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有机物的常识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1 有机物的常识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12 15:3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第九章有机物的常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类比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比推理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②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③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所以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④燃烧需要氧气,所以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都是燃烧反应
A.3个 B.2个 C.1个 D.0个
2.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
A.酸溶液的酸碱度pH<7,所以pH<7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B.H2点燃前需验纯,所以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需验纯
C.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都是有机物
3.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4.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实例
解释
A
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就不同
B
石墨能导电
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
C
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时示数变大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D
真金不怕火炼
即使在高温下金也不易熔化
A.A B.B C.C D.D
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
B.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C.原子或分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或分子
D.某物质经分解反应后有二氧化硫生成,所以该物质一定含有硫、氧元素
6.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有机化合物中都含碳元素,故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酸性溶液的pH值都小于7,故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的特点,故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7.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面的观点正确的是(  )
A.含碳的化合物一定都是有机物
B.MnO2是催化剂,可以加快所有反应的速率
C.由于分子组成和结构的不同,所以CO与CO2的性质不同
D.酸雨是指pH<7的雨水
8.实验小组在密闭容器中用CO2和湿度两种传感器探究乙醇燃烧的产物。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曲线说明乙醇燃烧有水产生
B.根据图1,可推理得出乙醇中含有氢元素
C.图2曲线说明乙醇燃烧有CO2产生
D.根据图2,可推理得出乙醇中含有碳和氧元素
9.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要严格防控,科学消毒。下表是酒精的相关数据:
物质
爆炸限度%(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闪点(℃)
着火点
酒精
3﹣19
12.8(医用酒精为22)
423℃
资料:闪点指的是挥发性物质所挥发的气体与火源接触下会闪出火花的最低温度。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时,应避免火源
B.在家里,最好采用擦拭医用酒精的方式对桌面、文具等物品进行消毒
C.酒精挥发时,分子间间隔不变
D.由表中数据可知,引燃酒精时不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10.“化学链燃烧”技术是目前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氧化镍(NiO)作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过程如图所示,相比直接燃烧甲烷,对该技术的评价错误的是(  )
A.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没有和氧气直接接触,减少爆炸风险
C.消耗等质量甲烷,参加反应氧气较少
D.有利于分离和回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
11.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是C、CH4、CO三种物质转化为CO2的转化关系,①C→CO2;②CH4→CO2;③CO→CO2,对它们的比较归纳正确的是(  )
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
B.三种转化的过程中都放出热量
C.三种物质都只能跟氧气反应才能转化为二氧化碳
D.三种物质都可以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
12.消毒酒精已成为我们日常自我防护、消毒的常备试剂,下列关于消毒酒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向空气中喷洒大量酒精进行消毒,存在安全隐患
B.储存酒精的容器必须密封,要避光存放于阴凉处
C.有效灭活病毒原理主要是使病毒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生活中选用95%的酒精消毒效果会更好
13.车用乙醇汽油是将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汽车燃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使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D.乙醇俗称酒精,实验室作为酒精灯的燃料
14.2019年岁末爆发的武汉新冠肺炎,让人们再次认识医用酒精是病毒的“克星”。下列关于酒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医用酒精属于溶液
B.医学上常用75度的酒精作消毒剂
C.医用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D.乙醇是有机高分子物质
15.“柴、米、油、盐、醋”是厨房常备用品,其主要成分属于无机化合物的是(  )
A.醋(醋酸) B.米(淀粉) C.油(脂肪) D.盐(氯化钠)
1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C.化学变化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17.下列物质中属于无机化合物的是(  )
A.乙醇 B.红磷 C.塑料 D.硫酸铜
1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发光发热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
B.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中一定有酸参加
C.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19.下列属于有机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蔗糖 D.氯化钾
20.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丝绸 B.中草药 C.茶叶 D.陶瓷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信息:家用罐装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丁烷(C4H10)、丙烯(C3H6)和丁烯(C4H8)等,象这类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烃。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烃类的是(填字母代号)   。
A.CH4 B.C2H5OH C.CH3COOH D.C6H12O6
