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结晶现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4 结晶现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12 15:3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第七章结晶现象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降低温度使氯化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2.溶解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后都会有溶质析出
B.食盐水的凝固点低于蒸馏水的凝固点
C.NH4NO3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明显升高
D.洗洁精除去油污就是利用了溶解的原理
3.t℃时,某物质的溶液20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10g晶体,再蒸去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
A.4g B.6g C.10g D.15g
4.在T℃时,将某物质的水溶液分成3份,分别加热蒸发,然后再冷却至T℃。已知3份溶液中蒸发掉的水分别为10g、20g、40g,而析出的溶质分别为ag、bg、cg(a、b、c均不为0),则a、b、c三者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c=3b﹣2a B.c=a+2b C.c=2b D.c=2a+b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C.将氯化钠放入植物油中搅拌,能形成溶液
D.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6.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蒸发溶剂,一定析出晶体
D.水是溶剂
7.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C.溶液乙一定是饱和溶液
D.溶液丙若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等于3g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洗涤剂能够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
D.25℃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9.物质M的溶液在t℃时,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2g晶体,再恒温蒸发掉10g水,又析出了3g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继续蒸发20g水,析出晶体质量为5g
D.最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小
10.烧杯①中溶液是60℃时含有120g水的NH4Cl溶液,经过图示操作后得到18.0g NH4Cl固体,已知60℃和20℃时,NH4Cl的溶解度分别为55.2g和37.2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溶液和②中溶液均为60℃时NH4Cl的不饱和溶液
B.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C.②中溶液和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②中溶液和③中溶液分别为60℃和20℃时NH4Cl的饱和溶液
11.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0℃后再升温至20℃,其过程中始终未变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剂的质量
12.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实验记录如图,根据上述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①②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固体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g
C.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①~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13.一杯热硝酸钾溶液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如图所示。忽略水的蒸发,下列关于硝酸钾及其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不变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D.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4.将t℃时的某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恢复到t℃有晶体析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减小
B.溶液仍为t℃时的饱和溶液
C.溶质在t℃时的溶解度不变
D.溶液质量不变
15.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其中错误的是(  )
A.在①→③变化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B.在②→③变化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断减少
C.③与④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值不可能相同
D.在①→④变化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直不断增大
16.将200g溶有物质M的溶液从95℃降低到10℃,不同温度时析出溶质M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95
90
80
30
10
析出M的质量/g
0
0
15
100
116
A.95℃时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B.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30℃时析出M后所得溶液中含100g水
D.从M的不饱和溶液中析出M可采用先蒸发溶剂、再冷却结晶的方法
17.现有t℃时A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了2克晶体;再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6克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时,原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在t℃时,未蒸发水之前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在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
D.第二次蒸发后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第一次蒸发后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18.恒温持续蒸发某物质的溶液,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①②都是不饱和溶液
B.②③④都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质量:①=②>③>④
D.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①<②<③<④
19.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图象错误的是(  )
A. B.
C. D.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剂只能是水
B.洗洁精能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C.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D.硝酸铵(NH4NO3)溶于水放热,使水的温度升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其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上升。这种物质是   (填字母)。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3)已知甲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10.0
18.0
36.0
56.0
按如图步骤进行操作:
①甲属于   (填“易”或“可”)溶性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②在A﹣E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   。
③要使E中未溶的甲物质全部溶解,至少需要加入30℃的水   g。
22.下表是氯化铵与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将60℃时的NH4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最多是   (填“NH4Cl”、“KNO3”或“无法确定”)。
(2)图中M是氯化铵或硝酸钾中的一种,按图进行相关操作,其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
(3)图A、B、C、D四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D中溶液的质量为   g。
23.下表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t1<t2<t3)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t1
t2
t3
物质A(克)
36.0
36.2
37.3
物质B(克)
31.6
36.2
110.0
物质C(克)
0.165
0.135
0.076
(1)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t3℃时,分别取等量的B、C饱和溶液于试管甲、乙中(如图),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不考虑试管中水的变化),有固体析出的试管为   (选填“甲”或“乙”)。
(3)t1℃时,将10克A固体放入4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4.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若把溶质质量分数为22%的该盐溶液由50℃逐渐冷却,则开始析出晶体的温度范围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11.5
15.1
19.4
24.4
37.6
25.如表是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0
60.2
NaOH
42
51
109
119
129
145
174
299
(1)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是   。
(2)氯化铵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填“能”或“不能”)相交。
(3)70℃时,等质量的饱和氯化铵、氢氧化钠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   多,所得溶液中的溶剂是   溶液多。
