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礼记》二则
六三制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目录
了解作品
疏通文意
感知内容
拓展提升
虽有嘉肴
了解作品
了解作品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戴圣,字次君,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他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
了解作品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了解作品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
嘉肴(yáo) 相长(zh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疏通文意
再读——理解字词义,疏通文意。
【译文】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感知内容
感知内容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说文章主要论述了哪些教育思想?能否在课文中找出清楚地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语句?
学习与教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
感知内容
2.文章用“虽有嘉肴”引出全文,有何目的?
用不品尝嘉肴就不知道其味美,引出下文“实践”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为下文论述教与学的关系作引叙。
感知内容
3.本文为我们奉献了一份语言和思想上的双重“嘉肴”,读了本文,你觉得“嘉”在何处呢?
思想意义:“教学相长”“学习的重要性”等。
句式齐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运用类比说理,引出下文。
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作业:
1.分类归纳整理《虽有嘉肴》中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深入体会教与学的关系。
3.预习《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了解作品
了解作品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内容
(1)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2)分类整理重点字词,理解词义。
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内容
要求:解决个人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做到“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笔译流畅、译文通顺;“雅”,即文字优雅(典雅)。
感知内容
感知内容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大道”“大同”的?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同”,指儒家推崇的理想社会。
感知内容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感知内容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满足社会安定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壮年男女过着和谐幸福的耕作生活,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
拓展提升
名言拓展: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