(2)结合你所学知识,写出烃类中乙烷的化学式   。
22.“共享单车”是指在公共场所提供共享服务的自行车,由于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1)采用钛合金车架的“共享单车”质量轻便,承重强度高。如图为钛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x=   ;
(2)采用实体轮胎的“共享单车”可有效防止爆胎。而普通自行车夏天易爆胎,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夏天易爆胎”的原因   ;
(3)扫描二维码可以租用“共享单车”,PVC[化学式为(C2H3Cl)n]可以用于二维码的制作材料。PVC属于
   化合物(选填有机小分子或有机高分子)。
23.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其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乙醇作为一种常用的燃料,其俗名是   。
24.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做好消毒至关重要,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
( 1 ) 某发热病人在家中用25%~50%的酒精溶液进行物理退热,其原理是   。
(2)75%的酒精溶液中溶剂是   ,在配制75%酒精溶液时发现75mL的酒精和25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100mL,其原因是   。
(3)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   ,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5.以下列举的是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某些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乌鲁木齐新客运站的建成加快了“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其中建设中使用大量的不锈钢,不锈钢与纯铁相比硬度较大的是   ;列车车身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与   接触而生锈,火车座椅上布料主要成分为涤纶,涤纶属于   (选填“有机物”、“无机物”)。
(2)植物的生长离不开肥料,其中Ca(H2PO4)2属于   肥。
(3)近年我国多地已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以下垃圾属于有害垃圾的是   。
A.旧报纸
B.废电池
C.水果皮
D.废铜线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6.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能够破坏新型冠状病毒的脂质包膜分子并使其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病毒。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乙醇展开了项目化探究。
项目一:探究乙醇的物理性质
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3滴红墨水,再缓慢加入2mL乙醇,观察到的现象是   。振荡试管,静置,观察到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中红墨水的作用是   。
项目二:了解乙醇汽油
在汽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即为乙醇汽油。乙醇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欲检验其燃烧生成的一种产物,实验方案是   ,为保证乙醇汽油充分燃烧,请利用所学知识提出一条建议   。
项目三:科学使用乙醇
物质
爆炸极限(%)
(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闪点(℃)
(挥发出的气体与火源闪出或火花的最低温度)
乙醇
3~19
12.8
乙醇使用不当容易爆炸,其原因是   ,因此使用乙醇的一条注意事项是   。在家里,使用乙醇对物品消毒的正确方式是   (填“擦拭”或“喷洒”)。
27.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C15H22O5).青蒿素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它对热不稳定,容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请结合短文的信息及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含不含碳元素的角度分析,青蒿素和乙醇都属于   .
(2)请写出青蒿素的一种物理性质   ,青蒿素药品应该   保存.
(3)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常用溶剂.还可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的燃料,请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为使乙醇等燃料充分燃烧应考虑的因素是:燃烧时要   ,其充分燃烧的意义在于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8.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L甲烷恰好能在2L氧气完全燃烧,生成1L的二氧化碳(CO2)和一定量的液态水。
(1)甲烷燃烧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   (“是”或“否”)氧化反应。
(2)在标准状况下,假设每22.4L的任何气体,含有气体微粒数目为NA个,则44.8L甲烷气体中含有的微粒数目是   个;
(3)若1m3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则必须有   m3的空气才能将甲烷反应完,这些空气中包含的微粒数目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整数)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第九章有机物的常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类比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比推理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②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③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所以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④燃烧需要氧气,所以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都是燃烧反应
A.3个 B.2个 C.1个 D.0个
【分析】①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②根据有机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③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④根据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有两种考虑。
【解答】解:①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故选项推理错误。
②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都属于无机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③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所以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④燃烧需要氧气,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反应,例如钢铁生锈,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2.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
A.酸溶液的酸碱度pH<7,所以pH<7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B.H2点燃前需验纯,所以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需验纯
C.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都是有机物
【分析】A、根据酸性溶液和酸溶液的关系考虑;
B、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检验纯度;