(4)将70℃时的饱和氯化铵、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混合,观察到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6.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下面表一是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表一: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
31.6
63.9
110
169
(1)由上面表一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最简整数比),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2)探究20℃时配制硝酸钾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摔,现象如图所示:
下列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   (选填编号)。
(3)取等质量甲和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甲小于乙。
则40℃时,甲的溶解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溶解度,根据本实验结果能否判断40℃~80℃间,甲、乙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更大   (选填“能”或“不能”)。
(4)根据表一的数据,20℃时,将50gKNO3固体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7.分析下表中NaCl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KNO3
13.3
31.6
63.9
110.0
169.0
246.0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   g。
(2)在NaCl和KNO3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   。
(3)将10g NaCl和55g KNO3分别溶于相同质量的60℃的水后,再降温到20℃。
①要使55g KNO3完全溶解,至少需要   g 60℃的水。
②将上述两溶液均降温到20℃时,有晶体析出的是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8.下表列出了硝酸钾与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的溶解度/g
13.3
20.9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6
37.3
38.4
39.8
(1)20℃时,在装有15g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将所得溶液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将溶液温度升至60℃,此时试管内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   。
(2)取25g氯化钠晶体加入70g水中,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 20g水,维持该温度过滤,得到的晶体质量为   g。
(3)现有硝酸钾和氯化钠晶体各40g,分别加到100g、80℃的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A、B,其中   溶液为饱和溶液,若要使A、B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应将A、B两溶液的温度至少降至   的范围内。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9.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A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发生如图B所示的变化,则当时温度变化是   (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填“增多”或“减少”). 木块所受浮力   (变大、变小或不变)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第七章结晶现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降低温度使氯化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分析】温度改变物质的溶解度发生了改变,析出溶质后溶液的质量也发生了改变,但溶剂的量没有增减。
【解答】解:由于温度的改变所以溶质的溶解度发生了改变,溶质析出后导致溶液的质量也发生了改变,只有溶剂的量没有改变。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溶液问题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溶液成分的认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2.溶解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后都会有溶质析出
B.食盐水的凝固点低于蒸馏水的凝固点
C.NH4NO3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明显升高
D.洗洁精除去油污就是利用了溶解的原理
【分析】A、根据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食盐水的凝固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都会有溶质析出,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食盐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的凝固点降低,食盐水的凝固点低于蒸馏水的凝固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NH4NO3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洗洁精除去油污就是利用了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t℃时,某物质的溶液20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10g晶体,再蒸去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
A.4g B.6g C.10g D.15g
【分析】有关溶液的状态,晶体的析出等。
【解答】解:t℃时,某物质的溶液20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说明这时的溶液是饱和状态,又蒸发去10g水,析出10g晶体,因此再蒸去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0g;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液的状态、晶体的析出等,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在T℃时,将某物质的水溶液分成3份,分别加热蒸发,然后再冷却至T℃。已知3份溶液中蒸发掉的水分别为10g、20g、40g,而析出的溶质分别为ag、bg、cg(a、b、c均不为0),则a、b、c三者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c=3b﹣2a B.c=a+2b C.c=2b D.c=2a+b
【分析】3份溶液中蒸发掉的水分别为10g、20g、40g,析出的溶质分别为ag、bg、cg,则蒸发10g水后达到饱和状态,继续蒸发水时,蒸发的水的质量和析出晶体质量成正比。
【解答】解:蒸发10g水析出晶体后一定是饱和溶液,则饱和溶液中,10g水溶解bg﹣ag恰好饱和,30g水溶解3bg﹣3ag恰好饱和,根据题意有:cg=3bg﹣3ag+ag,即c=3b﹣2a。
故选:A。
【点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要注意理解。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C.将氯化钠放入植物油中搅拌,能形成溶液
D.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分析】A、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B、根据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氯化钠难溶于汽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钠难溶于汽油,将氯化钠放入植物油中搅拌,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这些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后,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都有溶质结晶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浓稀溶液与溶液是否饱和是两个不同的分类标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蒸发溶剂,一定析出晶体
D.水是溶剂
【分析】A、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B、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常见的溶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溶液蒸发溶剂,不一定析出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是常见的溶剂,水不一定就是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浓稀溶液与溶液是否饱和是两个不同的分类标准、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C.溶液乙一定是饱和溶液
D.溶液丙若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等于3g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知识进行分析,溶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则溶液不一定不是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解答】解:
A、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A不正确;
B、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而蒸发5g水析出3g晶体得到的溶液C一定是饱和,所以c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比溶液乙大,也可能相等,B正确
C、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溶液丙蒸发10 g水,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可能大于3g,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解度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无晶体析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以及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进行.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洗涤剂能够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
D.25℃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分析】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洗涤剂能够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D、根据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否饱和考虑.
