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利。根据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将菲律宾的主权以2?0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这幅画所表现的就是这场战争中海战的情景。
设问: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指的是什么?它爆发的背景有哪些?它的过程和结果如何?它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目录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
“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末,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①英德矛盾:德国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
②法德矛盾: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③德俄矛盾: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④奥匈与俄国: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方面欧洲列强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另一方面它们也把更大的赌注放在扩军备战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的陆海军总人数大大增加了。德国的海军实力也由位居世界第六位迅速提高到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海军。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集团。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879年,在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在争夺殖民地中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调整了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协约。这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都非常关注民族成分复杂、各种矛盾交织的巴尔干半岛,那里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在巴尔干地区制造出新的矛盾,也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提供了机会。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招致了巴尔干国家的强烈反对和俄国的不满,引发了新的危机。塞尔维亚因力争建立南部斯拉夫人的统一国家,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检阅军事演习。斐迪南本人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这次军事演习又以靠近该地区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因而激怒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1914年6月28日,在检阅军事演习后,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一系列极其苛刻的要求。尽管塞尔维亚政府接受了绝大部分要求,但奥匈帝国仍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这次战争的范围越来越大,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
2.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西线是决定性战场。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战争爆发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十分乐观地认为德军会稳操胜券。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一开始,德军就根据战前制订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1914年8月,德军攻人法国,直逼巴黎。一部分德军进攻速度过快,法军总司令霞飞抓住机会,乘德军立足未稳,及时调动英法联军展开反击。这年9月5日,双方共投入152万人在马恩河地区展开大战,最后德军被迫撤退。马恩河战役是本次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10月6日占济南车站,占领了胶济铁路全线。11月10日,占领青岛。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过程
(1)第一阶段: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主张“速决战”,马恩河战役中德国失败,“速决战”计划破产;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年,德、奥匈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但是,俄军未被彻底打垮。德国的计划再次落空。交战双方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都想给对方致命的打击,赢得战争。这一年,战争的重心重新回到西线。战争变得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在西线战场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战役,即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在海上战场,发生了英德海军间的最大规模的交锋——日德兰海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一直延续到12月19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此次战役中,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爆发。至11月中结束,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150个师,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也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联军只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它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14艘,德国损失11艘,英国损失的吨位数几乎是德国的2倍。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地控制着制海权,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此后,双方的活动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内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过程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都取得胜利;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在1916年2月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德国潜艇袭击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中立国美国的船只也不能幸免。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在协约国一方,中国派出的劳工数量最多,在欧洲的时间也最长。约有3 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对协约国的胜利作出的贡献。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也是在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制归并别的民族)没有赔款的和约。
——苏维埃政权公布的《和平法令》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政治危机。10月底,德国基尔港水兵拒绝继续同英国海军交战,发动兵变。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逃往荷兰。这时,已经占据优势的协约国集团同意与同盟国举行和谈。德国被迫接受了协约国提出的苛刻条件。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在法国巴黎郊外一节火车车厢里签署。这-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过程
(3)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缔结的条约:
①对德《凡尔赛和约》
②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凡尔赛体系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华盛顿会议缔结的条约:
①《四国条约》②《五国海军条约》③《九国公约》
《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它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而且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但美英在海军基地方面对日本做出的让步,使美英丧失了在靠近日本的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可能性,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五国条约》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妥协的背后,孕育着新的冲突。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九国公约》
随着山东问题的解决,1922年2月与会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公约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它的签订,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1)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端,势将决裂者,应将此事提交伸裁……
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
——国际联盟盟约
首倡者及意图: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主要内容:①维护和平的原则;②实行“集体安全”;③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④“全体一致”原则。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评价: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意义: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局限: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2)①成立国际联盟,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漫画《三巨头瓜分世界》,图中三人分别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美国总统威尔逊。
体系特征: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①将世界战争的罪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体系实质: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德国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德国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灭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英]丘吉尔著,吴万沈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这个和约,正如其他和约一样,只不过是战争的延续而已。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军元帅福煦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设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提示:作用、不稳定性)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作用: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有利于缓和国际局势,成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繁荣的基本前提;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的方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不稳定性: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由农业国变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极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又十天,有三十多个国家的大约15亿人口卷入这场战争,战争动员的总人数达到7351万。战争造成的灾难也是空前的。有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另有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而死亡。交战国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为1805亿美元,间接战争费用为1516亿美元。
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2009年,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帕奇去世,终年111岁。哈里·帕奇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
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