C、根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反应;
D、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A、酸溶液的酸碱度pH<7,pH<7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故A错误;
B、H2点燃前需验纯,所以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需验纯,故B正确;
C、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不是酸和碱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C错误;
D、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有机物,例如二氧化碳属于无机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概念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3.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液的特征来分析;
C.根据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
【解答】解:A.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一氧化碳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作为无机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故选项推理正确。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选项推理错误。
D.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氖原子和水分中都含10个质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4.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实例
解释
A
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就不同
B
石墨能导电
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
C
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时示数变大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D
真金不怕火炼
即使在高温下金也不易熔化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来分析;
B.根据石墨的结构与性质来分析;
C.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金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构成有机物分子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表现出的性质不同,因此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石墨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石墨具有导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所以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时示数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即使在高温下金也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真金不怕火炼,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解题时根据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来分析即可。
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
B.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C.原子或分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或分子
D.某物质经分解反应后有二氧化硫生成,所以该物质一定含有硫、氧元素
【分析】A、根据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考虑;
B、根据有机物的判断方法考虑;
C、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或分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
【解答】解:A、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能是显酸性的物质,故A错;
B、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属于无机化合物,故B错;
C、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或分子,例如中子不带电,故C错;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因为某物质经分解反应后有二氧化硫生成,所以该物质一定含有硫、氧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有机物的定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6.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有机化合物中都含碳元素,故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酸性溶液的pH值都小于7,故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的特点,故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分析】A.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来分析;
B.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D.根据平衡力的判断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物体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如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是不能产生声音的,选项说法错误;
B.有机化合物中都含碳元素,但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如二氧化碳、碳酸钠等属于无机物,选项说法错误;
C.酸性溶液的pH值都小于7,故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显酸性,选项说法正确;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一定是平衡力,还需要看是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类推法的应用,学生应能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7.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面的观点正确的是(  )
A.含碳的化合物一定都是有机物
B.MnO2是催化剂,可以加快所有反应的速率
C.由于分子组成和结构的不同,所以CO与CO2的性质不同
D.酸雨是指pH<7的雨水
【分析】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
B、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有机物,如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MnO2不是专作催化剂的,不能加快所有反应的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于分子组成和结构的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所以CO与CO2的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为5.6,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有机物的特征、分子的基本性质、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实验小组在密闭容器中用CO2和湿度两种传感器探究乙醇燃烧的产物。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曲线说明乙醇燃烧有水产生
B.根据图1,可推理得出乙醇中含有氢元素
C.图2曲线说明乙醇燃烧有CO2产生