【解答】解: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A说法正确;
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B说法正确;
C、洗涤剂能够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错误;
D、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一定相等,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不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一定不相等,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溶质的种类,物质溶于水吸热和放热情况,知道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方法.
9.物质M的溶液在t℃时,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2g晶体,再恒温蒸发掉10g水,又析出了3g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继续蒸发20g水,析出晶体质量为5g
D.最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小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
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则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时析出3g晶体,说明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时会析出3g晶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物质M是恒温蒸发,不能得出M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故A错误;
B、因为该溶液饱和后恒温蒸发掉10g水,要析出3g晶体,而刚开始恒温蒸发掉10g水,只析出了2g晶体,所以原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
C、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则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时析出3g晶体,说明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时会析出3g晶体,故继续恒温蒸发掉20g水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为6g,故错误;
D、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而最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最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
10.烧杯①中溶液是60℃时含有120g水的NH4Cl溶液,经过图示操作后得到18.0g NH4Cl固体,已知60℃和20℃时,NH4Cl的溶解度分别为55.2g和37.2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溶液和②中溶液均为60℃时NH4Cl的不饱和溶液
B.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C.②中溶液和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②中溶液和③中溶液分别为60℃和20℃时NH4Cl的饱和溶液
【分析】A、①中溶液蒸发20g水后,形成溶液②,溶液②降温至20℃,析出18.0g NH4Cl固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①中溶液蒸发20g水后,形成溶液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②中溶液为60℃时NH4Cl的饱和溶液,③中溶液为20℃时NH4Cl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A选项的分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①中溶液蒸发20g水后,形成溶液②,溶液②降温至20℃,析出18.0g NH4Cl固体;20℃时,NH4Cl的溶解度是37.2g,则100g水中能溶解氯化铵的质量为37.2g,则溶液②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37.2g+18.0g=55.2g;60℃时,NH4Cl的溶解度为55.2g,则①中溶液为60℃时NH4Cl的不饱和溶液,②中溶液为60℃时NH4Cl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①中溶液蒸发20g水后,形成溶液②,没有晶体析出,则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等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②中溶液为60℃时NH4Cl的饱和溶液,③中溶液为20℃时NH4Cl的饱和溶液,②③中溶剂质量相等,③中溶质质量少,②中溶液和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A选项的分析,②中溶液和③中溶液分别为60℃和20℃时NH4Cl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溶液②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37.2g+18.0g=55.2g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0℃后再升温至20℃,其过程中始终未变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剂的质量
【分析】A、根据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进行解答。
B、根据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进行解答。
C、根据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进行解答。
D、根据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进行解答。
【解答】解:A、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故选项错误。
B、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C、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溶液组成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实验记录如图,根据上述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①②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固体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g
C.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①~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计算物质的溶解度;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解:A、最后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质量是:2.5g﹣1g=1.5g,即10g水中溶解1.5g甲恰好饱和,①蒸发10g水不能析出晶体,是不饱和溶液,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1g,是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
B、10g水中溶解1.5g甲恰好饱和,100g水中溶解15g恰好饱和,即固体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g,该选项说法正确;
C、不能判断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①②都是不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相等,①中溶液质量大于②中溶液质量,因此①中质量分数小于②,③④都是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等,都大于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方面的知识,比较简单。
13.一杯热硝酸钾溶液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如图所示。忽略水的蒸发,下列关于硝酸钾及其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不变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D.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分析】根据题意,一杯热硝酸钾溶液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忽略水的蒸发,一段时间后温度逐渐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则溶液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降温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温度降低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将t℃时的某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恢复到t℃有晶体析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减小
B.溶液仍为t℃时的饱和溶液
C.溶质在t℃时的溶解度不变
D.溶液质量不变
【分析】将t℃时的某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恢复到t℃时有晶体析出,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根据饱和溶液溶解度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析出晶体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解:A、饱和溶液随水的蒸发而析出固体溶质,析出晶体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故溶液质量减小,故A正确;
B、析出晶体的溶液一定为此时的饱和溶液,因此溶液仍为t℃时的饱和溶液,故B正确;
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不变;故C正确;
D、饱和溶液随水的蒸发而析出固体溶质,析出晶体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故溶液质量减小;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注意本题中温度不变,因蒸发水而析出晶体,如此才可以利用温度不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
