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2 21: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
A组 
一、语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勉强(qiǎng) 挑剔(ti)    图钉 艰苦奋斗
B.企(qì)图 剥削(xuē) 厮杀 不可磨灭
C.复辟(bì) 挣(zhēng)扎 姿态 毫无疑意
D.警惕(tì) 侮(wū)辱 决择 繁荣昌盛
答案 A
解析 B项,“企”读qǐ;C项,“意”应为“义”;D项,“侮”读wǔ,“决”应为“抉”。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________这个武器。
(2)幸福的感觉总被思念________,因为思念有时候是苦的。
(3)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________没有使群众受益,________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掌握  湮没  不但/而且
B.把握 淹没 不但/而且
C.掌握 淹没 不仅/反而
D.把握 湮没 不仅/反而
答案 C
解析 ①掌握:控制,主持;了解、熟习并加以运用。把握:成功的根据或信心。根据语境,应选“掌握”。②“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引申指一物盖过一物;“湮没”现在常用的意义是“埋没,没人知道”。句子的意思是说“思念”盖过了“幸福的感觉”,选“淹没”。③“不但……而且”表示前后的顺进;“不仅……反而”表示前后的转折。选词句表达的语意是转折关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国家发生危难时,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从军报国、救亡图存。
②一些家长有着“神童”情结,认为孩子掌握越多逻辑性、记忆性的知识就越成功,但是揠苗助长容易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从诞生之日起,该私塾便提倡因材施教,任何有志于学的社会下层百姓和民间士子,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
④在浩如烟海的网店中,你要找到心仪的商品真的很难,因为每一个卖家都把自己的商品吹嘘得天花乱坠,而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
⑤犯罪事实败露之后,这个犯罪嫌疑人正要将证据塞入自己的口中,值班警察小李眼疾手快,立刻冲上去阻止了这一行为。
⑥房展会上,开发商费尽心思推销叫卖,而购房者似乎并不买账,只在一边作壁上观,问价格的多,现场下单的为数不多。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①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使用正确。②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使用正确。③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不合语境。④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使用对象不当。⑤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使用正确。⑥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 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A.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 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B.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 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C.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 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万件以上。
D.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 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
答案 D
解析 语句有三处语病:①句式杂糅,“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可以改为“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等;②语意重复,“100余万件以上”可以改为“100余万件”“100万件以上”;③搭配不当,“遗失海外”不搭配,可以改为“流失海外”。综合分析,答案为D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几十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要注意分析空格前后的语句,特别是词语“国际地位”“作用”“责任”。由此可以推断出②应该在第一句,因为首先是“国际地位”,然后横向、纵向延伸,先“综合实力”然后“现代化建设”,④③紧随②之后,紧接着写⑥“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远远高于”推断⑥后面应是①,⑤是针对“增长的原因”做的阐述,应在①之后。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9题。
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现在,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法,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以及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6.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开幕词,先是历史回顾,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B.开幕词先就代表的组成成分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C.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D.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答案 D
解析 “舆论”应为“法律”。
7.请简要概括本次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性质:代表全国人民。
②职能:制定政协组织法,制定政府组织法,制定共同纲领,选举政协全委会,选举政府委员会,制定国旗国徽,决定国都和年号。
8.“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站起来了”的意思是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打倒了内外压迫者,从此当家作主了,在政治上真正有地位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地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了!
9.这篇演讲词总体给人态度坚决、不容置疑的感觉,原因之一是它运用了不少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请从选文第三段中找例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一些强调性的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如“决无”,或是涵盖一切可能,如“必”等。从语气上讲,则有坚定无疑的意味。强调性的“是……的”句式,也给人确凿无疑的感觉。
B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________、专心致志地探索未知世界,用智慧和汗水不断________人类知识的边界,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书写着属于中国的科学故事。
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烙印——中国科学家。张衡、毕昇、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  ),融入一代又一代学人的血脉中,构筑起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
当下,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崇高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________,正是一个个鲜活的中国科学家故事,共同构成了内涵如此丰富的科学家精神。不管岁月如何________,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生机勃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日复一日 提升 引导 变化
B.日复一日 拓展 引领 变迁
C.日居月诸 提升 引领 变化
D.日居月诸 拓展 引导 变迁
答案 B
解析 “日居月诸”,形容时光流逝,不能和“探索”搭配;“日复一日”指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提升”指使职位、等级、水平、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与“边界”不搭配;“拓展”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引领”指带动事物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一般多用于人类社会;“引导”是指通过行为帮人走出困境,或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集体行动。“变迁”描述事物变化转移,一般用来形容时代变迁或环境的变迁;“变化”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一般形容化学的变化和形式的变化。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写入语文课本的闪亮名字,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
B.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这些闪亮的名字写入语文课本
C.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写入语文课本的这些名字是闪亮的
D.写入语文课本的这些名字是闪亮的,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
答案 A
解析 括号前面是列举,后面紧跟“名字”衔接最紧密,排除B、C两项;近指代词“这些”放句首,可以对前面内容进行指称和概括,语言显得连贯而简明,排除D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生机勃勃。
B.始终能够薪火相传,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C.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D.这种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
答案 D
解析 主语应是“这种精神”,排除B、C两项;依据事理逻辑,排除A项。
4.仿照下面示例,在交通、体育、教育、经济、文化、法治、政治、军事等方面任选两个,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基本相同。
示例:新中国在凯歌行进中走过70年,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长征五号”涅槃重生,“嫦娥四号”落月成功,5G开启商用元年,科技让梦想开花。
(1)新中国在凯歌行进中走过70年,我国在________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在凯歌行进中走过70年,我国在________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体育 北京奥运惊艳世界 女排精神熠熠生辉 全民健身蒸蒸日上 体育让生活精彩
(2)交通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复兴号”领跑世界 公交系统四通八达 交通让天涯变咫尺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纪念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的慰问演出在革命圣地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隆重举行。演出舞台以古田会议会址为背景,呈闪亮的五角星形,伸展在观众之中,这样的设计__①__,又寓意文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舞台造型简朴,透出庄重大方的气质。这场演出以音乐舞蹈为主打,一曲曲美妙歌声响彻云端,__②__,仿佛把人们带回了90年前那烽火激荡的峥嵘岁月,淋漓尽致地呈现了90年来新型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史、军民的鱼水情、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成就以及闽西革命老区深厚的人文精神,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这场演出__③__,更开启了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的澎湃豪情!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既蕴含红星永放光芒之意 ②一支支精彩舞蹈激动人心 ③不仅让人们重温了古田会议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答案 B
解析 A项,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C项,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D项,文中并没有提到“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答案 A
解析 A项,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8.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答案 D
解析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
9.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10.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