D.根据图2,可推理得出乙醇中含有碳和氧元素
【分析】A、根据图1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2曲线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1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增大,说明乙醇燃烧有水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可推理得出乙醇中含有氢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2曲线,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说明乙醇燃烧有CO2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D、CO2中含有碳、氧两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乙醇中一定含有碳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图示的含义、掌握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要严格防控,科学消毒。下表是酒精的相关数据:
物质
爆炸限度%(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闪点(℃)
着火点
酒精
3﹣19
12.8(医用酒精为22)
423℃
资料:闪点指的是挥发性物质所挥发的气体与火源接触下会闪出火花的最低温度。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时,应避免火源
B.在家里,最好采用擦拭医用酒精的方式对桌面、文具等物品进行消毒
C.酒精挥发时,分子间间隔不变
D.由表中数据可知,引燃酒精时不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分析】A、根据酒精的可燃性考虑;
B、根据酒精可燃不能用喷洒的方法考虑;
C、根据分子的特点考虑;
D、根据闪点考虑。
【解答】解:A、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时,应避免火源,故A说法合理;
B、酒精可燃不能用喷洒的方法,所以在家里,最好采用擦拭医用酒精的方式对桌面、文具等物品进行消毒,故B说法合理;
C、酒精挥发时,分子间间隔变大,故C说法不合理;
D、由图示可知酒精的闪点是12.8,所以引燃酒精时不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故D说法合理。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酒精的性质,分子的特点,知道从题干中获得有用信息。
10.“化学链燃烧”技术是目前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氧化镍(NiO)作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过程如图所示,相比直接燃烧甲烷,对该技术的评价错误的是(  )
A.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没有和氧气直接接触,减少爆炸风险
C.消耗等质量甲烷,参加反应氧气较少
D.有利于分离和回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
【分析】A.根据降温冷却后水变成液体进行分析;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中混有一定空气有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C.根据甲烷一定消耗的氧气一定进行分析;
D.根据降温冷却后水变成液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反应生成的气体冷却后,水变成液体,剩下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可以回收利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和甲烷没有直接接触,没有形成混合气体不会发生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消耗等质量甲烷,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也不变,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生成的气体冷却后,水变成液体,剩下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有利于分离和回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注意题干信息的理解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11.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是C、CH4、CO三种物质转化为CO2的转化关系,①C→CO2;②CH4→CO2;③CO→CO2,对它们的比较归纳正确的是(  )
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
B.三种转化的过程中都放出热量
C.三种物质都只能跟氧气反应才能转化为二氧化碳
D.三种物质都可以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
【分析】C、CH4、CO三种物质转化为CO2的转化关系,①C→CO2;②CH4→CO2;③CO→CO2中,转化的过程中都放出热量、三种物质都可以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
【解答】解: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错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①C→CO2;②CH4→CO2;③CO→CO2中,如果C和CO做还原剂得到二氧化碳,不是放热反应;故选项错误;
C、三种物质都只能跟氧气反应才能转化为二氧化碳错误,如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D、三种物质都可以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C、CH4、CO的性质,转化为二氧化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
12.消毒酒精已成为我们日常自我防护、消毒的常备试剂,下列关于消毒酒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向空气中喷洒大量酒精进行消毒,存在安全隐患
B.储存酒精的容器必须密封,要避光存放于阴凉处
C.有效灭活病毒原理主要是使病毒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生活中选用95%的酒精消毒效果会更好
【分析】A、根据酒精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酒精易挥发,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酒精杀灭细菌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医用消毒酒精的浓度,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于酒精具有可燃性,遇明火容易发生燃烧,向空气中喷洒大量酒精进行消毒,存在安全隐患,故选项说法正确。
B、酒精易挥发,储存酒精的容器必须密封,要避光存放于阴凉处,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有效灭活病毒原理主要是酒精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病毒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酒精浓度越高,蛋白质凝固作用越强。95%的酒精能将细菌表面包膜的蛋白质迅速凝固,并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酒精进入细菌体内,因而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待到适当时机,薄膜内的细胞可能将薄膜冲破而重新复活。如果酒精浓度低于70%,虽可进入细菌体内,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只有70%﹣75%的酒精即能顺利地进入到细菌体内,又能有效地将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酒精具有可燃性、挥发性、医用消毒酒精的浓度为75%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车用乙醇汽油是将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汽车燃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使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D.乙醇俗称酒精,实验室作为酒精灯的燃料
【分析】A、乙醇汽油是由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混合物;
