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3 10:18: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部编版第二单元第七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九一八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学情分析:
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之前,务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学习目标:
1.感知文意,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2.感受课文独特的多角度的抒情方式。
3.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乡的热爱之情和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活动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端木蕻良(1912—1996) ,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他和萧军、萧红、舒群、骆宾基、白朗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1932年发表处女作《母亲》。其作品大都以东北为背景,场面宏伟,笔调细致,善于营造气氛,注重运用方言,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等。
2.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活动二:预习检测,识记字词,理解词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组内交流互补完成)
碾压niǎn yā 誓言shì yán 胸膛xiōng táng 嗥鸣háo míng
山涧shān jiàn 炽痛chì tòng 斑斓bān lán 泛滥fàn làn
缠绕chán rào 亘古gèn 默契mò qì 田垄tián lǒng
埋葬mái zàng 镐头gǎo tou 土壤tǔ rǎng 禾稻hé dào
丰饶fēng ráo 污秽wū huì 耻辱chǐ rǔ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也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活动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找一找原文中的句子。
教师总结: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活动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并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内心为之汹涌澎湃。
第二部分(2)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绕,“我”发誓要为解放故乡而战斗。
活动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听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
2.勾画出作者在表达对土地的誓言的时候,列举了哪些景物?
3.作者列举这些景物时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作者为了表现关东大地罗列了许多景物,有人说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可以删除些。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5. 文章开始为什么以“她”而不是“它”相称 ?
教师明确:
1. “泛滥”一词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坏的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现出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的洪水不可遏止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体现出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全面而生动地描绘了广袤的关东原野上美丽的风光、丰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作者将极富地域特征的景色与物产进行罗列,造成强烈的冲击力,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4.不能删除。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作者选择典型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这样密集的呈现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大信息量带来的冲击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5.把土地比作“母亲”,运用拟人,直接倾诉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怀想、眷念。感情真挚、充沛。
活动六: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找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1.第1段和第2段都具体描写了故乡的美景,两次描写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应用排比,加强了对读者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但没有采用排比的手法。
2.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文章开头用“她”称呼“关东大地”,这里为何改口称“你”?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直接与自已所叙述、所怀念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把希望故乡获得解放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个“必须”强调了解放家乡、收复故土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3.结尾反复写“我答应过”,强调“我”一定会回去,这样写有何作用?
作者面对土地发誓:为了解放故乡,“愿付出一切”。这几句话感情逐渐增强,作者的豪情壮志自然流露了出来。

课堂小结: 《土地的誓言》用炽热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并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牺牲的誓言。
布置作业(二选一)
  1、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