15.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其中错误的是(  )
A.在①→③变化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B.在②→③变化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断减少
C.③与④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值不可能相同
D.在①→④变化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直不断增大
【分析】根据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②③都是恒温蒸发情况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④是升高温度后溶解度增大的饱和溶液进行解答。
【解答】解:A、在①→③变化过程中,为恒温蒸发过程,温度不变,氯化钠的溶解度保持不变,故A说法正确;
B、在②→③变化过程中,溶剂不断蒸发,溶剂的质量不断减少,故B说法正确;
C、在③→④过程中,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溶质与溶剂的比值不相同,故C说法正确;
D、如果②为饱和溶液,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情况,分清恒温蒸发和升温蒸发是解题的关键。
16.将200g溶有物质M的溶液从95℃降低到10℃,不同温度时析出溶质M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95
90
80
30
10
析出M的质量/g
0
0
15
100
116
A.95℃时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B.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30℃时析出M后所得溶液中含100g水
D.从M的不饱和溶液中析出M可采用先蒸发溶剂、再冷却结晶的方法
【分析】根据题意,将200g溶有物质M的溶液从95℃降低到10℃的过程中,降低到80℃,析出15g晶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低到30℃,析出100g晶体;降低到10℃,析出116g晶体;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将200g溶有物质M的溶液从95℃降低到90℃,没有晶体析出,说明95℃时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200g溶有物质M的溶液从95℃降低到10℃的过程中,逐渐析出晶体,说明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30℃时析出M后析出100gM,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故选项说法错误。
D、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从M的不饱和溶液中析出M可采用先蒸发溶剂、再冷却结晶的方法,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结晶的方法、饱和溶液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现有t℃时A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了2克晶体;再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6克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时,原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在t℃时,未蒸发水之前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在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
D.第二次蒸发后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第一次蒸发后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分析】现有t℃时A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了2克晶体;再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6克晶体,两次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同,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一次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即t℃时蒸发20克水,能析出6克晶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两次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同,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在t℃时,原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两次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同,则在t℃时,未蒸发水之前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第一次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即t℃时蒸发20克水,能析出6克晶体,则在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30g,故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第二次蒸发后的溶液与第一次蒸发后的溶液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蒸发后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第一次蒸发后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t℃时蒸发20克水能析出6克晶体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恒温持续蒸发某物质的溶液,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①②都是不饱和溶液
B.②③④都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质量:①=②>③>④
D.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①<②<③<④
【分析】根据恒温蒸发某物质的溶液时,析出晶体时说明该物质已是饱和溶液,结合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①是不饱和溶液,②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③、④析出晶体时说明该物质已是饱和溶液;
A.由图示可知,①是不饱和溶液,②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错误;
B.②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③、④析出晶体时说明该物质已是饱和溶液,错误;
C.由图示可知,溶质的质量:①=②>③>④,正确;
D.由图示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①<②,③=④,②,③不能确定大小,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饱和溶液的定义,及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图象错误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A、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故A正确;
B、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应该从零开始,故B正确;
C、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
D、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剂只能是水
B.洗洁精能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C.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D.硝酸铵(NH4NO3)溶于水放热,使水的温度升高
【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分析;
B、根据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分析。
【解答】解:A、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都是水,如汽油、酒精等都可作溶剂,故错误;
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故正确;
C、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都有溶质结晶析出,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后,溶解度增大,没有晶体析出,例如氢氧化钙溶液,故错误;
D、NH4NO3溶于水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故错误;
故选:B。
【点评】常见的洗涤原理有三种,一是利用乳化作用,二是利用溶解原理,三是利用物质与油污等发生化学反应,理解洗涤过程中利用的原理。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其溶质是 NaCl (填化学式)。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上升。这种物质是 C (填字母)。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3)已知甲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10.0
18.0
36.0
56.0
按如图步骤进行操作:
①甲属于 易 (填“易”或“可”)溶性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
②在A﹣E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CD (填序号,下同),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 A 。
③要使E中未溶的甲物质全部溶解,至少需要加入30℃的水 50 g。
【分析】(1)根据的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分析;
(2)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分析;
(3)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分析;
【解答】解:(1)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2)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故填:C;