B、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油的使用;
C、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D、根据乙醇的可燃性分析。
【解答】解:A、乙醇汽油是由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混合物,故A错误;
B、使用乙醇汽油,减少了汽油的使用,也就减少了石油资源的消耗,故B正确;
C、乙醇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推广乙醇汽油可以适度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故C正确;
D、乙醇俗称酒精,具有可燃性,实验室作为酒精灯的燃料,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乙醇汽油的组成与优点,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完成。
14.2019年岁末爆发的武汉新冠肺炎,让人们再次认识医用酒精是病毒的“克星”。下列关于酒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医用酒精属于溶液
B.医学上常用75度的酒精作消毒剂
C.医用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D.乙醇是有机高分子物质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
B、根据消酒精的含量考虑;
C、根据医用酒精中溶质考虑;
D、根据有机高分子的特点考虑。
【解答】解:A、医用酒精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说法正确;
B、医学上常用75%的酒精作消毒剂,即75度的酒精,故B说法正确;
C、医用酒精中75%的是乙醇,25%是水,所以医用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故C说法正确;
D、有机高分子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在几万、几十万等的有机物,酒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6,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医用酒精的组成,有机高分子的特点。
15.“柴、米、油、盐、醋”是厨房常备用品,其主要成分属于无机化合物的是(  )
A.醋(醋酸) B.米(淀粉) C.油(脂肪) D.盐(氯化钠)
【分析】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无机化合物是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是无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醋酸中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B、淀粉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脂肪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判别,抓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C.化学变化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分析】A、根据单质的定义考虑;B、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考虑;C、只要是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根据有机物的判断方法考虑。
【解答】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说法正确;
B、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所以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故B说法正确;
C、只要是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C说法正确;
D、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不属于有机物),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单质、化合反应的特点,化学变化的实质和有机物的判断方法。
17.下列物质中属于无机化合物的是(  )
A.乙醇 B.红磷 C.塑料 D.硫酸铜
【分析】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B、红磷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属于无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塑料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D、硫酸铜中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发光发热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
B.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中一定有酸参加
C.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分析】A、根据灯泡发光放热考虑;
B、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考虑;
C、根据有机物的判断方法考虑;
D、根据氧化反应的特点考虑。
【解答】解:A、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都没有酸参加,故B错;
C、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属于无机物,故C错;
D、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化学反应的特点,熟悉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知道有机物、氧化反应的特点。
19.下列属于有机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蔗糖 D.氯化钾
【分析】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气属于单质,不含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B、水中不含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C、蔗糖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D、氯化钾中不含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判别,抓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丝绸 B.中草药 C.茶叶 D.陶瓷
【分析】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丝绸的主要成分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B、中草药的主要成分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C、茶叶中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D、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判别,抓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信息:家用罐装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丁烷(C4H10)、丙烯(C3H6)和丁烯(C4H8)等,象这类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烃。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烃类的是(填字母代号) A 。
A.CH4 B.C2H5OH C.CH3COOH D.C6H12O6
(2)结合你所学知识,写出烃类中乙烷的化学式 C2H6 。
【分析】(1)根据元素的组成判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烃;
(2)根据甲烷(CH4)、丙烷(C3H8)、丁烷(C4H10)的化学式可以判断出氢原子个数是碳原子个数的2倍加2即可写出乙烷的化学式。
【解答】解:(1)只含C、H元素的有机化合物的烃,属于烃的是CH4;
故答案为:A;
(2)由甲烷(CH4)、丙烷(C3H8)、丁烷(C4H10),可以得出烷烃化学式为CnH2n+2,所以乙烷的化学式为:C2H6;
