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期中拓展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题
东南亚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和最大的热带作物产地的自然原因是
A.有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
B.山地多,土壤肥沃
C.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技术高
D.太阳能丰富,昼夜温差大
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三个大半岛自西向东依次是
A.伊比利亚半岛
亚平宁半岛
巴尔干半岛
B.亚平宁半岛
巴尔干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
C.伊比利亚半岛
巴尔干半岛
亚平宁半岛
D.亚平宁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
巴尔干半岛
世界上黑色人种主要分布的地区是
A.西亚地区
B.撒哈拉以南非洲
C.撒哈拉以北非洲
D.南亚地区
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
A.中东
B.拉丁美洲
C.北美
D.撒哈拉以南非洲
观赏下列欧洲风光,应去的国家是
A.观赏冰雪皑皑的山峰——荷兰
B.参观水城威尼斯——意大利
C.观赏花卉与风车——法国
D.参观艾菲尔铁塔——西班牙
读(图1)亚洲沿30°N地形剖面图、(图2)亚洲沿80°E地形剖面图,亚洲地势特点是( )
A.西部高,中部低
B.东部高,西部低
C.中部高,四周低
D.中部低,四周高
关于下图所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是热带季风气候
B.④是泰国
C.③处是直布罗陀海峡
D.②地多地震
关于亚洲地势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中部低四周高
B.地形以高原为主
C.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D.地形以平原为主
与亚洲相比,欧洲气候的显著特征是
A.大陆性特征显著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海洋性特征显著
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A.越南
B.泰国
C.老挝
D.柬埔寨
我国雨衣、雨伞等防雨用品推销商经常联系的地区是(
)
A.西亚
B.北非
C.中亚
D.东南亚
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的海上通道是(
)
A.土尔其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麦哲伦海峡
D.百令海峡
当前两极地区的冰层正在不断变薄,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两极地区降水减少
C.两极地区陆地增厚
D.两极地区风速增大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包括下列哪几方面
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②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③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④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⑤南北距离最长的大洲
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③⑥
在中东,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共同奉为圣城的地方是
A.麦加
B.麦地那
C.巴勒斯坦
D.耶路撒冷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极地地区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重视,在开发利用南极地区时,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垃圾要烧掉或深埋在雪地中
B.大规模开采矿产
C.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保护义务
D.禁止去南极考察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关于亚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温带季风气候分布最广
C.大河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D.东部与南部人口稠密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面积最大、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B.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繁
C.地势起伏大,既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最低洼地里海
D.大河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和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入海,缺少内流河
亚洲由于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因而其气候也深受影响,下列特征不符合亚洲气候特征的是(
)
A.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显著
C.热带季风气候分布最广
D.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
欧洲西部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二、复合题
某兴趣小组为研究不同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搜集了某区域甲、乙两个地点的数据(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左图中甲、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2)
该兴趣小组的研究区域最有可能是右图中的
A.A
地
B.B
地
C.C
地
D.D
地
读“欧洲西部盛行风向”图,回答:
(1)
?欧洲西部的两大山脉是:A
山脉,B
山脉。
(2)
?欧洲西部的盛行风向是
风,它来自
洋。
(3)
?C
处所在的风带是
。
(4)
?图中甲、乙两地:年降水量较多的是
,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
。
(5)
?欧洲西部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
2020
年
1
月来自非洲的蝗虫到达我国的近邻巴基斯坦、印度,蝗虫经过的地区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非洲蝗虫适宜生存的环境可能为
A.干燥温暖
B.干燥寒冷
C.温暖潮湿
D.寒冷潮湿
(2)
本次蝗虫灾害,可能直接导致
A.石油价格上涨
B.非洲粮食更加短缺
C.全球大豆价格上涨
D.全球橡胶产量下降
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1:
人类到本世纪发现地球上还存在着两个陌生的地方……南极和北极。……地球似乎在尽力保护这两个区域不被人类玷污。首先,她筑起了坚冰壁全阻挡人类的目光,超乎想象严寒避开了很多贪婪的人群最终让他们望而却龙共次巨大的暴风重吓退了很多勇士和冒险者,让他们不敢越过雷池。
——节选自《人类群星闪耀时——第七章争夺南极的斗争》
资料
2:
阿蒙森探险队、斯科特探险队,分别于
1911
年
12
月
14
日和
1912
年
1
月
18
日先后到达南极点。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
(1)
美国为了纪念这两位探险家把位于南极点的科考站命名为“阿蒙森一斯科特站”。请你在如图中用“▲”标注科考站的位置。
(2)
阿蒙森和斯科特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正值北半球的
季。两位探险家选择此时登陆南极的原因是
和
。
(3)
依据资料中划线部分,可以归纳岀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和
(4)
现在,中国正在罗斯海附近筹建第
5
个科考站。读如图,中国新科考站
(能/不能)看见极昼极夜现象,它位于南极点的
方向。
(5)
南极地区先后建立了
150
多个科学考察站,这些科考站开展的科学考察任务可能有
(双项选择)
A.监测海平面的升降
B.研究臭氧层的变化
C.开采深海的可燃冰
D.追踪北极熊的活动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东南亚发展农业的条件。东南亚以热带气候为主,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得东南亚以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中海三大半岛的分布。欧洲南部三个大半岛自西向东依次是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3.