(3)①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18g,所以甲属于易溶性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18g,在100g水中加入18g甲得到A溶液刚好饱和,再加入18g甲不再溶解,此时得到的B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且有18g固体未溶解;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6g,将B升温至40℃时得到的C溶液中含有溶质36g,为不饱和溶液;C中再加入18g甲成为D溶液,溶质为36g+18g=54g,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溶液降温至30℃时,此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6g,所以此时的E溶液中析出18g甲,故在A﹣E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C、D,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A,都是100%;
③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6g,100g的水中加入54g的甲物质,所以要使E中未溶的18g甲物质全部溶解,至少需要加入30℃的水50g。
故答案为:(1)NaCl;(2)C;
(3)①易,增大;②C、D;A;③5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液、溶解度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2.下表是氯化铵与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将60℃时的NH4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最多是 无法确定 (填“NH4Cl”、“KNO3”或“无法确定”)。
(2)图中M是氯化铵或硝酸钾中的一种,按图进行相关操作,其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AB (填字母)。
(3)图A、B、C、D四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A<B<C=D ;D中溶液的质量为 77.6 g。
【分析】(1)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知道,无法判断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以及烧杯底部是否有晶体存在来分析;
(3)根据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状态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不知道饱和溶液的质量关系,因此不能比较析出晶体的关系,故填:无法确定;
(2)在30℃时,氯化铵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均大于40g,所以在该温度下,将40gM加入到100g水中得到的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在50℃时,氯化铵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均大于50g,所以在该温度下,共将50gM加入到100g水中得到的也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而CD两个烧杯的底部都存在不溶解的晶体,所以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填:AB;
(3)因为在60℃时,100g水中没有全部溶解60gM,由表中的数据可知,M物质是氯化铵,氯化铵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因为A和B均为不饱和溶液(均含水100g),且B中的溶质多,所以A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B,C是6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所以C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B(50℃时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而CD均为6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所以二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即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A<B<C=D;6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5.2g,所以在该温度下的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的质量为:55.2g27.6g,D中溶液的质量为:50g+27.6g=77.6g。
故填:A<B<C=D;77.6。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下表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t1<t2<t3)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t1
t2
t3
物质A(克)
36.0
36.2
37.3
物质B(克)
31.6
36.2
110.0
物质C(克)
0.165
0.135
0.076
(1) t2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t3℃时,分别取等量的B、C饱和溶液于试管甲、乙中(如图),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不考虑试管中水的变化),有固体析出的试管为 甲 (选填“甲”或“乙”)。
(3)t1℃时,将10克A固体放入4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 。
【分析】根据表中信息可以判断物质溶解度大小;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解:(1)由表中信息可知,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故填:t2。
(2)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不考虑试管中水的变化),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温度降低,B的溶解度减小,有固体析出。
故填:甲。
(3)t1℃时A的溶解度是36.0g,将10gA固体放入40g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够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
故填:2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若把溶质质量分数为22%的该盐溶液由50℃逐渐冷却,则开始析出晶体的温度范围是 30℃~40℃ 。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11.5
15.1
19.4
24.4
37.6
【分析】降温时溶液需要先达到饱和时才能再继续降温时析出晶体,故应先利用22%求出这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然后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要想使溶液析出晶体则先要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利用这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求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则有:100%=22%,解得s=28.2g,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应该在30℃~40℃之间,也就是只有温度降到这一温度范围时溶液才可能析出晶体。
故答案为:30℃~40℃。
【点评】此题是对溶解度知识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对溶解度进行求解,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25.如表是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0
60.2
NaOH
42
51
109
119
129
145
174
299
(1)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是 109g 。
(2)氯化铵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不能 (填“能”或“不能”)相交。
(3)70℃时,等质量的饱和氯化铵、氢氧化钠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 氢氧化钠 多,所得溶液中的溶剂是 氯化铵 溶液多。
(4)将70℃时的饱和氯化铵、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混合,观察到 有刺激性氨味,有气泡冒出 。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分析;
(2)根据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变化趋势分析;
(3)根据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在70℃和20℃时对应的溶解度分析。
(4)根据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以及70℃氯化钠的溶解度分析。
【解答】解:(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是109g;故填:109g;
(2)由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在每个温度下始终小于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所以氯化铵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不能相交;故填:不能;
(3)70°C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所以对应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氯化铵溶液中多。当等质量的氯化铵、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C,由于溶液质量相等,而两者中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所以会析出更多的晶体;故填:氢氧化钠;氯化铵;
(4)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所以有刺激性氨味,有气体冒出;故填:有刺激性氨味,有气泡冒出。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溶解度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要会灵活运用溶解度的概念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6.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下面表一是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表一: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