故答案为:C2H6。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2.“共享单车”是指在公共场所提供共享服务的自行车,由于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1)采用钛合金车架的“共享单车”质量轻便,承重强度高。如图为钛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x= 10 ;
(2)采用实体轮胎的“共享单车”可有效防止爆胎。而普通自行车夏天易爆胎,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夏天易爆胎”的原因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 ;
(3)扫描二维码可以租用“共享单车”,PVC[化学式为(C2H3Cl)n]可以用于二维码的制作材料。PVC属于
 有机高分子 化合物(选填有机小分子或有机高分子)。
【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来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2+8+x+2=22,x=10;故填:10;
(2)夏天,温度升高,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间隔变大,故夏天易爆胎;故填: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
(3)PVC[化学式为(C2H3Cl)n]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所以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填:有机高分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的结构、分子的性质、材料的分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CH4 (填化学式)。其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一氧化碳 。乙醇作为一种常用的燃料,其俗名是 酒精 。
【分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其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
乙醇作为一种常用的燃料,其俗名是酒精。
【解答】解: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其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
乙醇作为一种常用的燃料,其俗名是酒精。
故填:CH4;CH4+2O2CO2+2H2O;一氧化碳;酒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做好消毒至关重要,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
( 1 ) 某发热病人在家中用25%~50%的酒精溶液进行物理退热,其原理是 酒精挥发需要吸收热量,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 。
(2)75%的酒精溶液中溶剂是 水 ,在配制75%酒精溶液时发现75mL的酒精和25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100mL,其原因是 分子之间有间隔 。
(3)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 给可燃物提供温度,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2H6O+3O22CO2+3H2O 。
【分析】(1)根据酒精挥发需要吸收热量考虑;
(2)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和分子的性质考虑;
(3)根据燃烧的条件和方程式书写方法考虑。
【解答】解:(1)酒精挥发需要吸收热量,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
(2)75%的酒精溶液中溶剂是水,溶质是酒精;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75mL的酒精和25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100mL;
(3)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给可燃物提供温度,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方程式是:C2H6O+3O22CO2+3H2O;
故答案为:(1)酒精挥发需要吸收热量,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2)水;分子之间有间隔;(3)给可燃物提供温度,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C2H6O+3O22CO2+3H2O。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溶质、溶剂的判断,方程式的书写,灭火方法。
25.以下列举的是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某些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乌鲁木齐新客运站的建成加快了“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其中建设中使用大量的不锈钢,不锈钢与纯铁相比硬度较大的是 不锈钢 ;列车车身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与 氧气和水 接触而生锈,火车座椅上布料主要成分为涤纶,涤纶属于 有机物 (选填“有机物”、“无机物”)。
(2)植物的生长离不开肥料,其中Ca(H2PO4)2属于 磷 肥。
(3)近年我国多地已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以下垃圾属于有害垃圾的是 B 。
A.旧报纸
B.废电池
C.水果皮
D.废铜线
【分析】(1)根据合金的特点、防锈的措施、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2)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3)根据垃圾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1)不锈钢是一种铁合金,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硬度,所以不锈钢的硬度大于纯铁的硬度;列车车身表面喷漆可以隔绝铁与氧气和水的接触,达到防锈的目的;涤纶是一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填:不锈钢;氧气和水;有机物;
(2)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填:磷;
(3)A.旧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
B.废电池属于有害垃圾;
C.水果皮属于厨余垃圾;
D.废铜线属于可回收垃圾。
故填: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合金的性质、防锈的措施、化肥的分类、有机物与有机物的区别以及垃圾的分类等是解题的关键,难度较小。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6.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能够破坏新型冠状病毒的脂质包膜分子并使其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病毒。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乙醇展开了项目化探究。
项目一:探究乙醇的物理性质
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3滴红墨水,再缓慢加入2mL乙醇,观察到的现象是 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红色 。振荡试管,静置,观察到 液体不分层,全部为红色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乙醇能溶于水 。实验中红墨水的作用是 显色,便于观察变化 。
项目二:了解乙醇汽油
在汽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即为乙醇汽油。乙醇属于 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2H5OH+3O22CO2+3H2O 。欲检验其燃烧生成的一种产物,实验方案是 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乙醇燃烧的火焰上方,若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乙醇燃烧有水生成(或将一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乙醇燃烧的火焰上方,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乙醇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为保证乙醇汽油充分燃烧,请利用所学知识提出一条建议 增大乙醇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项目三:科学使用乙醇
