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课文的内容,
3、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4、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种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他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作者简介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被杀害。
李公朴
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按照外在形式有四种形式
:
1、照读式,2、背诵式,3、提纲式,4、即兴式;
按照表达形式有四种形式:1、叙事型,2、说理型,3、抒情型。
演讲
1.尽量使用听众懂得但又与众不同的词语以引起共鸣;
2.尽量使用排比句和循环句以达到强调作用;
3.尽量使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以突出重点;
4.要讲究思维的逻辑性以使自己的见解观点得到的认同;
5.要有发生各种偶然因素的预案以免临场措手不及;
6.要设计恰到好处的现场反问与互动以达到演讲效果的最大化;
7.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和一个好结尾以抓住听众;
8.要用专用纸张作为手稿,并反复熟悉以让自己充满信心。
演讲词的几点要求:
1.针对性
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性质的演讲内容。
2.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要鲜明。
3.条理性
条理清晰、分明而不混乱,听众能听清、听懂。
4.风格性
鲜明而适当的感彩,雅俗共赏而非一味迎合。
演讲应该注意的
重要字音
卑bēi劣liè
污wū蔑miè
屠tú杀shā
恐kǒng怖
召zhào开
离间jiàn
卑鄙bǐ
蛮mán横hèng
赋fù予yǔ
捶chuí击
重要词语
晓得xiǎo
de知晓;了解。
卑劣bēi
liè卑鄙恶劣。
无耻wú
chǐ不知耻辱;不要脸。
毒手dú
shǒu用以杀害人的不人道的、狠毒的方法、手段。
污蔑wū
miè捏造假象败坏别人的名誉。
屠杀tú
shā血腥、野蛮地大批残杀;宰杀。
悲愤bēi
fèn悲痛愤。
捶击chuí
jī用重物猛力敲打。
恐怖kǒng
bù(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
势力shì
l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
毁灭huǐ
miè?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bēi
bǐ(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蛮横mán
hèng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予

yǔ交给重任,使命等。
光明正大guāng
míng
zhèng
dà原指明白不偏邪。
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tiǎo


jiàn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作者情感
爱憎强烈
观点鲜明
表达鲜明观点
揭示本质规律
鼓舞人民斗志
敌人:卑劣
无耻
人民:光荣
骄傲
敌人:虚弱
必败
人民:强大
必胜
敌人:终将毁灭
人民:发扬传统
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
仔细阅读课文
1.默读第一段体会文中“写写”“说说”“打”“杀”与“偷偷摸摸”这几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写写”“说说”叠词的运用,表明李先生只是做了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并没有做错什么,“打”“杀”写出了敌人的凶残,二者形成了轻重程度上的鲜明对比。“偷偷摸摸”是个贬义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这一些列词语表达了作者对敌人暗杀行径的强烈愤怒和憎恶之情,读来令人感到慷慨激、昂义愤填膺。
2、题为“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意义?
表明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最后的一次讲演,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阅读第二段,作者连用三个“无耻”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无比愤怒之情。同时用“无耻”反衬李先生的“光荣”,体现出演讲者的爱憎分明,很有现场感染力。
4、体会第五段第一句话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敌人的本质是虚弱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实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因此,杀害一个李公朴是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5、第五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的赞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6、④、⑤段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分别指谁?不断变化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他们”“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作者用不断变化的人称表达不同的情感,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了很好地配合作用,鲜明的表达出作者爱憎和立场。
揭露时,用“他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斥责时,用“你们”,表现讲演者对敌人毫无畏惧的感情;鼓舞与号召时,用“我们”,表达了讲演者与群众的团结战斗、亲密无间的感情。
7、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
②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杀,只会偷偷摸摸的暗杀。
③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
8、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①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
②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③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9、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10、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11、
文章结尾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抒情。既是对李先生的高度赞扬,也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学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罪行。
第二部分(4——5)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痛斥敌人
赞扬
鼓舞
立场坚定
爱憎分明
最后一次讲演
最卑劣
最无耻
虚弱本质
李公朴先生
昆明人民
昆明人民发扬传统
决心随时为正义献身
艺术特点
1.语言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
叹句、反问句的使用,给讲演增加了强烈的表达效果,感叹句在文中用得最多,如“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无耻啊!无耻啊!”等等,又如第四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运用反问句,指出了特务们将面对的可耻下场,表达了强烈的憎恨感情。感叹句和反问句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控诉的愤怒,讽刺的辛辣,对李先生的赞扬,对人民力量的歌颂,对光明前途的展望,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有强烈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讲演者把不同的人物进行鲜明的对比,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感彩,从而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在第二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无耻”衬托李先生的“光荣”,又以李先生的“光荣”反衬反动派的“无耻”,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
3.运用口语及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情。
运用口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充分发挥语调抑扬顿挫的特点,可以用平实简洁的通俗语句收到斩钉截铁的效果。如第一段“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为什么要打杀……”,第二段“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这些句子都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敌人的愤慨、痛恨之情。?
文章主旨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