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第二册 设计者:
课 题 长度比较
教学目标设计: 1、会使用视觉直接判断物体的长短,初步感知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的愉悦。
目标制定依据: 对教材的
分析: 《长度比较》这一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运用视觉来判断物体的长短,让学生初步构建长短的概念。视觉是人先天就有的,它是人了解周围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视觉对促进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视觉判断得出物体的长短是定性比较,其内容是通过学生的视觉感悟与动手操作来判断物体的长短。
对学生状态的分析: 由于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历中对物体的长短比较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分为"情境导入,直观比较--继续探究,间接比较--灵活运用,合理比较"三个层次,以学生自身经验为基石,引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去,使学生获得数学的思维方法,进一步从具体到抽象,运用借助其他物体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渗透间接比较长度的思想方法,学会学数学,用数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长度比较的判断方法。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题,获取(直接观察比较方法):
二、动手操作
获取方法(直接比较
三、继续探究,间接比较:
四、巩固运用:运用方格子比较
四、总结全课,交流成果。 1、老师手握两支长短明显的铅笔让学生比较长度
交流:为什么你们一眼就看出哪支铅笔长呢?(长度相差很大)
2、小结:像这样长短相差很大的东西,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出它们的长短。(板书:直接观察)
1、每一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和同桌的比一比,谁的铅笔长?说说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2、回收生成资源,交流演示
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手握几只铅笔,问:这样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不行怎么弄?
得出直接比较方法之二-----
板书: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
4、练习1:书P50页
5、练习2:课件
这是一张手工折纸,你知道它的横长,还是竖长?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
*同桌之间配合操作
2、交流演示各种方法。
*用折的方法,为什么这样折?
(就是一端对齐)
借助工具度量两条边,
*引出:间接比较
*引导感知选择工具不同也就是把你所用工具的长度看作一个单位再量。
3、小结:大家想到的办法都是借用一个工具来比。(板书:借用工具)
尺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它就是方格纸。(板书:方格纸)
1、仔细观察一下,方格纸上有些什么?
这些小方格大小怎么样?
2、用方格纸怎样比较物体的长短?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长短。
出示课件练习:
在方格纸上进行物体长短的比较 ,占的格子数多就说明物体越长
4、P51页题5,演示交流
数一数,每样学习用品的长度是几小格,记录在旁边。
说说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与体会?知道了什么?还有疑惑吗?
学生视觉比较
同桌动手操作
交流比较的方法。
互相交流:铅笔的一端要对齐
学生独立完成,
抽学生回答,能说出不能比较的原因。
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方法
(1)折
(2)两张纸比较(3)借助其他物体比较,用尺量(或用绳子、方格子量)
生:可以通过眼睛直接去观察。
生:可以通过折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生:可以通过尺去测量长短。
生:可以找一样东西(如铅笔)进行比较。
许多小格子。
大小一样
个别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不在同一横线上物体的高度是难于通过视觉比较的,因为同样高度的东西在视觉上往往产生远的“低”、近的“高”的错觉。
通过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同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产生数学知识的乐趣与愉悦。
在方格纸上进行物体长短的比较,是由定性比较向定量比较过渡的一个环节,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为后继的测量长度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