物质
爆炸极限(%)
(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闪点(℃)
(挥发出的气体与火源闪出或火花的最低温度)
乙醇
3~19
12.8
乙醇使用不当容易爆炸,其原因是 乙醇闪点为12.8℃,遇到明火容易点燃,引发火灾,而当乙醇挥发到空气中,占空气体积分数达到3%﹣19%之间,就可以发生爆炸 ,因此使用乙醇的一条注意事项是 远离火源 。在家里,使用乙醇对物品消毒的正确方式是 擦拭 (填“擦拭”或“喷洒”)。
【分析】项目一:根据红墨水溶于水显红色以及乙醇的密度比水小,乙醇能溶于水进行解答;
项目二:根据能源的分类、乙醇燃烧的原理、物质的性质与检验方法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项目三:根据医用酒精的闪点、爆炸极限回答此题。
【解答】解:项目一: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3滴红墨水,再缓慢加入2mL乙醇,观察到的现象是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红色;振荡试管,静置,观察到液体不分层,全部为红色。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乙醇能溶于水。实验中红墨水的作用是显色,便于观察变化;故答案为: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红色;液体不分层,全部为红色;乙醇能溶于水;显色,便于观察变化;
项目二:乙醇可以通过粮食或农作物秸秆发酵的方法来制取,所以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乙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所以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乙醇燃烧的火焰上方,若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乙醇燃烧有水生成;或将一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乙醇燃烧的火焰上方,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乙醇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为保证乙醇汽油充分燃烧,可以增大乙醇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答案为:可再生;C2H5OH+3O22CO2+3H2O;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乙醇燃烧的火焰上方,若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乙醇燃烧有水生成(或将一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乙醇燃烧的火焰上方,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乙醇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增大乙醇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项目三: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乙醇的闪点很低,遇到明火就会点燃,造成火灾,挥发到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则会引起爆炸,危险较大;因此使用乙醇要远离火源,喷洒医用酒精会容易使酒精达到爆炸极限,而擦拭可以减少酒精的使用,避免达到爆炸极限,避免发生爆炸;故答案为:乙醇闪点为12.8℃,遇到明火容易点燃,引发火灾,而当乙醇挥发到空气中,占空气体积分数达到3%﹣19%之间,就可以发生爆炸;远离火源;擦拭。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7.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C15H22O5).青蒿素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它对热不稳定,容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请结合短文的信息及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含不含碳元素的角度分析,青蒿素和乙醇都属于 有机物 .
(2)请写出青蒿素的一种物理性质 不溶于水 ,青蒿素药品应该 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保存.
(3)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常用溶剂.还可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的燃料,请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
(4)为使乙醇等燃料充分燃烧应考虑的因素是:燃烧时要 足够多的空气和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其充分燃烧的意义在于 减少有害气体 .
【分析】(1)根据有机物的定义分析;
(2)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根据青蒿素受热易分解进行分析;
(3)根据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4)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燃料的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1)含碳的化合物为有机物,青蒿素和乙醇都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青蒿素不溶于水(或能溶于乙醇或易溶于乙醚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青蒿素受热易分解,所以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3)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4)为使乙醇充分燃烧应考虑的因素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和足够大的接触面积,这样可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及碳粒、尘粒的排放,进而减少浮沉的形成;
故答案为:(1)有机物;
(2)不溶于水;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3)C2H5OH+3O22CO2+3H2O;
(4)足够多的空气和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减少有害气体.
【点评】本题考查了青蒿素、乙醇的性质、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燃料的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8.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L甲烷恰好能在2L氧气完全燃烧,生成1L的二氧化碳(CO2)和一定量的液态水。
(1)甲烷燃烧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CH4+2O2CO2+2H2O ; 是 (“是”或“否”)氧化反应。
(2)在标准状况下,假设每22.4L的任何气体,含有气体微粒数目为NA个,则44.8L甲烷气体中含有的微粒数目是 2NA 个;
(3)若1m3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则必须有 10 m3的空气才能将甲烷反应完,这些空气中包含的微粒数目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整数)
【分析】(1)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2)用44.8L除以22.4L再乘以微粒数目即可;(3)根据甲烷燃烧消耗氧气的分子数目考虑。
【解答】解:(1)(1)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所以是氧化反应;
(2)NA=2NA;
(3)根据甲烷燃烧的方程式可知:1m3甲烷在空气中燃烧,需要消耗氧气2m3,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所以需要空气是10m3即10m3×1000L=104L,这些空气中包含的微粒数目NA=446NA
故答案为:(1)CH4+2O2CO2+2H2O;是;(2)2NA;(3)10;446N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知道每22.4L的任何气体,含有气体微粒数目为NA个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