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优创教学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优创教学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3 11:59: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六三制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了解物候知识,把握说明内容,提高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
导入 思考
2
知识 链接
3
整体 感知
4
研读 探究
目录
5
拓展 延伸
6
小结 运用
1
导入思考
导入 思考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
———郭沫若
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
2
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知识 链接 作者介绍
文体知识——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
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知识 链接 相关知识
(1)订正字音
萌发( ) 翩然( )
孕育( ) 簌簌( )
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农谚( )
纬度( ) 悬殊( )
短促( ) 连翘( )
ménɡ
piān
yùn


shuāi
zài
yàn
wěi
shū

qiáo
知识 链接 检查预习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2)词语释义
种子或孢子发芽。
依次。
动作轻快的样子。
怀胎生育,文中指生长。
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遍地都是枯黄的草。
知识 链接 检查预习
载途:
周而复始:
草木枯荣: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因素:
悬殊:
短促: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相差很远。
(时间)极短暂。
知识 链接 检查预习
3
整体感知
1.按照说明文的分类来看,本文是什么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整体感知
2.给文章划分段落,说说它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整体感知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作者按照逻辑顺序,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哪些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整体感知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4.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整体感知
①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整体感知
热带自然景观
南极自然景观
②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济南
四月的青岛
整体感知
③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
天山山腰
整体感知
④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整体感知
5.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
整体感知
逻辑顺序
6.思考“大自然的语言”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课文中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因而“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就是“物候”,这是作者的形象说法。
采用这个课题,是将大自然拟人化,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同时要暗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事安排、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整体感知
①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②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经度差异)
③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差异)
7.判断下面四句中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整体感知
8.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第四,也可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整体感知
4
研读探究
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研读探究
1.第1自然段描写有什么特点?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燕子归来、次第花开
研读探究

孕育果实
研读探究

果实成熟、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昆虫匿迹
研读探究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研读探究
2.“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对第1自然段的总结,概括说明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四季变化的情形,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性的,这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同时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研读探究
研读探究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3.品味文中反义词的运用。
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是“物候”。
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学”。
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4.找出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赏析。
研读探究
5.第5自然段里“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一句中的“左右”一词呢?
不能去掉。
“左右”表示约数,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就成了刚好 “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研读探究
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研读探究
6.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 这样看来,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研读探究
7.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大雁,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失了。
研读探究
8.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5
拓展延伸
古代诗歌中也有反映物候知识的内容。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拓展延伸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拓展延伸
6
小结 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四季现象不同
草木枯荣
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纬度
经度
高下
古今
逻辑顺序:空间→时间
主→次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
避免或减轻虫害
实现农业生产的丰收
小结运用
文章脉络
话题:
从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看此刻是否还有必要研究物候学?
小结运用
语言运用
小结运用
语言运用