31.6
63.9
110
169
(1)由上面表一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11:10 (最简整数比),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加水 。(写出一种即可)
(2)探究20℃时配制硝酸钾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摔,现象如图所示:
下列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 bd (选填编号)。
(3)取等质量甲和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甲小于乙。
则40℃时,甲的溶解度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溶解度,根据本实验结果能否判断40℃~80℃间,甲、乙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更大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
(4)根据表一的数据,20℃时,将50gKNO3固体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4.0%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及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来分析;
(2)根据溶液的状态与加入稀释的过程来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溶解度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4)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分析。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0g:100g=11:10,将水或升高温度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故填:变大;11:10;加水(合理即可);
(2)由图象可知,第一只烧杯和第二只烧杯的底部均有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所以二者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第三只烧杯中没有晶体存在,可能恰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前二者相等,也可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第四只烧杯中又加入了25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第三只烧杯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又减小了;故填:bd;
(3)取等质量甲和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这一现象说明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根据本实验结果,并不能判断40~80℃间甲、乙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随温度影响更大;故填:大于;不能。
(4)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所以将50gKNO3固体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4.0%,故填:24.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27.分析下表中NaCl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KNO3
13.3
31.6
63.9
110.0
169.0
246.0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 36.0 g。
(2)在NaCl和KNO3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 硝酸钾 。
(3)将10g NaCl和55g KNO3分别溶于相同质量的60℃的水后,再降温到20℃。
①要使55g KNO3完全溶解,至少需要 50 g 60℃的水。
②将上述两溶液均降温到20℃时,有晶体析出的是 硝酸钾 。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来分析;
(3)①根据溶解度来分析;
②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受温度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故填:36.0;
(2)由表格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填:硝酸钾;
(3)①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设要使55g KNO3完全溶解,至少需要60℃的水的质量为x,则:

x=50g
故填:50;
②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钠,溶解15.8g硝酸钾,所以将上述两溶液均降温到20℃时,有晶体析出的是硝酸钾;故填:硝酸钾。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8.下表列出了硝酸钾与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的溶解度/g
13.3
20.9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6
37.3
38.4
39.8
(1)20℃时,在装有15g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将所得溶液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将溶液温度升至60℃,此时试管内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 11:10 。
(2)取25g氯化钠晶体加入70g水中,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 20g水,维持该温度过滤,得到的晶体质量为 5.1 g。
(3)现有硝酸钾和氯化钠晶体各40g,分别加到100g、80℃的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A、B,其中 B 溶液为饱和溶液,若要使A、B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应将A、B两溶液的温度至少降至 20~30℃ 的范围内。
【分析】(1)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9.8g,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80℃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分别是38.4g、169g;若要使A、B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即应控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9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1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9g;将所得溶液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将溶液温度升至60℃,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能溶解11g,则此时试管内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11g:10g=11:10。
(2)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9.8g。在100℃时蒸发掉 20g水,则溶液中水的质量为70g﹣20g=50g;则该温度下的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9.9g,则维持该温度过滤,得到的晶体质量为25g﹣19.9g=5.1g。
(3)80℃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分别是38.4g、169g,现有硝酸钾和氯化钠晶体各40g,分别加到100g、80℃的水中充分溶解,分别最多能溶解169g、38.4g,得到溶液A、B,则氯化钠溶液为饱和溶液。
若要使A、B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即应控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20~30℃之间,氯化钠从36.0g增加到36.6g,硝酸钾从31.6g增加到63.9g,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则应将A、B两溶液的温度至少降至20~30℃的范围内。
故答案为:
(1)11:10;
(2)5.1;
(3)B;20~3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结晶的方法、溶解度的含义、饱和溶液的特征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9.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A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发生如图B所示的变化,则当时温度变化是 降温 (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增多 (填“增多”或“减少”). 木块所受浮力 不变 (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根据m=ρgV排,V排越大,说明溶液的密度越小,即溶液中的溶质减少,结合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m=ρgV排,观察图象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小,溶解的溶质减少;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采取降温的方法,降温后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解的溶质减少,溶液的密度减小,可使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
随温度的改变,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小,则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将增多.
木块始终处于漂浮状态,则在此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浮力将不变.
故答案为:降温,增多,不变.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对溶液密度的影响、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