【答案】B
【解析】撒哈拉以南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西亚地区、撒哈拉以北的非洲、南亚都是以白色人种为主。
4.
【答案】A
【解析】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产量最高、出口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5.
【答案】B
【解析】A、观赏冰雪皑皑的山峰——瑞士;B、参观水城威尼斯——意大利;正确,符合题意;C、观赏花卉与风车——荷兰;D、参观艾菲尔铁塔——法国。故选:B。
6.
【答案】C
【解析】【分析】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亚洲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
【解析】解:读图可知,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亚洲中部,喜马拉雅山脉等众多高大的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四周多平原和丘陵,所以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亚洲的地势特点,理解答题即可.
7.
【答案】D
【解析】【分析】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两大部分,其中中南半岛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则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据图可知
地是热带雨林气候,A错误
是马来西亚,B错误
③处是马六甲海峡,C错误
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南亚的气候、国家、海峡、自然灾害等,结合东南亚图答题较好,属于记忆类知识点。
8.
【答案】C
【解析】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选项
A、B、D
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C。
9.
【答案】D
【解析】欧洲大部分位于
40°N
和
60°N
之间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控制,欧洲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各地距海近,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地形中部平原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进入。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欧洲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海洋性特征显著,故选
D。
10.
【答案】C
【解析】东南亚在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主要的国家有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其中该区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11.
【答案】D
【解析】【分析】东南亚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降水丰富,因此成为我囯雨衣、雨伞等防雨用品推销商经常联系的地而西亚、北非以热带沙漠气候,中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对
雨伞等防雨用品需求量小。故D符合
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东南亚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气候湿热,适宜水稻的生长,也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
12.
【答案】B
【解析】【分析】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的海上通道。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麦哲伦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故B正确。
【京评】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鸟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
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的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
峡;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
13.
【答案】A
【解析】【分析】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解析】解: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是南北极地区永久冰雪的快速消融,水平面上升。跟踪考察表明,在1978-1996年间,北极地区的冰盖面积缩小了约6%,北极熊等极地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洲冰山脱离南极大陆的速度与日俱增,南极大陆冰盖的体积迅速缩小。
故选:A。
【点评】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要理解记忆.
14.
【答案】A
15.
【答案】D
【解析】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伊斯兰教尊称为圣城。耶路撒冷也是一座宗教城市,三大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把它看作是圣城。故选
D。
16.
【答案】C
17.
【答案】B
【解析】【分析】亚洲地域十分辽阔,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解析】解:A、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亚洲气候的特点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其中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亚洲河流受地势影响,呈辐射状流向周围的海洋,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世界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学生应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提高答题效率。
18.
【答案】B
【解析】【分析】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千米2,是世界第一大洲。
【解析】解: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A错误;
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繁,B正确;
亚洲地势起伏大,既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最低洼的地点--死海,C错误;
大河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和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入海,中部多内流河,内流区面积广大,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亚洲的概况,理解答题即可。
19.
【答案】C
【解析】【分析】亚洲气候的特点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其中亚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温芾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亚洲的气候特征,属于理解记忆类知识点,把握相应的课本知识是答题的基础。
20.
【答案】C
【解析】欧洲西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二、复合题
21.
【答案】
(1)
C
(2)
B
【解析】
(1)
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地形因素和海陆位置,从图中可知,左图中甲、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甲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乙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2)
图中,甲乙两地最冷月是
7
月份,在南半球,C,D
在北半球,不符合题意;A
在热带,全年高温,不符合题意;故
B
符合题意。
22.
【答案】
(1)
斯堪的纳维亚;阿尔卑斯
(2)
西;大西
(3)
极地东风带
(4)
甲;乙
(5)
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4)
结合图示得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乙位于大陆内部,距离海洋远,气温年较差较大。
(5)
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3.
【答案】
(1)
A
(2)
B
【解析】
(1)
据图可得,蝗灾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的东非高原、阿拉伯半岛及印度半岛地区,这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气候,1
月期间这三个地区降水少,故非洲蝗虫适宜生存的环境可能为干燥温暖。故选:A。
(2)
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粮食的极度短缺,蝗虫经过的地区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可能直接导致非洲粮食更加短缺。故选:B。
24.
【答案】
(1)
略。
(2)
冬;气温较高;白昼长(极昼)
(3)
酷寒;烈风
(4)
能;正北
(5)
A;B
【解析】
(1)
由图可知,南极点是位于图中两条经线相交的地点。
(2)
阿蒙森和斯科特
1
月份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正值北半球的冬季,两位探险家选择此时登陆南极的原因是白昼长,气温较高。
(4)
由图可知,中国的第
5
个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圈内,是能看见极昼极夜现象的,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向。
(5)
南极地区先后建立了
150
多个科学考察站,这些科考站开展的科学考察任务可能有监测海平面的升降和研究臭氧层的变化,并不是开采可燃冰,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