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文 阅 读
一.掌握散文的文体知识
形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较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描 景、托物抒情、发表议论等。
神不散: 立意方面:表现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揭示中心的方式独特:可借物抒情,也可托物言志。
结构: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审题
1.明确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2.分清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抓住明线——关注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 点题句、关键句。
1.写人:把握人物性格。2.写事:考虑揭示社会意义。3.写景状物: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二)体会暗线:作者抒发的感情
1.融情于景——抓描写。 2.直接议论抒情——分析议论、抒情句。
(三)注意选材和组材
1.选了什么?为什么选?
2.循文理绪:(1)开头(起始)、主体(展开)、结尾(终结) (2) 过渡、照应。(3)明确段落内容与全片内容的关系。(4)根据表达方式分辨段落类型(记叙段、描写段、 说明段、议论段等)能准确理解文意。
四.借助相关知识帮助阅读
1.写作背景。2.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3.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等。4.标点符号。5.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藤野先生
1、介绍作者:
2、回忆学过的课文
3、介绍藤野先生
4、学习生字
一、进入新课
1、阅读课文提示及注释,了解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看视频)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听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4、在仙台部分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重点写了四件事:
小结: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5、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6、小结: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7、.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
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
8、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
9、变换了几个地点?
变换了三个地点:a“我”在东京 b“我”在仙台 c“我”离开仙台后
10、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11、快速诵读课文的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第二课时
1、叙事线索 :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缘起——经过——别后的怀念).(围绕线索 安排材料)
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弃医从文 爱国主义)
2、本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想一想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作者为何要离开东京
(1)在 东 京
(2)去 仙 台途中
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从文?
弃医从文的原因(1)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2)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3)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4、阅读最后一段,思考:文章结尾含义深刻,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本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主题思想
(1)以上几个问题都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与课文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是统一的整体。
(2)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本文的语言耐人咀嚼,很富有感彩,试举例说明。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4)“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6)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7、小结:从以上例子能看出,调动一些语言因素,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大有益处的。
8、讨论课后练习一
9、作业:
PAGE
2(共48张PPT)
散 文 阅 读
一.掌握散文的文体知识
形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较自由。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描 景、托物抒情、发表议论等。
神不散:
立意方面:表现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
揭示中心的方式独特:可借物抒情,也可托物言志。
结构:
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审题
1.明确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2.分清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抓住明线——关注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 点题句、关键句。
1.写人:把握人物性格。
2.写事:考虑揭示社会意义。
3.写景状物: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二)体会暗线:作者抒发的感情 1.融情于景——抓描写。 2.直接议论抒情——分析议论、抒情句。
(三)注意选材和组材
1.选了什么?为什么选?
2.循文理绪:
(1)开头(起始)、主体(展开)、结尾(终结)
(2) 过渡、照应。
(3)明确段落内容与全片内容的关系。 (4)根据表达方式分辨段落类型(记叙段、描写段、 说明段、议论段等)能准确理解文意。
四.借助相关知识帮助阅读
1.写作背景。
2.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3.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等。
4.标点符号。
5.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藤野先生
鲁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
草》、《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华盖集》、《坟》
等。本文选自散文
集《朝花夕拾》。
回忆作者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社戏》
课文《故乡》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 “资格”要求而辞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读一读
yīng fēi màn jiàn wǎn jì yì yàn樱 绯 烂 熳 鉴 宛 髻 驿 咽
lú huì yù gěng jī xùn nì lòu jié
芦荟 芋梗 畸 逊 匿 漏 诘
Piē qī yǎo huì yì cuò wù jí
瞥 凄 杳 诲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阅读课文提示及注释,了解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回
忆了1902—1906年留
学日本的片段。鲁迅
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
民,但后来却弃医从
文了,我们在本课的
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
思想变化的原因。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
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听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听课文录音思考
在仙台
在东京
离开仙台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7、怀念藤野先生
添改“我”的讲义——
自始至终
认真负责
改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正直无私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小结: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
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重点写了四件事:
在仙台部分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思考
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赏樱花、学跳舞)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缘由)。
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正面陪衬。
——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
日暮里和水户
——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小结
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形散神不散
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
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
变换了三个地点:a“我”在东京
b“我”在仙台
c“我”离开仙台后
1.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
2.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3.变换了几个地点?
第二部分(4~35) :与藤野先生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36~38)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第一部分(1~3):
见藤野先生前,在东京
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主体部分)
快速诵读课文的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人物形象分析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学者形象
[学习要点]
1、指导学生对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
2、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彩的特点。
叙事线索 :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缘起——经过——别后的怀念).(围绕线索 安排材料)
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弃医从文 爱国主义)
本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想一想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 感——
失望、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不学无术 庸俗腐朽
爱 国
作者为何要离开东京
去 仙 台途中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爱
国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从文?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
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
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
受到严重挫伤
爱
国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
爱
国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文章结尾含义深刻,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本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主题思想
以上几个问题都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
义思想,这与课文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是统一的整体。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
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
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
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感情。
本文的语言耐人咀嚼,很富有感彩,
试举例说明: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
学、血管学、神经学。”
——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
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
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借助于副词,增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试举例。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
“只不过”的意思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
国民的辛酸。
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从以上例子能看出,调动一些语
言因素,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大有益处的。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
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
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讨论课后练习一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模仿课文末尾相关语句,写一小段富于感彩或思想内涵的语句,献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
作业:
《我印象最深的老师》
树人君,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继续学医,将来必定大有出息,可是,我万万没想到你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唉,你放弃学医,恐怕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吧!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年轻人,我尊重你的选择……放开脚步,去走自己的路吧!
离开仙台后,鲁迅回国奋力呐喊,
与此同时他有会怎样给令人敬佩的
藤野先生写信呢?请想象,说一说。
尊敬的藤野先生: 您好!
感谢您对我的悉心栽培。 离开仙台也有些时日了,我一直挂念着您。由于琐事烦扰,我没能给您写信,今天总算得空……当年,我因觉得中国是个弱国,振奋国民精神势在燃眉,故而弃医从文了,这情形不好跟您直说,所以撒了谎,相信您一定理解我这片苦心! 您没有民族偏见,令我终生感激。您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 如今,中国就像一个铁屋子,我决心跟我的同道们奋力呐喊,以笔为投枪、匕首,向反动势力勇猛冲击。 您现在过得还好吗?您的学术成果一定很丰硕了吧? 末了,顺便提一下,我现在已常用“鲁迅”这个笔名了。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
畅所欲言
结合课文及下图,试谈谈你对鲁迅弃医从文、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