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 第9课 变化的汉字|课件(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辽海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 第9课 变化的汉字|课件(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辽海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4-12 19: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变化的汉字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甲骨文
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地方,那里发现了大量的乌龟及兽类的骨头,上面刻着古人留下的象形文字,距今约3600年。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篆书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石鼓文》
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时使用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至今成为汉字的通用字体。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大约是产生在东汉末年。行书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简化字
简化字又称简体字,是现代中文的法定标准写法。繁体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及书写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
变化



秋天丰收的玉米
秋天红红的枫叶
秋天的稻谷
联想到什么?

根据字意把联想到的事物代替文字的某个笔画,这样的设计
-----
字意联想
形图结合
综合运用
辽海出版社·美术·五年级下册





以图改字,以图变字
辽海出版社·美术·五年级下册

春夏秋冬
辽海出版社·美术·五年级下册

夸张变形联想
就是根据字的意思把字的笔画进行夸张变形
作品欣赏
会徽由三部分组成。上部分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中国传统印章,整个外形像个“京”字图形还像一个运动员在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图案。“京”字字形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将奥运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写单线字
(用铅笔轻轻地起稿)
勾双线字
添加图形
(适当的夸张变形)
上色装饰
(可添加背景)
设计步骤
1.单勾线条要疏密适当
2.用联想到的相关事物变字
3.根据需要双勾上色
4.还要添加背景,使这个字更有意思充满情境。
基本变字方法




美术字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美。





辽海出版社·美术·五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