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1.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1.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12 20: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下
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尝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过程;
2、掌握整十数加整十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3、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自主尝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准确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与应对策略
复习 1、两组练习题,学生一条龙进行
2、导课
创设情境
解决70+80
(1)出示课件(书上情景图)
师:仔细看图,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你能结合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你能将数学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应用题吗?
(4)你会列式吗?
(5)自己试算结果,并和同桌交流想法
(6)全班交流,师有选择的板书
(7)总结:一道计算题,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方法,非常好,在计算中,大家只要计算正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8)练习
解决150-80
(解决方法同加法)
(1)交流算法后,将学生的算法板书
(2)练习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大家完成的不错,那现在我们再回到这节课的开始,今天学习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原来学习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练习

复习原来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降低学习难度
把计算题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又可以使让学生建立数学同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提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将条件和问题放在一块儿编应用题的能力
自己先说说想法,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一起交流,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己说理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知道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发散学生的思维
巩固提高,熟练算法
巩固练习,熟练算法
让学生在总结中得到提高,同时使学生知道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提高,发散思维 说出下列各数里面有几个十?
70 40 300 150 130 180 230 360
口算(挑两个说说算法)
30+20 20+60 70-50 40+30 90-60
70+30 80-30 60-20 40+20 80-40
师:看来对于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类型题大家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板书课题),你要边学边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旧知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果园里苹果树有80棵
生2:梨树有70棵
生1: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2: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生3:梨树比苹果树少多少棵?
(师将学生说的加法题板书)
生:80+70(板书)
生1:8个十加7个十是15个十,15个十是150,所以80+70=150
生2:先算80+20=100,再算100+50=150,所以80+70=150
生3:先算70+30=100,再算100+50=150,所以80+70=150
生4:数数
课件出示:口算,并说说想法
70+90 50+80 70+60
60+60 80+90 150+90
生1:15个十减8个十是7个十,7个十是70,所以150-80=70
生2:100-80=20,20+50=70,所以150-80=70
生3:150-50=100,100-30=70,所以150-80=70
生4:80+70=150,所以150-80=70
课件出示:口算,并说说想法
180-20 160-30 120-70
110-40 160-80 130-80
生1:今天学的加法需要进位
生2:今天学的减法需要退位
师总结:对,今天学习的知识实际上就是我们原来学习的知识的一种加深,只要你认真思考,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也就不难了。
书P104的1、2、3题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课后反思
整十数加整十数和相应的减法,教材编排了连续性的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呈现果树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苹果树80棵、梨树70棵),然后根据给出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应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但是我关注的焦点既不是怎样列式,又不是为什么这样列式,而是组织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算法。教材提供了两种算法,教学时学生如果说出了其它正确算法就应给予肯定;接着,仍根据果树情境图,改编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这里所关注的依然是交流个性化算法。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算法,但没有叙述完整,特意留给学生去完成。鼓励学生选择其他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问题,设计方法(“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当然,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还是力度不够,同样一种算法应该让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选优;而且课堂上的我还需要业务上的成长,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教育机智性还不够敏锐,这正说明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